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C位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徐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纽约时代广场(Times Square)被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the Crossroads of the World)、“宇宙的中心”(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世界的心脏”(the Heart of the World),世人皆知,人尽皆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广场起着城镇广场的作用,它并非是一个几何学上的“四四方方”的广场,其形状更接近蝴蝶结/领结(Times Square functions as a town square, but is not geometrically a square; it is closer in shape to a bowtie.)。</p> <p class="ql-block">“Times Square”的中文名(即英译中、英译汉)叫“时代广场”——这是A翻译的、A说的。“times”是“时代”的意思,“square”的中文意思是“广场”,于是翻译为“时代广场”,就这么简单——既正确,又准确,还响亮,也完全符合该广场的“气质”与“旗帜”——引领潮流、引领时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广场”,A的中文翻译没毛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吾辈惯用之。父辈亦然;就连儿孙小辈、晚辈也是这么说、这么用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过,最近几年跳出来一个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说,将“Times Square”翻译成“时代广场”是错误的,是A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A只知字面上的意思,不懂当初取这个名字的由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的翻译是“时报广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没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世纪荷兰人最早在曼哈顿岛定居。当时,现在的第十大道和第四十街附近,有三条汇合的小溪,这片区域被命名为“大杀戮”(Great Kill)。后来这里发展成一个小村庄,成为马车制造中心,同时南部和东部的高地被称为朗埃克(Longacre)。19世纪70年代,此地已成为纽约马匹交易和马车行业的中心。当地人根据伦敦的长亩(Long Acre)称它为朗埃克广场(Longacre Square)。</p> <p class="ql-block">1904年,《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发行人阿道夫·奥克斯将总部迁到位于第四十二街的Pabst酒店旧址。奥克斯成功游说了时任市长的乔治·麦克莱伦在此建设地铁站,并在1904年4月8日将朗埃克广场正式更名为Times Square。</p> <p class="ql-block">自1913年起,《纽约时报》不再于广场上的大楼办公,但其总部仍然在此地。1961年《纽约时报》卖掉了这栋建筑。1963年,这座大楼更名为联合化工大楼(Allied Chemical Building)。现在人们称它为“时代广场一座”(One Times Square),也被称为“百老汇1475号”、纽约时报大楼、时报大楼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Times Square是因报纸“The New York Times”而命名、得名的,故将其翻译为“时报广场”是准确的,且还原了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显得更加忠实、更加“有知识、有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两个老东家现在都“改口”(由以前惯用的“时代广场”)称“时报广场”了——新华社和(上海)东方电视台:</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报道上面同一条新闻的时候,《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却仍然沿用了“老”翻译、“老”名称:时代广场——</p> <p class="ql-block">咦,华文四大权威媒体的用词(专有名词)不统一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坚持用“时报广场”,A只知用“时代广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时,跑出来一个“C”。</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C用的是“时代广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C跟A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两样?不都是“时代广场”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言差矣!此(C的)“时代广场”非彼(A的)“时代广场”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似乎的确是比A懂得要多一些、知道得更深一些,但仍然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求甚解、自以为是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既懂A又知B的C,“反转”了“剧情”,选择使用“2.0版本”的“时代广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本意就是“纽约时代”——《纽约时代》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该报的初衷和愿景就是“代表(一个崭新的)时代”、“引领(新)时代”,“Times”并无“时报”、“报纸”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时代”(此处单论报名,当然不提其“乘以”、“倍数”之意)。报名中的“时”是“时代”的意思,并非“小时”之意,并不表示其每小时刊发一波新闻,否则就要用“Hourly”(每小时)这个单词了,就像“日报”用“Daily”(如《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周刊”用“Weekly”(如《时代周刊》:TIME—The Weekly Newsmagazine;《新闻周刊》:Newswee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双周刊:“Biweekly”、“Semimonthly”;</p><p class="ql-block">月刊:“Monthly”;</p><p class="ql-block">双月刊:“Bimonthly”;</p><p class="ql-block">季刊:“Quarterly”;</p><p class="ql-block">半年报:“Semi-annual Report”;</p><p class="ql-block">年报:“Annual Repor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纽约时报》是一份每日在美国纽约出版的世界顶级大报,全球发行,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全世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其实西方很多报纸的名字都不含“报”字,只是中国人在翻译的时候喜欢给它们加个“报”字,开宗明义,使人一目了然,比如把“The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件)翻成《华盛顿邮报》,将“Le Figaro”(费加罗)译作《费加罗报》,把“Daily Mirror”(每日镜子)翻译为《每日镜报》。</p> <p class="ql-block">按照约定俗成的方法给报纸加个“报”字合情合理,但要把这个“报”字也强加给一个地名,就未免合适了。据闻,早期在纽约的华人都把Times Square叫做“时代广场”,恐怕也是因为Times(时代)的本意响亮大气,能代表这里的气质和“调性”,并且好听。如果当初这份报纸叫“The New York Post”,广场大概不太会改名叫“邮件/邮递/邮局/邮政/邮报广场”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且,由于Times Square的高知名度,世界上不少城市的商场、购物中心、办公大厦、写字大楼或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HOPSCA/City Complex)都取名为“Times Square”,这种情况显然和“报(纸)”搭不上边,于是就翻译为“时代广场”。例如日本百货公司高岛屋在新宿车站旁的分店、也是当地地标之一的高岛屋时代广场(Takashimaya Times Square),吉隆坡成功时代广场,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上海淮海路“大上海时代广场”等等。“时代广场”一多,这个名字于是就深入人心了。</p> <p class="ql-block">所以,纽约的Times Square翻译成“时报广场”和“时代广场”都是正确的,B完全没有必要故作聪明、假装高明地强调“纽约曼哈顿的那个‘新年倒计时’广场、‘纳斯达克柱体超大屏’广场应该译成‘时报广场’,翻作‘时代广场’就错了”!</p> <p class="ql-block">本轮,C完胜A和B!“C位”非C莫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来说一个词的读音、发音、播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呆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A把它读成dāi bǎn(dāi:汉语拼音阴平/第一声,bǎn:上声/第三声),因为A压根儿就不知道它的读音应该是ái bǎ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知道“呆”字读dāi,如“呆子”、“发呆”、“痴呆”、“呆傻”、“呆萌”、“呆头呆脑”等;但在读“呆板”这一固定搭配的“词”的时候,应该读作ái bǎn!“呆”是个多音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是对的。吾辈念小学、读中学、上大学的时候,“语文”(大学里的相关课程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考试时若答成“dāi bǎn”,那是要被扣分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刻,C又站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C 说,“呆”字不是多音字,它就是一个单音字。“呆板”读“dāi bǎ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第239页,“呆”字的读音只有一个:dāi;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2006年版)里,“呆板”都读“dāi bǎ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因和依据都来源于在读音、发音、播音领域里最权威的国家级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该表是我等专业新闻播音员的“刚需”、人见人爱的“怀表”,是人手一册、随时怀揣、随身必带的“圣经”。</p> <p class="ql-block">《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是由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1985年12月颁布的,近年有若干修订稿,如2016年5月版。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该表着眼于普通话词语的一些异读现象来审定读音,继承了1963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成果,重新审订了某些读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呆”旧读ái,此义又作“騃”。故《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騃”作为“呆(ái)”的异体字处理。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规定“呆”统读dāi,而“騃”并无dāi音,故不将“騃”作为“呆(dāi)”的异体字。</p> <p class="ql-block">騃 ái(书面上的文言词语)</p><p class="ql-block">(1) 形声。从马,矣( sì )声。本义:马行勇壮的样子。</p><p class="ql-block">(2) 假借为“佁”。愚,无知。</p><p class="ql-block">騃,痴也。——《广雅》;</p><p class="ql-block">騃,无知之貌。——《苍颉篇》;</p><p class="ql-block">内实騃,不晓政事。——《汉书·息夫躬传》。注:“愚也。”;</p><p class="ql-block">仆虽騃,亦粗知自爱。——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p><p class="ql-block">(3) 又如:騃子(愚笨的人);騃冶(娇憨美艳)。</p><p class="ql-block">(4) 痴呆,不明事理。</p><p class="ql-block">嘉本典虞騃……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三国志·明悼毛皇后传》;</p><p class="ql-block">违明诰于前修,垂蚩于后代。——《三国志·孙休传注》;</p><p class="ql-block">痴牛与騃女,不肯勤农桑。——唐·卢仝《月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此,C的“dāi bǎn”是“2.0版本”的“呆板”,远非A之无知的、错误的“dāi bǎn”;B也不过是“明日黄花”,是过时了的“正确”,是“虚高(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轮,A和B完败于C!“C位”非C莫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三道“菜”是“电视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大约在1984年前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A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牌子与屏幕大小无所谓,此处不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家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屏幕尺寸和品牌不重要,本处不赛/“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是,人们猜测、议论、判断说,B家比A家有钱或/和有权和/或有势、有门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错!事实上是A家比B家有钱或/和有权和/或有势、有门路——A买黑白电视机的时候,B苦于没(足够的)钱或/和无权和/或无势、没门路而想买却买不成、买不起、买不到,只是在此刻(1984年前后)彩色电视机和彩色电视节目开始普及、开始流行之际,于是便买了彩电而已!此刻的A仅仅是还没来得及更新换代、黑白换彩色罢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富、最有权有势、最有门路、最有门道的还是C!家里既有黑白电视机,又有彩色电视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C再次比A和B优越、优胜,再次秀于A & B,又一次领先,新一轮冒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C位”非C莫属——冠军站中间,第二、三名分立左右两旁、拱卫着“老大”、环绕着“傲然屹立”在“中央位置”、“核心位置”(C位,the Center, the Central Position/Seat,第一把交椅)的“老C”!</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视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p><p class="ql-block">2、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p><p class="ql-block">3、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后来的上海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p><p class="ql-block">4、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p><p class="ql-block">5、1987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p><p class="ql-block">6、1985-1993年,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替换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行笔至此,感慨良多,不由得想起了京剧《红灯记》里的李铁梅唱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做人要做C这样的人——孜孜以求,刨根问底,睿智谦学,博学笃志,不做井底之蛙,不当寸光鼠辈,不孤芳自赏、自鸣得意,不自以为是、自我膨胀,不好为人师,不固步自封,对知识、对学问、对世界,既要知其然,还要/更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本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做人就要坐C位——“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砥砺奋进,顽强拼搏,超然出众,卓尔不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C位,俺老徐来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9日(母亲节)</p><p class="ql-block">于加拿大温哥华·巴芬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