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学习促提升 交流研讨共成长

下雨了对吧

<p class="ql-block">  五月,花开的季节,挚爱的季节,感恩的季节,劳动的季节。在这风和日丽的五月,我们《“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二次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由贺建蓉老师与贺素萍老师展示了两堂精彩课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及《圆柱的体积》。</p> <p class="ql-block">   课例观摩《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 class="ql-block"> 执教教师:贺建蓉</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一开始,贺建蓉老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生活图片,在谈话中引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关键知识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结。让学生自己观察图形并填空,引导学生归纳对应边的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自我经验为支撑点去大胆探索、发现。</p> <p class="ql-block">  在新知探究环节,贺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本质属性,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入手,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主探究现在边长和原来边长的关系,辨别按一定比缩放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表示什么。</p> <p class="ql-block">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内涵——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去放大和缩小,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应用这一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内化新知。</p> <p class="ql-block"> 课例观摩《圆柱的体积》</p><p class="ql-block"> 执教教师:贺素萍</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贺素萍老师首先通过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尝试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p> <p class="ql-block">  接着,学生利用圆柱体学具动手操作,将圆柱体学具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最后,贺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p> <p class="ql-block">  贺老师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底面积,半径、直径到周长,步步引申,提高学生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课例研讨</p> <p class="ql-block">  课后,课题组成员对这两堂观摩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尹东伟老师:贺建蓉老师通过把长方形按不同的比放大与缩小,并要求学生说清怎么得到放大与缩小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什么时候是放大,什么时候是缩小。</p><p class="ql-block"> 胡庆平老师:贺素萍老师通过展示导学提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p> <p class="ql-block">  贺建蓉老师:合作探索阶段,贺素萍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地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刘湖林主任: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概念教学不都需要学生去探索,要提高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示知识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突出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使数学知识既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了数学,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本次的教研活动虽已结束,教研热情却只增不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改进方法、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促进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教研质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力争教研中有新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撰稿:王婷</p><p class="ql-block">审稿:刘湖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