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川西纪行之四 神秘的佛国

建安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下名山僧占多,川西更是如此。在川西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院了。汽车行驶在路上,眼前时不时就会出现一座庙宇,至于路边的佛塔、经幡、玛尼堆,更是随处可见。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哪怕再小的村子,也一定会有一个寺庙,大地方就更不必说了。来到川西,仿佛进入佛的世界。</span></p><p><br></p> <p>西藏的佛教是在松赞干布时期,由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带入藏地,后来逐渐流传开来,并与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由于历代统治者大力弘扬,西藏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藏传佛教也深深地融入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p><p>佛教有显、密之分,藏传佛教属于密宗,也被称为藏密。密宗的修行特别注重仪式,各种坛场、经咒、仪轨名类繁多,异常繁琐,尤其是灌顶,修行者要在经过一番复杂的操作后,由金刚上师在耳边秘密传授经法和咒语。因此藏传佛教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非常神秘,法力强大,大师、活佛特别多。藏传佛教在流传中由于对教义、教规的理解不同,先后形成过许多流派,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川西的寺庙,许多都属于宁玛派。</p> <p>一路上所见到的寺院,无论大小,都是金碧辉煌,修葺一新,很多甚至正在大兴土木,显然有巨资投入。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寺庙也都不差钱了。</p><p>走进寺院,映入眼帘的总是庄严的大殿和殿前高高的五彩经幡,闻到的是酥油灯和煨桑炉混合的烟味,耳边间或会传来隐隐的念经声、法器声,此时,哪怕是最坚定的无神论者,心底也难免不会升起几分对神的敬畏,有时,甚至会体验到一种拈花一笑的顿悟,那种不可言说的感觉真是奇妙极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昌列寺位于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昌列山上。“昌列”是藏语,意为闭关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高僧隐修闭关的地方,出现过很多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高僧大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沿昌列山15公里的盘山公路缓缓而上,路比较窄,终于峰回路转到达了山顶,一片庄严而辉煌的寺庙群赫然出现在眼前。</p> <p>昌列寺是我们此行所见到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寺庙。</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昌列寺,初创于13世纪40年代,属藏传佛教宁玛派,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院地处海拔3400米,地势开阔,环境优美,有雪山、高山草旬、原始森林等。有诗曰:春之圣山杜鹃艳,夏之圣山绿地毯,秋之圣山彩林灿,冬之圣山结佛缘。非常贴切、生动地描述和赞美了昌列圣山各个季节的景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寺院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由高达六层的寺院主楼、四栋僧侣宿舍楼、寺院宾馆和游人接待处组成。据现场人员说,已经施工了近20年,现在仍在修建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经堂,是一座新建的颇具现代建筑风格的宏伟大殿。大殿前,几根巨大的柱子雕刻着翻江倒海、缕空的盘龙,不知何时能腾空而起,跃上头顶湛蓝的天空,或者潜入大山中奔腾不息的河流。四幅巨大的四大天王壁画分列在门旁,大殿穹顶五彩斑斓的绘画,精美绝伦的唐卡图案,金礕辉煌,强烈地冲击着你的视觉。环顾四周,极目而望,使你确信,仿佛在不经意间,闯入了隐藏在深山中的一座“九天佛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堂中所有的木制装饰材料均为红木,灯饰采用意大利进口,经堂内的八尊金佛来自尼泊尔,房顶全部采用贴金,远远望去金礕辉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尽管看过不少寺庙,但像这样巨大、宏伟、壮观、辉煌的大殿还是首屈一指,在这高原深山之地,演绎出人间的奇巧,汉藏乃至欧美的繁华,被虔诚的工匠奉献给了神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昌列寺老庙,拜访者络绎不绝,寺内的老壁画极为珍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金川县观音桥镇,我们无意中发现了另一座著名的寺庙—观音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各地都有观音庙,原以为这不过是众多观音庙中的一座而已,既然来了,看看也无妨。谁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我们真是孤陋寡闻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音寺位于阿坝州金川县观音桥地区,坐落在海拔3685米的纳勒山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音寺原建于公元七世纪,有长达1300多年历史。传说当时人们在地下发现一尊天然形成的长有四个手臂的观音状器物,人们坚信这是天然形成的神物,故称其为天成观音,并建庙供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语中,四臂观音菩萨称为“土基钦波”,因此寺庙又叫做土基钦波观音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音庙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院,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其在全国藏区观音菩萨寺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音寺因主供四臂观世音菩萨而得名。</span></p> <p>庙中供奉的四臂观音,与西藏布达拉宫及五台山的观音菩萨本为同根三姐妹,又被称之为“第二拉萨”,有的朝拜者因路途遥远而无法去西藏朝圣,就来到观音庙叩拜。</p> <p>正殿供奉的观音菩萨像的帽子用金、银、珊瑚、裴翠等珠宝熔铸而成,两侧有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等100多座神像,庙中还有各种价值昂贵的金银塔,并藏有大量经卷,庙墙上挂满笔调考究的唐卡,绘制的色彩鲜艳的壁画,殿内几百盏酥油灯日夜长明不息。</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到观音寺朝拜是很多虔诚信徒的毕生梦想,几百年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信众前来朝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说观音寺使我们感到意外,那么在壤塘我们所见到的则远非震惊所能形容的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塘,藏名意为“财神的坝子”,又名壤巴拉—财神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阿坝州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依山傍水,丛林芝翠,素有高原林海明珠秀城的美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融合了嘉绒、康巴、安多三大藏族支系,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多元藏文化聚居区。这里所展示出神奇的多元民族文化,引你进入一方风格各异的原生态梦幻之境,奇妙的神话传说让这里的山山水水充满了灵性,多情而奇异的人文风情让你魂牵梦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入壤塘,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寺庙就是曾克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曾克寺,坐落于壤塘县吾依乡吾伊村杜柯河畔,<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别的寺庙不同,曾克寺就建在大路旁。</span></p> <p>曾克寺是1954年由名叫尼生的喇嘛创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它是藏区规模最大的庙碉群。</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伟的大殿,穹顶闪着金光,殿前是一排排整齐的塔林,几座五颜六色的方塔耸立其间,格外抢眼。仔细看去,殿墙也是红白分明,还有许多彩色经版佛像时隐时现,所有这些,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这里是那么安祥,那么寂静,那么和谐,那么华美,恍惚中我们好像来到了佛佗说的西方极乐世界。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span></p> <p>曾克寺以米拉塔、彩塔林和特色民居为主要的景观。</p> <p>曾克寺米拉塔是藏区第二座米拉塔,第一座建在西藏。寺主晋美俄沙喇嘛按照西藏洛扎米拉塔绘制的塔图,于1954年创建,后来又修建了四座同样的米拉塔。</p><p>米拉塔高耸雄伟,构造独特,周围有1108座高低大小,形态各异的彩塔,构成了壮观的彩塔林。</p> <p>曾克寺石刻藏经镌刻于1870年,主要镌刻六字真言、解脱经和金刚经等经文。2012年开始,当地信众和僧侣继承原来独特的技术,不断镌刻,现今有各种真言心咒4亿多片石刻经文,堆积成一座座小山,尤为壮观,令人惊叹。按照顺时针的方向绕着石刻转经,相当于念了其一遍经书。</p> <p>寓意:弃恶从善,净化心灵,保佑平安,身体健康,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功德无量。</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老的米拉塔:引度众生见者解脱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米拉彩塔:佛法无暇无畏自成塔。</span></p> <p>曾克寺巨塔—菩提佛塔。</p><p>相传该塔可以驱邪除魔,净化人的心灵,消除人类的疾病,化解人类不如意之事,使人类得到和谐、友善、互助、快乐与平安。</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独树一帜的觉囊文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觉囊文化中心位于壤塘县中壤塘乡境内,距县城40公里,海拔3200米,占地333亩,由藏洼寺、确尔基寺、泽布基寺组成,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这里以其独特的宗教源流,精湛的雕刻、绘画、唐卡等艺术,丰富珍贵的文物,浩瀚的宗教及觉囊派的经典著作堪称藏区一绝,也是觉囊教派发展生息的摇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也是我们此次川西行所见过的最大规模、最壮观的寺庙建筑群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以往听到的香格里拉、香巴拉不同,在这里常提到的是壤巴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巴拉,藏名藏拉色波,是密教之护法神祗。壤巴拉财神在藏传佛教中,是掌管一切吉祥财宝的菩萨,其道场就在阿坝州壤塘的觉囊文化中心。因其主司财富,能使一切众生脱离一切贪困、灾难,增长一切善法、财富,富饶自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洼寺,始建于公元1691年,是壤塘县内最大的觉囊派寺院,是觉囊派的主寺。“藏洼”的意思是来自后藏的高僧转世系统。清代雍正年间,藏洼寺祖庭从西藏拉孜县觉囊沟东迁至此,先后建立了大小几十所觉囊派寺院,其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是藏洼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佛学院、大经堂都是新近峻工的建筑,殿顶宝瓶、法轮等装饰,兼有汉传风格的歇山式顶脊均釆用西藏特有的鎏金工艺,金礕辉煌,气势恢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洼寺的坛城也正在修建之中,据说这将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最大的实体时轮金刚坛城。</span></p> <p>觉囊梵音在壤塘县“活态传承”了1000多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延续着中国藏传佛教音乐的血脉,其始终与觉囊派文化息息相通。历代传承人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记谱方法,因此使300多首孤本的曲谱传承下来,成为研究古代佛教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文化宝库。</p> <p>觉囊梵音先后在国内一些大的音乐学院及著名高校展演,获得了极高的评价。2011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目录。</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在藏洼寺中听到一种奇特的音乐,不知这是否就是觉囊梵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确尔基寺,始建于公元1378年,在三座寺庙中历史最为悠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元代中央政府为该寺院颁发了通牒符牌(现存于西南民族大学),明永乐六年颁赐封文,明成化年间颁发象牙图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确尔基寺大经堂有19幅巨型唐卡,每年5月份“晒佛节”展晒的都是巨型唐卡,届时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徒从四面八方前来庆祝“晒佛节”,好一睹巨型唐卡的风采。</span></p> <p>“康马”佛殿有467年的历史,远近闻名。多康佛教信徒习惯以“康马”金佛像发誓赌咒。</p> <p>“康沙”佛殿中收藏有许多价值连城的古代文物。其中有古代鎏金佛25尊,文成公主亲手刺绣的《药王佛》唐卡1幅,明代壁画《香巴拉胜景图》,珍贵唐卡画《莲花生威仪像》,壤塘寺创建者仲•然拉西热头盖骨一枚,上面可看到酷似藏文字母和佛经的裂纹。</p> <p>我们来到确尔基寺时正值中午,管理大殿的僧侣不在,也无法进去观看,太遗憾了,想想这些宝物都让人心旌神摇。</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里要特别讲一下壤巴拉觉囊唐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卡是我国藏地独特的绘画艺术,在其上千年的历史中,发展成为极具雪域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都收藏有唐卡的传世之作,唐卡本身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唐卡艺术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多个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觉囊唐卡艺术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卓越的审美造诣而独成一宗。其文化脉络发源于唐宋,成熟于元明,以明代觉囊第28代传承人多罗那他大师为代表。历史上曾有“唐卡始于松赞干布,成于多罗那他”的评价,当代学者也称其为中国壁画的瑰宝,填䃼这一时期的空白,艺术和学术价值堪比敦煌、法海寺、永乐宫的著名壁画遗存。</span></p> <p>可惜我们因时间关系,没有去觉囊唐卡传习所,真想看一看那些精美的唐卡作品和那些专注、虔诚及技术高超的唐卡绘制者。</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泽布基寺,是觉囊文化中心三座寺庙中最小的一座,但也很有特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庙于公元1456年由仲热拉格帝所创建。“泽布基”意为初十,该寺以每年四月初十,在寺内组织跳神活动而得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泽布基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尊一尺半高的度母金像,佛殿上层供奉了25尊具有印度萨尔拉特风格的金像,非常珍贵。</span>寺内还供有若干护法神坐像,据传说,它们非常灵验,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心想事成。</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棒托寺,位于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以北则曲河畔,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庙宇四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占达面积达12000平方米,海拔3270米,距离壤塘县城44公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内共有佛塔39座,为元、明、清等各个时期陆续修建而成,与江孜寺、甘孜州色达的佛塔群并称全国藏区三大塔群。其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白塔,尽管斑剥,但岁月留给它们的沧桑、庄重让人更感到韵味无穷。</span></p> <p>棒托寺中最为有名的壤巴拉石刻始于1438年,寺内珍藏有石刻的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p><p>石刻大藏经从明末清初起,由60多名工匠用不规则片石在正反两面刻上经文或佛像,辛勤镌刻9年而成,共约50万片。雕刻精细,工艺精湛,图文并茂,是国内外稀有的石刻藏学经典,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p> <p>棒托寺也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积淀,声名远扬,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史悠久的棒托寺以其壮丽的庙宇,稀世的石刻大藏经,壮观的塔群以及秀美的山水,傲居于青藏高原一隅,堪称藏族非遗文化的一块瑰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龙县的益西寺,又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惊喜,因为这是一座为数不多的苯教寺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苯教原为西藏的原始宗教,随着佛教在藏区的传入与普乃,苯教与佛教逐渐融合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益西寺,位于甘孜州新龙县甲拉西乡,距新龙县城3公里处,海拔4180米。该寺是雍仲苯教著名大成就者桑达郎卡益西所创建,“益西”的意思是原始智和圣智,寺庙至今已有1168年的历史。</span></p><p>益西寺是普贤光明佛、慈母佛与观音菩萨、财神尊胜佛、虎衣明王金刚佛等诸佛菩萨的道场。在寺院门口有一块巨石,据说有益西寺的护法神虎在石头上留下的脚印。</p> <p>寺门内墙壁上的壁画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寺中藏有苯波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各种经书数千余册,历代驻瞻藏官送的15幅唐卡,其中有幅清代时期绘制的苯教礼师敦巴辛绕的巨幅唐卡,里面有200多种佛像和护法神,是藏区苯教寺庙中最大的唐卡画。</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六十年代,益西寺也未能逃脱被毁坏的命运,八十年代后才得以恢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座小小的益西寺,外表一点也不起眼,没想到有那么多故事,那么多珍宝,真是“寺不可貌相”,在川西还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寺庙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公寺,位于甘孜州康定新都桥镇,“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全名为“一见如意解脱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著名寺庙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一个重要圣地。</span></p> <p>在甘孜州,塔公寺与亚青寺、嗽荣寺(色达佛学院)是著名的大寺庙。</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内保存有一尊与拉萨大昭寺相同的释迦牟尼像。传说是文成公主入藏经过此地,仿照携往拉萨的释迦牟尼像造了一尊,留供在寺中。因二者之间具有极其特殊和奇特因缘,因而有了一种说法:“凡愿到西藏拉萨朝圣而未能如愿者,朝拜塔公寺释迦牟尼像亦具有同等效果和功德”,所以以塔公寺又有“小大昭寺”之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尊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带来的,一千多年了,世世代代保佑着藏区人民,是藏汉人民友谊的使者。</span></p> <p>寺内还珍藏着元朝帝师八思巴法王在石头上留下的足迹,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院周围一圈的转经桶极其漂亮,佛塔成林,构成了绝妙的塔林景观。</span></p> <p>塔公的雅拉雪山,从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终年银装披挂,群云缭绕,与广袤的塔公草原,金碧辉煌的木雅金塔相衬托,更为塔公寺增添了迷人的色彩。</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传佛教的信徒有转塔的习俗,按其说法,围着佛塔顺时针转圈是一个积累功德的修行方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幡是藏区普通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据说经幡被风吹飘动一下,就是颂经一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玛尼是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將真言刻在石头上是最典型且最原始的拜物教习俗,是由西藏最原始的宗教-笨教流传下来的。从语言诠释,玛尼是祷告的意思。</span></p> <p>玛尼可以刻真言,也可以刻慧眼、神像、吉祥图案,大都饰以色彩。即可以是摩崖石刻,也可以用木头玉石刻写,戴在身上。刻在石头上被称为玛尼石,玛尼石摞在一起就是玛尼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煨桑”,是嘉绒藏族传统习俗之一,最早源于宗教仪式。传说人间和神界可以通过柏树枝烟传达心愿,当人有想要实现的夙愿或祈求时,将柏树枝点燃放在煨桑炉内,对着默语、祷告,夙愿或祈求将随着烟雾飘上云霄传达给神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观音寺山脚下,有一个硕大的、极其美丽的煨桑炉,有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煨桑炉,一年四季都冒着青烟。但对于我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过的最大最漂亮的煨桑炉,青烟袅袅,飘到天空的云雾是一种与神灵对话的方式。</span></p> <p>别致、精美的水转经桶。</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幡、转经桶、玛尼堆、煨桑炉⋯⋯已成为川西不可或缺的地标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在川西,影响最大的寺院当属色达五明佛学院和德格印经院。</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明佛学院,位于甘孜州色达县城外20多公里的喇荣沟,海拔3900米,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全称为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是由晋美彭措法王1980年创办,初起只有几间僧房,规模很小,后来各地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短短30年间从藏区一个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每年从各地来求学的佛子络绎不绝。</span></p> <p>由于修行者都是分散居住,沿着山沟盖起了一片片僧房。</p> <p>在重重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布满了四面的山坡,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屋,延绵无数,一眼望不到头。这些红色的小屋,是一万多名僧侣的住所(出家男子称扎巴,出家女子称觉姆,即女尊者)。大经堂远远望去金光闪闪,十分震撼,摄影发烧友和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成了一个新的打卡地。</p><p><br></p> <p>远眺这些小屋时,最奇妙的是心扉中感觉一股神秘宗教气韵的冲击浸润,依稀感觉它穿透人心。</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佛学院的学制有短期、长期,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却需要13年。平时学习很艰苦,课程门类也多,学习任务重,不少人要学到深夜,还要学英语。</p> <p>在五明佛学院,满山遍野的鸽笼般的红房子里,住滿了数以万计的在此修行的喇嘛和觉姆,红色佛衣,黄色佛帽,是这里绝美的风景线。僧众选择了远离世俗、尘世的艰苦地方,虔诚膜拜,诵读经文,聆听佛课,诚心修行,静心求佛,安放自己的人生。他们在此是几年,十几年,一经选择,却是一生。不分老少,不分昼夜,这是一种浸润骨髓的信仰!在这里,你才可能真正领略藏传佛教的魅力。</p> <p>德格印经院位于德格县城,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记载,印经院系德格42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创建于清雍正七年(1728年),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数,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裁纸齐书及佛殿经堂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而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宁玛派,但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也是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而形成的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经院初建时派出大批学者四处收集各种典籍,经过反复分类校勘,再由能工巧匠刻版。几百年下来,印经院已收藏了三十多万块雕版,六千多块画板,内容囊括了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其中不乏珍版、孤版、绝版。最为难得的是印经院从刻版、造纸、印刷到装帧,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工艺与程序。制版的木材,造纸的原料,印刷的颜料,全部取自当地所产,手工制作,因此印经院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璀璨的藏文化明珠、活的印刷史博物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多名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span></p> <p>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30多万块印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印版均为两面雕刻,每版有一个手柄以便取放,</span>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滿载佛教智慧与藏族文化的一块块雕版,散发着浓郁的酥油香和墨香,在幽暗的光线下愈显神秘与庄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防火灾印经院不装电灯,收藏经版的房屋搁架能见度极差,但工人们却可以毫不费劲地在几十万块经版中迅速找到所需的那一块,仿若神来之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釆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这种纸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造纸工艺基本沿用汉族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span></p> <p>印经院,《大藏经》一律用朱墨印刷,以示尊重,其余用黑墨。</p> <p>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一高一矮相对而坐。高坐者负责接纸并固定印版与印纸,再在印版上滚墨,矮坐者则一边递纸,一边持滚桶,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印好的书页放置一旁,从加墨、铺纸、转印到掀起一气呵成,配合默契。</p> <p>百年来,印经院的工人们从未停止过劳作。在这古老的工坊里,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一行又一行经文从斑驳的经版和泛黄的纸张中跃然而出。</p><p>忙碌的印经人将不朽的技艺一代代薪火相传,更将佛院智慧一页页在世间传扬。</p> <p>德格土司家族走完700年的历程后,早已随着摧毁封建农奴制的历史步伐而寿终正寝了。而作为传承藏族文化的印经院,今日仍然屹立在德格县城,这不能不说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联。</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印经院南侧房顶的一对鎏金孔雀塑像,是当年清政府为表彰德格土司创建印经院而特赐的,据说这是藏区所有寺院里唯一的一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格印经院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目录。</span></p> <p>与五明佛学院的快速扩张和喧嚣不同,德格印经院则永远是静静的、坚韧不拔的。由于工艺复杂,耗时费力,不知有多少匠人为此投入了一生精力。一代代匠人,永远是那样任劳任怨、一丝不苟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换来的是那些堆积如山的刻版和经卷。每年来自全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到这里来朝拜、取经,没人知道那些匠人的名字,他们留下的经卷会永存于世,流传四方。</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德格印经院僧人们的这种坚韧、执着,藏族同胞们的这种追求、向往,怎能不令人赞叹、佩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