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是福建福清,这是滨海的城市,是祖国东南沿海一颗名珠。它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璀璨,经济发达,名人辈出。在悠久历史长河中,明代出了一名杰出宰相,名叫叶向高,今天我们可以通叶相曾经住过豆区园,来窥探名相留下丰厚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叶向高(1559年-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明万历、天启年间,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在任期间大败倭寇、驱赶荷兰入侵者,粉碎了他们霸占台湾的图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叶向高鼓励、推荐好友沈有容出任福建水师参将,率军平倭。东沙大捷后欣然赋诗相赠。 叶向高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善于决断大事,为万历皇帝出谋划策,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向高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初年,叶向高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p> <p class="ql-block">“豆区园”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福清融城镇官驿巷内,是明代宰辅叶向高的私家花园兼书院。它是旧融城五园(豆区园、锦山园、积翠园、颐园、西园)中仅存的一处园林,“文化大革命”期间,豆区园遭受一场浩劫,书院被改为民主党派办公场所。因破坏严重,现只剩下部分假山、拱桥和“姜太公钓鱼”等景观。1981年2月25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豆区园”匾额是由原新华社社长邵华泽题字,园内所有的亭台楼阁的鎏金楹联、匾额,系福建籍书法家陈天麟书写。</p> <p class="ql-block">建园时,所植下樟树,至今已有460多年的树龄,参天大树,遮阳护园。</p> <p class="ql-block">豆区园内有仿院、亭阁、假山、池塘、拱桥等,布局精巧,秀雅可人。在园内荷塘内可划船,由小河直通相府前的官塘池(元代为放生池)。据《云山叶民宗谱》记载:林则徐曾游豆区园并写下“杂花生树凭栏看,新涨拍桥摇槽过”。</p> <p class="ql-block">豆区园可谓精巧玲珑,十分符合福州私宅园林构造布局的宗旨,充分利用空间,节约用地,对于园中建筑、树木、花草、池沼的用地比例,拿捏极准。</p> <p class="ql-block">园内古建筑与亭台林立、古木参天、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的景观相融,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p> <p class="ql-block">叶相重视教育,其子也中进士,担任福清县令,主持建造省级保护单位瑞云塔。</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百猴白石柱高达3米,立于池畔,是钟乳石天然造型的珍品。据说“百猴白石柱”只有81只猴子,用整数故取名“百猴石”。</p> <p class="ql-block">“福清叶文忠公园多石,大小百数,皆有名。池中一石,直立如柱,高丈余,围二三尺,雨后则四面显猴形,头面手足,莫不备具,晴则不甚辨也。”</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书院、亭阁、假山、鱼池、拱桥等,种有佳树名花,景物错落有致。有假山、池壁景物。如鱼蛇相会、百猴柱、观音送子、鲤鱼出龙门等,多为各种奇异的石头构成。</p> <p class="ql-block">类似上海城隍庙景区的水上曲桥。</p> <p class="ql-block">类似红楼梦大观园的水上戏台,拥有晋朝南北朝水榭装饰。贵族风范,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象形石构,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闲云石,是万历皇帝赠品,体现君臣和谐相处典范,也说明叶相高超的处世和施政的能力,获得万历的皇帝的欣赏!</p> <p class="ql-block">是从万里以外越南海运而来,弥足珍贵。当时明朝还是盛世之末,八方献宝,时常发生。</p> <p class="ql-block">叶相曾经住宅,现已排满新时代道德模范的介绍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p> <p class="ql-block">住宅分为三晋式,前晋现摆满介绍了福清诸多名胜古迹模板。</p> <p class="ql-block">住宅前部分,排满了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福清风士人情,社会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民间艺术。</p> <p class="ql-block">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叶相虽故,豆区尤在。君不必远游江南园林,家门口便有江南园林的浓缩板——豆区园。它是名相留给后人珍贵的明清建筑物,值得我们好好去珍惜,好好去保护!</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随父游览豆区园,先父已仙逝了。五十年后,恰逢盛世,周末重游览豆区园,做一美篇赞之,还望后人珍惜和保护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