<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14, 199, 255); color: rgb(57, 6, 97);">孟定镇是云南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处于北回归线附近,隶属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居住着傣佤等11种民族,其中傣族人口占75%。以傣族居住为主体的坝区,面积98.4平方公里,地形呈现东北至西南走向,地势中间低两侧高,最高海拔2977米,最低点海拔450米。傍着南汀河等河流而居住的孟定傣族,居住于冬暖夏凉的竹楼中,种田捞鱼,唱歌跳舞,悠闲自在,与世无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6, 97); background-color: rgb(214, 199, 255);">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四营三连共有知青108人,其中昆明知青共13人,年龄最大,17~19岁,上海知青共19人,年龄最小,只有16岁,成都知青年龄段也是16~17岁,共76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过去的孟定很贫穷,只有三种产量最高的蔬莱:南瓜、茄子、莲花白(在这里当过知青的人,直至五十年后的今天,都不爱吃这三种菜),一年到头没有油,炒莱的师傅炒菜时先把锅烧热、入盐、炒红、倒一担井水、煮开,把当天要吃的莱入锅、煮熟就完成了,遇上没有莱的时候,水烧开后下一小捆韭菜、男知青跳上灶台把韭菜捞光、女知青就只剩盐巴汤了、无耐,劳动过后肚子饿,每天都是吃光饭……有一天湖南支边老工人龙荣生哥哥叫我们几个知青去他家吃饭,炒了一大碗肉还有一些咸菜,饭吃完他问我们肉好不好吃,我们说好吃、很香……他告诉我们是老鼠肉,那天,我们都吐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成都知青是最晚来到了连队,他们人虽小,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有非常丰富的独立生活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生活小巧门,诸如:在地上刨个坑、或者搭上三块砖,捡点柴火,架上锅、搞上点红薯叶子、西瓜皮就可以炒小锅菜;用红薯藤上的嫩杆杆、加上孟定特有的小米辣、用个罐头瓶子就可以做泡菜……随着成都知青的到来,上海、昆明知青的宿舍门口开始升起了炊烟,锅、碗、瓢、盆的美妙音乐开始陪伴我们走向成熟,糊辣椒炒红薯藤、炒西瓜皮……极其简单的小炒却像春天的甘露,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永远的回味、它曾在最艰苦的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些许欢乐,咀嚼过去,难忘知青生活艰苦中的快乐,让我们永远感受那永不“褪色”的知青温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 <p class="ql-block">雨季天知青们下饭只能与酸腌菜、盐巴汤和韭菜为伍,九(韭)菜一(叶)汤便成了当时享誉整个云南兵团农场的“招牌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次我得了细菌性痢疾,又发烧又拉痢,几天都没吃饭,眼看快不行了,当时因为连队搞大汇战,没人,连长套了一辆牛车,放上我的被子让我自已赶着牛车去离连队有15公里远的团部医院看病,我睡在牛车上,转弯的地方拉一下绳子、转弯的地方拉一下绳子……就这样也不知道经过多长时间到了医院,是老天保佑我才捡回一条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连队上养猪场的猪多数是放养,喂猪的饲料多是用芭蕉杆砍细加包谷面和糠,还喂红薯藤,但因饲料不足,长时间都是赶到山上放养,一年十二个月都没有肉吃,只有到了春节前夕,连长一声令下,让男知青拿着砍草用的刷刀去满山遍野的追着砍猪,砍得到过年就有肉吃,若砍不到过年吃肉就泡汤了,但这种一年只有一次吃肉的机会,总是能砍得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得这一年,过年的猪肉刚分到手:半斤生猪肉、外加一汤勺猪头、猪脚、猪内脏煮在一起的杂碎肉,农场又额外每人分发了一斤面粉,我们用昆明知青五人、上海知青四人共計九人的生、熟猪肉,全部剁在一起,包了一大白瓷洗衣盆的饺子,每人不过吃了三、五个,却造成了集体重毒,当时连队领导没有任何一个人过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至今都不知道,要是放到现在,这是多大的事故啊),任随我们呕吐、拉肚子、在床上疼痛翻滚自生自灭… … …,最后老天保佑我们又闯了一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们所在的连队主要种植橡胶,每个割胶新手要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必须通过三次考试合格才能正式上树,对割胶技术要求很严格,基本上不允许伤树,也就是说,现在割胶伤到火柴头大的一点,今后就有大姆指大的一块永远都不出胶了,一棵橡胶树从一粒橡胶籽开始培育,到树杆长到直茎50公分,在一米高的地方分作两半开割,隔一天割一刀,直到割到地面需要割八年时间,然后割另外一半,因此除了不能伤树外,割胶的厚薄还有很高的要求,割薄了不出胶水,割厚了浪费,一米就割不了八年,第一面八年割到地面后开始割另外一面,到八年后第二面割到地面,第一面割过的树皮已经长好又开始割第一面,整棵树这样交替……割胶工作非常辛苦,每个割胶工一人有两个树位,每个树位大约有200棵树左右,一天割一个树位,另外一个树位休息,轮换交替割,天气好胶水产量也会很高(有时候遇上好天气也会抢割,抢割就是割“双刀”、两个树位400棵树一起割)。一是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上山割胶,二是要赶在太阳出以前割完,太阳一出基本上就不出胶水了,割完胶之后是在树位上磨刀,刀磨不好胶就割不好,磨完刀之后回家吃饭,饭后开始收胶水,收完胶水要过称,再把橡胶水挑到离连队八公里远的五营橡胶加工厂加工,再返回连队,每天都要往返16公里路,对当时还是小姑娘的我们来说,现在是想都不敢想了,在送胶水的路上要经过几个傣族寨子,中间大约有三公里的土路,整条路上一棵树都没有,天气热口又渴,头天下过雨,地上有牛脚踩的印子里面有积水,我们会把挑橡胶水的桶放在路边,每人找一个牛脚印,爬在地上喝牛脚印里面的雨水,都说知青的命是天养,此话一点都不假……有时我们下到河里喝水,走到上游看到河里有好几堆新鲜牛粪… … …。</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橡胶林:</p> <p class="ql-block">回味(割胶)的老知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就是我们挑橡胶水的白铁皮桶及割胶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割胶用的胶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大青树(上海知青沈向红执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孟定的特征,高大茂密,终年长青,它就像一位母亲,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曾记得,五十多年前,我们担着橡胶水路过大青树时,在它的树下歇歇脚,擦擦汗。大青树以它宽厚的胸怀接纳我们,摇着头,枝叶发出沙沙声,慈祥地聆听一群天真幼稚的女孩子们的叽叽喳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今天又来到大青树的脚下,心中涌起感慨万千,世事巨变,唯有大青树未变,爱你,大树母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四营三连当年昆明、上海、成都的知青们,经过九死一生的磨难,如今都已步入老年,可以说,知青当年的苦没白吃,罪没白受,它转化成了我们硬朗身体,开朗性格… … …的奠基石。人的一生有很多很多的磨难,有些磨难比知青的磨难更大,就我而言,如果没有当年知靑的磨练,我后来的工作、生活中的很多路是走不过来的,正因为有了知青这块“奠基石”,让我经历了许多不同的生活,有了非常丰富的一生。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管生活给了我们什么,都要咬着牙欣然接受,然后去面对。磕磕碰碰的走过了该有的人生路,<span style="color:rgb(38, 38, 38);">然而,这就是生活,有夏天的赤热,也有冬天的寒冷,不过是想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8, 38, 38);">愿我的知青朋友们健康幸福地安享晚年,平和、快乐、笑口常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