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雷雨》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精炼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向我们展示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我们跟随着语文一组的屈钰燕和谭小娟两位老师的细致讲解,跟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屈老师以精简的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巩固旧知,引出新知。</p><p class="ql-block"> 整堂课的设计丝丝入扣,在学习中将课文分为“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并由几个大问题如"雷雨的三个时间段分别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串连起来,通过圈一圈,划一划引导学生学会搜索信息,归纳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压”、“垂”,“渐渐地”等重点词进行细致地讲解,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p> <p class="ql-block"> 屈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读好描写雨大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渐渐地,渐渐地,学生承接读——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以此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p> <p class="ql-block"> “风雨交加”、“和风细雨”、“牛毛细雨”等等描写“雨”的词语出现在了谭老师的课件上。谭老师以孩子们熟知词语引入新课《雷雨》。研读本课之前,孩子们已将课文分为了雨前、雨中、雨后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抓重点词,并进行细致地讲解是谭老师课堂中的一大亮点。比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抓住“压”这个动词,通过学生读句子,从“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想象体悟等形式感受雷雨前气氛的紧张,天气的沉闷;“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中,抓“垂”字的描写,突出小蜘蛛的害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的语句随堂练习,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也及时检测学习情况,实属妙哉!</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屈老师课堂上有增量的朗读,还是谭老师对文本结构出彩的处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生为本,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和学习习惯的渗透</span>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听课,多上课,多反思,在每次教研活动后有所得。本次同课异构展现了执教教师独特的风采和气质,引发了多向思维的碰撞。教研活动是集体智慧的凝聚,从而使我们每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