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翁氏图南与柳市镇“务”</p><p class="ql-block"> 柳市,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柳市就是指柳市街,广义的则指柳市区、整个乐清西乡。根据现存最早的县志——《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结合民间谱牒和考古物证,我们可以了解明初以及宋元甚至更早时期柳市的行政区划和一些人事变迁。</p><p class="ql-block"> 柳市做为一个村,宋元明清归属长安乡,南宋之前所处的中心位置就是现在的后街村横街。长安乡旧名章安,公元1110年因避乐清县令太史章(一作璋)讳,而改“章”为“长”,见之于历代县志。修编于1418年的《永乐乐清县志》记载:“长安乡旧名章安,里名三十九。……柳市,去县西三十里,在长安乡。……柳市街、联桂坊,以宋翁敏之兄弟登建炎第,故名。已上俱在长安乡八都。”此说翁氏兄弟登南宋建炎(1127——1130年)第,误!时间上没有这么早,因为最早登第的翁忱(1137~1205),字诚之,系翁卷伯父、翁敏之的叔公,是淳熙五年(1178)进士。又记载“柳市山去县西二十五里,在长安乡,以村为名。”原来龙岗山古名柳市山。有1988年版的《柳市镇志》引明《隆庆乐清县志》载:“西乡有柳市,据传其独龙岗古时风光旖旎、山水秀美。龙首桥畔有一棵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贸易,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久而久之,得名柳市。”但查遍《隆庆乐清县志》,也无这段白话文,显系后人杜撰。且古龙首桥也不在独龙岗旁,而在如今柳市一小北面东庄河的两棵大榕树之间。后来的清《道光乐清县志》却将虎啸桥(俗称火烧桥)当成了龙首桥,但在附录一《乐清新志后议·刊误》中指出:“龙首桥即火烧桥?第堂(柳市方言,指哪个地方)沿东河有龙首桥石刻,字犹可辩。《志》云即火烧桥,岂同名耶?”</p><p class="ql-block"> 到宋淳熙(1174~1189)初年,助边抗金的翁敏之回乡创办图南书院,“聚族里而教之”,从此翁氏家族接二连三中进士,史载“不数年与鹗荐者十余人”。至于淳熙五年(1178)登第的翁忱,是柳市翁氏得功名的第一人,是否从图南书院出来有待史料进一步证实,翁忱知岳州巴陵县时曾主修过黄鹤楼,留有三首修楼诗。南宋朝廷因此特许建“崇儒里”,从柳市里划出,郡守题字“联桂坊”,悬挂在武桥(即东头桥,今后街大桥)南头的路廊里。柳市于是由一个里变成了两个:柳市里和崇儒里。崇儒里在今横街一带,现在分成小屋四座,仍称“里屋”。除崇儒里以外的柳市地方就成了柳市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图南书院是当时永嘉学派的一个平台,故址在今柳市镇后街村横街的东昌屋附近,至今门联依旧:“天上无星不拱北,门前有路可图南”。旁址有乐清历史上第一名进士郑邦彦(1091~<span style="font-size:18px;">1141,柳</span>市镇凰屿村人,北宋重和元年即公元1118年进士)主持的乡校,在公元1166年遭海溢,说明当时横街东南方就是凃滩和大海。<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永乐乐清县志·翁敏之传》载:翁敏之“所居旧有乡校,乾道丙戌(1166)海溢废,敏之与族人旁址辟新学,匾曰:‘图南书院’。”“</span>图南”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人志向远大。翁敏之用此却另有一层深意:当时宋徽宗父子皇帝被囚金国,宋高宗赵构南逃临安,寄希望于建书院培养人才助南宋偏安王朝振作起来。翁敏之也因此得一别号叫“翁图南”,果然不负他的厚望,图南书院培养出来的从弟翁安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翁岩寿中</span>了文进士,后来亲族中接连中了十几位。嘉熙二年(1238)后翁氏相继建了文桥(即西头桥)和武桥(即东头桥,今后街大桥,因翁敏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了武进士)</span>以资纪念,柳市开始向南发展,这才有了现在的前街村和后街村的雏形。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就是崇儒里人,是翁慥的长子,族中排行第十,故称“翁十”,“尝登淳佑癸卯(1243)乡荐”(《四库提要》),二次抗金,是个带朴刀的诗人,别号“翁征君”。其弟翁永年(1176~1269),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排行第十四,人称“翁十四”,虽然后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翁永年支举</span>族迁居淡溪埭头,但可以肯定他在中进士之前就生活于柳市。至于兄弟俩是否从图南书院中读出来的,有待考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说起翁氏,是目前发现有明确记载最早迁入柳市的家族,南北宋之交有多人参与助边抗金。其始祖翁邾,字季子,号旅樗,福建莆田人,唐末进士,天佑间(904~907)授乐成县令,任满因当时中原扰乱,不愿复仕,隐居排岩山下,居长安乡山麓排岩头,是正宗莆阳京兆翁氏宗脈。据福建《三明姓氏志》:翁则为崇安翁氏开基始祖,有5个儿子即翁嗣昌、翁巨模、翁巨隅、翁邾、翁郜。翁邾排行第四。《埭头翁氏宗谱》则记载,翁邾为排岩头宗始迁祖,原籍闽莆田。唐末为乐成令,后留居排岩头。后裔分布埭头、里岙、硐垟、大林、小芙、方斗岩(今柳市镇龙泾村)等地。排岩头宗传至六世翁诜,知巴县,秩满返乐,迁居柳市(即今横街),生之才、之翰、之载三子,之才(字宗旦,号全美)生舜钦(<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明虞)</span>、舜侯、舜陟、舜俞四子。翁敏之为舜钦长房曾孙,翁卷父翁慥为舜陟次子。翁慥,字兰慥,号景悰,族中兄弟排行称“翁千十四”,谱载“以助边授奉直郎,前宋政和年间自排岩头迁居袋毯。”在今淡溪镇埭头村建清隐堂,生五子,即翁卷(1167~?)、翁永年(1176~1269)、翁仿、翁偲、翁颐年。</p> <p class="ql-block">柳市书画社刘顺平书写的翁卷《乡村四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柳市,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北宋左丞相王存(1023~1101,字正仲,<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苏</span>丹阳人)的《元丰九域志》:“乐清,州东北一百里,六乡,柳市、封市(今虹桥镇)二镇,天富一盐监,有雁荡山、芙蓉山、大江。”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从公元1078年到1085年。据同时代的《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9)记载:“温州旧在城及瑞安、永安、平阳县、前仓(今钱仓)、柳市镇六务,岁两万两千一百四贯。熙宁十年(1077),在城:两万五千三百九十一贯六文;瑞安场:六千两百八十七贯;永安场:四千七百三贯九百九十九文;平阳场:两千四十一贯两百三十四文;前仓场:一千五百十二贯一百三十文;乐清场:两千四十九贯七百九十四文。”从前后行文来看,柳市镇即乐清场。《温州日报》2003年6月28日发表俞光的《宋时温州佳酿浓香醉人》则说:“北宋中期,东京(洛阳)岁造曲买于酒户,每岁旧474645贯,而温州旧城及永安,乐清、平阳、瑞安县,柳市、前仓镇七务,岁50748贯,温州为当时的首都东京10·7%;至熙宁十年(1077),东京是355804贯,买报12783贯,合计81309,是东京的22·9%,温州相对于东京的比重提高了一倍多,绝对额近四分之一,可见当时温州的酿造业相当发达。”可能是因为《宋会要辑稿》后文由于隶属关系将柳市镇记载成了乐清场,俞光将六务加了“乐清”成了七务,其实应该就是指柳市,如果当时乐清经济比柳市发达,北宋朝廷就不会把纳税机构“务”设在柳市镇,何况当时长林盐场还没成立,即使已成立也是属于大柳市的范畴。《方舆纪要》卷94温州乐清县“岐头寨”条:“《海防考》: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其地谓之塔头(塔头街在今翁垟街道),有长林盐场,宋政和中置,元为司令司,明初曰盐课司。”政和年间是公元1111年至公元111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和中即公元1114年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无论七务还是六务,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柳市在北宋时是个产粮区、农业大镇,因为酿造必须得需大量的粮食。柳市又依山靠海,是渔业海产品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宋代一贯铜钱折合一千文铜钱,而一文铜钱当时可以买一个包子馒头。现在一个包子馒头大约1.5元人民币。所以一贯铜钱合约人民币1500元。柳市镇(乐清场)的两千四十九贯七百九十四文,放到现在就是307万4691元。但这并不能全面反映这两千多贯钱的购买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下图是2013年8月19日中国文物网发布的一篇文章,可以说明柳市熙宁十年上交赋税的可观购买力。</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开封这个城市在北宋曾多次拆迁,元丰六年(1083)又搞了一次。这一次是开封的外城向外拓展,要占用120户民房。为此,开封府推官祖无颇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拆迁补偿条例,并获得了宋神宗的签字批准。根据条例规定,政府对拆迁户进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一份祖无颇写给宋神宗的报告显示,经过与拆迁户的协商,后者大部分同意货币补偿的方式。于是这年六月,开封府拆迁户120家,获得补偿“二万六百贯”,平均每户能领171贯。</p><p class="ql-block"> 171贯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可以在开封购买11间房子。以此计算,熙宁十年(1077)柳市镇务上交的税赋就可以在北宋首都开封城购买差不多132间房子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翁氏图南昭示了宋朝柳市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发奋图强、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毅力,是政治、文化上的一次飞跃,书院出来的一批教师学生,后来好多成为永嘉学派一支系“木钟学派”的骨干,最</span>著名的如翁敏之、陈埴、翁岩寿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柳市镇设“务”则反映了北宋时期柳市的经济是多么的繁荣,同时实锤了柳市镇尴尬的地位角色已经千余年了:</span>温州市是大镬,乐清市是小镬,柳市就是夹在两者之间的汤罐。</p> <p class="ql-block"> “探究柳市”系列篇由温州市郑成功研究会暨世界郑氏联谊中心温州市联络处副秘书长、乐清郑氏联谊会秘书长郑向群,因响应乐清市社科联开展“研访乐清”活动,而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编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