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克孜米尔千佛洞随感</p><p class="ql-block"> 文/黄晶</p><p class="ql-block"> 摄影采风团旅行专列南疆的第一站即达库车市。库车,古称龟兹(这里读qiū'cí),汉唐时期是西域36国中的大国,曾是汉代西域都护府和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军攻灭龟兹,将其纳入统治。658年,唐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如今这里隶属于新疆阿克苏地区。</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库车的第一个采风地是库车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由于前夜降雨,峡谷内河水上涨并且有塌方情况,景区临时关闭了,而我们的计划又不容改变,无奈下,带着遗憾离开。</p><p class="ql-block"> 经过80公里车程,摄影采风团一行100余人来到了龟兹古城的克孜尔千佛洞。经过组织方的联络,所有人员按安全和防疫要求扫码后,相互间隔1米排队进入千佛洞景区。</p><p class="ql-block"> 走进景区大门,眼前占地非常大,眼望尽头目测有500米之多,硬化的路面有八九米宽,树木成行延伸到尽头。</p><p class="ql-block"> 我们六七个人紧跟随着导游阿米尔向前行进,沿途阿米尔向我们介绍着龟兹及千佛洞的前世今生。在路北有个规模不是很大,但却显精致的办公院落,大门紧闭,一边的门柱上有牌匾,上书“龟兹研究院”。与研究院不远的拐角处,还有一些一层的建筑,门窗紧锁,有医务室、幼儿园等字样,房前屋后没有人员活动迹象。</p><p class="ql-block"> 在这非常偏僻的佛窟大院落,有这些机构,是我顿生疑窦。我好奇的询问导游阿米尔,他告诉我几年前有国外学者在这里研究龟兹历史,2013年后关闭。如此眼前的一切是我恍然大悟,关闭前这里的生活设施等还是很齐全的,如今人去楼空,一片荒芜。</p><p class="ql-block"> 边走边聊,感觉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千佛洞的脚下。环视四周,由西向东斜向座落着一座土色的沙山,并不高大,在漫长岁月的风蚀下,山体凸凹成半圆形相连,错落有别,洞窟就在山腰间,蜿蜒步梯沿山势而上,总体给人以伤痕累累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出于保护洞窟壁画的考虑,洞窟面积也有限,每组10人进入洞窟参观。洞窟讲解员介绍,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属佛教石窟,是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135个,尚保留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程式化的仪态和讲解,有点礼仪机器人在播放的录音,想进一步询问点未知信息,被后面还有参观团婉言谢绝了。给游人开放的洞窟一共就四个,洞窟不打,每个也就12个平米左右,其中两个窟据说是僧人起居用的,还保留有卧榻,残留的熏烟遗迹,后墙有通道。另外两个窟有残存壁画,其中一个窟有飞天壁画。这里的飞天壁画,是男人和女人一起飞天舞乐,和敦煌的飞天形象截然不同。这一点使我挺新奇,仔细观看,其画风明显有汉文化的影响,具有唐代人物形象肥美圆润的风格。线性独具一格,普遍以类似鱼鳍状和长的水滴形构成图形。但又有外来中亚绘画艺术的元素。在男性塑造上,又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勾画出了雄健壮实的骨胳,生动地表现了本民族鲜明的相貌特征,充分展现了古龟兹画师非凡的智慧。壁画以赭红的主调色,烘染出丰富圆润的肌肤,圆滑的笔法画出均匀的衣褶,以一条飘曳的长带,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意境。那“飞天”的神韵,使人感到满壁风动,极具浪漫之色。</p><p class="ql-block"> 整个壁画的的画风给人呈现出盾圆之态,不漏锋芒。这是不是暗含佛道天宽地圆的佛念,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对于绘画,我绝对是个外行。只是陷进摄影活动后,刻意研读相关的知识,慢慢吸收消化一些知识点。大家常说,艺术是相通的。这点应该没错,绘画和摄影,都是通过画面来表现主体。舞蹈要通过形体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思想,绘画是通过形象表现主题,摄影通过光影表现主体,这些都有一个画面的元素,它们之间是有共性的点的。这些有联系的点的知识,对摄影来说,它不是止疼药,能立马见效,而是就好像人的吃饭和运动,能使脂肪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肌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去,对壁画很难吸睛入脑,如今有了一丝的感应,这还得归功于摄影的衍射效能。呵呵,说远了。</p><p class="ql-block"> 说起千佛洞,不能步梯一个人——鸠摩罗什。引用一段资料:</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344~413) 原籍天竺(今印度),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中国佛教史上三大翻译家。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精般若。前秦苻坚闻其名,于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遣吕光西破龟兹,以迎鸠摩罗什。前秦败亡,留住凉州。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遣使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奉为国师,讲译佛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阿米尔讲,鸠摩罗什祖父辈是印度的上层士族,家庭殷实,他14岁时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随后名声大震西域,传至汉地。他深通佛理,又精通汉、梵两种文字,组织译出的佛经,既能明确表达梵文原意,又能做到行交流畅,字句优雅,令佛教徒无不信服赞赏。经十余年努力,共译经300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外国经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举。</p><p class="ql-block"> 看着在荒漠隔壁中的洞窟,望着山下鸠摩罗什的雕像,我暗自思忖,这些开凿传经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信念,在这荒僻孤独之地,一下一下的千万次的重复劳作,完成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能放下优厚的、我们以为的舒适的生活和环境,在寂寞荒凉中修炼弘扬佛法,数十年如一日,毕其一生,使我无限敬仰外,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终究我还是悟到一点:</p><p class="ql-block"> 人啊!我的世界,你不懂 ;你的世界,我也不懂。就像我们摄影人,大包小包,长枪短炮,追星逐月,站跪立卧的拍这拍那,很多人都会说“有什么照头”。但摄影人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类似的现象很多,其中自有玄妙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资料显示,在阿克苏地区,约有800多个石窟静静耸立于山巅崖壁,眺望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与荒凉。1700多年来,这些石窟见证了丝路古道的繁盛和汉唐文化的传承。“龟兹石窟文化遗产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见证了古西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克孜尔千佛洞景区,得道这样一个消息,一名我国高等著名学府的考古专业的女大学生,对西域历史文化和考古非常喜欢华为热爱,毕业后主动请缨来到了龟兹,开展考古挖掘整理工作。这使我从内心真心的羡慕和钦佩。如今很多年轻人成为龟兹石窟新一代守护者,他们用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打通历史与现代连接的“时空隧道”,为人们展现丝绸古道的沧海桑田,我相信,高山大漠,不会阻碍我们对丝路过往的追寻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我对历史、对古迹,衷心的喜爱和追逐,故留此随笔闲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