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前行,交流中提升——三实小共美课堂之数学交流课活动

小凝

<p class="ql-block"><b>  “走一步,再走一走”。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成长”也许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b></p>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现青年教师风采,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我校进行了“青年教师汇报课”。此项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勤于学习、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还是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白凡老师《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观察、对比、计算,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中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p> <p class="ql-block"> 陈艳静老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创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悟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郭亚阁老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郭老师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好理解分数加减法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思考方法、计算步骤基本一致,就是计算的方法不同。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的运算的时候就建立了良好的运算意识,为将来接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这次的过关课从磨课到上课、听课、评课,都让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首先,更加明确了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也对尝试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试、能试、会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课堂评价要有更多地正面评价,以正面积极的评价带动学生,更多地表扬和鼓励,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对重点内容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以多种方式讲清算理,对于难点要集中突破,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四,课堂不仅要讲知识,还要讲方法、讲策略,练习要有梯度,有针对性。</p><p class="ql-block"> 数学教学不止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策略的理解与掌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争取让学生在尝试中爱上数学。---白凡老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备课、磨课、上课的过程给了我很多收获,同时也还留有遗憾。在整个过程中,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以及尝试教学法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适当的“偷懒”与放手,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获得了平衡。使用儿童语言,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让课堂充满儿童味。原本书本上黑白色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在这整个备课磨课过程中慢慢绚丽多彩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这节课的呈现中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正,新知传授过程中关于分数加减法含义与整数加减法含义的比对,可以随着闯关一进行;关于难点“为什么分母不变?”中对于分数单位的强调,这个更需多花点时间循循善诱。</p><p class="ql-block"> 白凡老师和陈艳静老师的课堂也是各具特色,白凡老师授课的逻辑思维性很强,陈艳静老师的课堂导入以自己和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例,有趣且生动。磨课让我们不断审视自我,反思不足。</p><p class="ql-block"> 通过不断磨课,不断实践,我们青年教师才会得以更好的发展。感谢学校的活动安排,更特别感谢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对我的帮助和指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郭亚阁老师</p> <p class="ql-block">  再听郭亚阁老师的数学课:今天是第三次听郭亚阁老师的数学课,郭老师是去年到才我校的一位年轻教师,她热情高,干劲足,课堂上洋溢着澎湃的激情。郭亚阁老师,善于学习,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每次听课总能看到她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第三节,郭亚阁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这节课老师“导”的妙,学生“答”的巧;老师点拨到位,学生学得扎实。</p><p class="ql-block"> 课堂导入,郭老师借助文本的素材,结合《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呈现,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郭亚阁老师结合我校尝试教育理念下的共美课堂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导学案,把自学、尝试、探究、汇报等环节融入其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尝试教学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基本认识,现在五年级又纳入新知的学习,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郭老师设计了大量的不同梯度的习题,圆满达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难得的是,这位年轻的郭老师在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也非常精准点拨的也十分到位。学生容易掌握的是计算,难以理解的是算理,郭老师抓住了加减法的基本特征——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反复强调“分母相同就是分数单位相同”的这一本质特点。有借助大量习题,突破了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的难点。</p><p class="ql-block"> 最为精彩的是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这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算式的计算中,归纳出了其计算法则。本来这节课到了这里就可以完美的结束了,就在这时,一个男生举手站了起来,他用三个字母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他的精彩表现博得了听课师生发自内心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愿郭亚阁老师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陈新杰老师</p> <p class="ql-block">  白凡老师《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教学难点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要做到重难点突出,主要还是要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探究要充分。因此,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多媒体帮助验证从而解決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p><p class="ql-block"> 陈艳静老师《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4根小棒:4cm、5cm、6cm、10cm让学生从4根小棒中任意取3根,试着摆三角形。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4根小棒通过不同的组合,有可以摆不成三角形,有得不能摆成三角形,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p><p class="ql-block"> 郭亚阁老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创设分蛋糕的情境,利用学生手中简单的学具,做出相应的分数,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打开突破口,引入分数加法尝试列出算式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得出结果,而是展现学生对算理真实的理解,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适时的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法的算理及意义,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联系起来,水到渠成,然后再把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方法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再通过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张世兵老师</p> <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了讲台,不是重复一次教案,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走进数学,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陈艳静老师</p> <p class="ql-block">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通过青年教师交流课活动,老师们教学相长,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期待着绽放出最完美的自己。</p>

学生

老师

加减法

分数

课堂

分母

教学

郭亚阁

青年教师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