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吴哥城也是一座石头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哥窟、巴戎寺、塔布隆寺、女王宫、巴肯山神庙……,吴哥地区现存的六百余座古建筑,都是用一块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包括吴哥窟那闻名遐迩的五座宝塔和巴戎寺里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四面佛塔),都是石头建造,浑然天成,庄严森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测算,仅建造吴哥窟就用了近千万块石头,其中一些重量超过了1500公斤。而且,石块之间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粘合剂,完全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哥窟、巴戎寺等绝大多数建筑用的是淡褐色砂岩。岁月悠悠,风吹雨打、日晒雾笼,如今它们已成深褐色,斑驳陆离,满目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王宫是一个例外,它用红色砂岩修建而成,不仅是主建筑,就连围墙及地面也用红砂岩垒砌,色皆赤,状似云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哥一带是冲积平原,放眼望去,一马平川,一个疑问就萦绕心头:那么多的石头是在哪里开采又怎么运到这里来的呢?</p><p class="ql-block">其实,有人很早以前就在离城五十公里开外的地方找到了一个采石场,吴哥用的石头就是在那里开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采难,运输也难。可以想象,在完全靠人拉象驮的情况下,把这么多石头运到工地,经历了多少艰难。据说,仅仅是修建吴哥窟,就先后征调了1544万劳工服役,历时近九十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亏是一座石头城,这些伟大建筑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见证了古代柬埔寨不朽的荣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问题又来了。建筑界有一个共识: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东方建筑是木头的史书。东西方建筑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所用建筑材料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东西方古典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欧洲去,看到的都是石头建筑,从埃及四千六百多年前的金字塔、四千五百多年前的狮身人面像、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卡尔耐克神庙,雅典四千年前的帕提农神庙,意大利二千年前的斗兽场,到欧洲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巴黎圣母院、威尼斯总督府、比萨主教堂、米兰主教堂、科隆主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卢浮宫、凡尔赛宫等等,都是一块块石头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不在欧洲,当然也不属西方,为什么会留下一座石头城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方学者一开始曾不相信古代远东会拥有如此高的建筑水准,猜测它是古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或者疆域极盛期的罗马皇帝遗留下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显然是西方中心论在作祟。实际上,所谓东方建筑、西方建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传统的西方建筑也包括了埃及、印度、伊斯兰的建筑。柬埔寨当时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吴哥建筑群实际上是庞大的印度教神庙,因此,它和古代印度建筑一样,属于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从上古时期,我们的老祖先就开始了以木为室的生活。浙江余姚河姆渡、西安半坡村、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到处都可见到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商周时期,建筑主体一般都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春秋时期,出现了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的情形;南北朝末期约一千余年,木头继续在建筑中一步一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木构架体系已基本不动,细部上,如直棂窗、人字拱等也一直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他的鸿篇巨著《中国建筑史》中所言:“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结构当然有木结构的好处,首先是开采起来就比石头容易得多。古时候没有炸药,没有切割机,开采石头要先架火焚烧,再用冷水泼洒,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石头炸裂,想想就费劲。木头开采起来就简单多了,一把锯子加上一把斧头就够了。“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头还韧性十足,想方就方,想圆就圆,便于造型。亭台楼阁,寺庙皇宫,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一任建筑师尽情挥洒,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看杜牧笔下阿房宫,婀娜多姿,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木结构也有木结构的缺点——它太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了,风吹雨打,霉变蚁蛀,岁月无多,已见颓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要命的是木头怕火,而中国人偏偏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放火,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见城就烧,遇庙即焚,几成规定动作。楚汉相争,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东汉内乱,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元代末年,朱元璋起兵讨元,把元大都烧成废墟;明朝末年,张献忠在武昌烧了楚王府,在凤阳又烧了明皇陵。李自成攻进北京,撤离时又一把火烧了紫禁城……</p><p class="ql-block">于是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我们国家,不要说千年前,就是百年前的建筑都比大熊猫还难找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西方人喜欢用石头而中国人喜欢用木头作为建筑材料呢?学者们给了我们这样一些说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对材料的认知不同。在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 之后的第二批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是理所当然的。而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因此,在这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宇宙观的不同。西方人一贯偏于天人对立的文化观念,认为自然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只有不断地征服自然,人类才能走向进步。西方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文化,强调的是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而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中国人处理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会尽量使自己的空间处于一个天人合一的空间之中。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述这些说法颇有些理论深度,但却经不起进一步诘问。</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就有“石头生人”传说。《淮南子》记载,大禹的妻子、夏族的始祖神涂山氏,去看望忙于治水的大禹时,却见禹化身为熊,十分羞惭,遂化为石,禹向石索要儿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在《晋书·李特载记》中,人不仅从石头中出生,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家族:“昔武落鍾離山崩,有石穴二所,其一赤如丹,一黑如漆。有人出於赤穴者,名曰務相,姓巴氏。有出于黑穴者,凡四姓:曰繹氏、樊氏、柏氏、鄭氏。”在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萨满颂更高声赞唱: “妈妈的祖石,母亲的祖石,光明的祖石,生命的祖石,万代开基的母石神祖。”此外,各民族还有一些石涧生人、石蛋生人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石头具有生命之源、人类之母的特性,石头生人的传说比希腊神话更多更直接,但何以没有选择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呢?至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那都是后世形成的理论,何以解释上古时期的“构木为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还是梁思成先生说得好,中国古建筑喜欢用木头而不是石头,“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直白一点,中国人是不是自古就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头建筑费力耗时,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竣工于1345年,历时一百八十二年之久;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六百年;巴塞罗那的那座至今尚未竣工、却已被写进建筑艺术史的圣家族教堂,从19世纪开始施工,已经建造了一百多年,而按照预期的建设计划,还需要建造一百多年才能完工……在欧洲的建筑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才不傻,才不会花那么长时间在这些自己看不到成果的东西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还有点喜新厌旧。梁思成说得多好:“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在中国人眼里,建筑就像被服和马车一样,用旧后换新的就得了,所以“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在今天的中国,十年以上的房子就算是老房子,三十年的房子就达到平均寿命,该扒了重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载《长江文艺》2017年第12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