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决定去汶川,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想亲自看看汶川人震后的生活,穿越时空,感受生命的脆弱以及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正逢盛夏,我和丈夫从剑门关驱车大约四百公里,到汶川已是晚上十点多了。突然下起了雨,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酒店入住,从停车场跑到酒店里,已如落汤鸡。正埋怨这天气的待客之道时,店主笑着说,汶川已经两个多月没下雨了,盼这场雨盼得很辛苦的。我回应说,这么说,还得感谢我们的到来,给汶川带来了雨。店主笑着应道:“那是,那是!”那一夜,淅淅沥沥的雨虽下个没停,但一路劳顿,困乏至极,倒也睡得踏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天早起,雨停了!汶川这个夹在两山之间的小县城,却因这场雨美丽了许多。山上烟雨迷蒙,云雾缠绕在半山腰,空气清新,一切都像被洗过了一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是自驾,时间便自由充足很多。我们信步来到汶川古镇,虽名为古镇,却也是震后重建起来的,只是所有的建筑风格都基本还原了震前的模样。十年前,这里曾经因地震夷为平地,而现在,已全然没有当年的满目疮痍,反而更加美丽。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既有江南古镇的风韵,又有羌族、藏族特有的建筑风格。风格虽有不同,但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毫无突兀之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除了房屋建筑,还有小桥流水。两边的小水渠里汩汩地流动着清澈的水,水边有孩子在玩耍。镇子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人工水池,里面种植了一些不知名的水草,还有荷花。正值盛夏,荷花开得极尽妩媚灿烂。在新汶川,凡是有水池的地方,都能看到自由欢快游动着的金鱼。这些鱼品种不同,颜色不同,却也能在同一方水塘里共享乐、共嬉戏。闲暇的汶川人总是喜欢在这些水塘边或观赏金鱼,或闲谈逗趣,或陪伴孩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漫步在新汶川的街道,你会有远离尘世之感。这里民风淳朴,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快节奏的生活,一切似乎都被放慢了。街道两旁、水池边、小广场上,随处都有供市民小憩的木质长凳。貌似随意,却摆放得恰到好处。靠着岷江的一面,还修建了一溜小凉亭。正逢暑假,凉亭倒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边写作业、边纳凉的好场所。有妈妈们边干针线活边陪孩子的,也有三两个孩子相约一起,在亭子里一边小声嘀咕一边写作业的。没有高声喧哗,显得安静而祥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了解到当年地震的震中是在映秀镇,地震纪念馆被建在了映秀镇,我们便离开新汶川,驱车前往映秀镇。映秀镇是隶属于汶川县的一个小镇,距离汶川县城56公里。这一路,左边是岩石山峰,右边是岷江,路况因一部分还在修建中,不是很好。汽车颠簸在这样的公路上,脑海里自然会不断地浮现出5·12大地震抢险救灾的场面,想到这条路就是当年映秀人生命的通道,心里便五味杂陈。从来没有哪次旅游如同这次一般,没有惊喜,只有一种时不时弥漫在心里的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哀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约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映秀镇。这个人口近一万的小镇,却是汉族与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居住的地方,房屋建筑以羌族风格为主。虽是当年的震中地区,但如今,经过重建,除了刻意保留的几处建筑遗迹,几乎是看不到当年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停了车,首先要去的地方便是地震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纪念馆在半山腰,在公墓区的上方。从公墓区中间拾阶而上,两边的山丘里埋葬的便是当年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公墓区没有一块墓碑,十年时间,山丘上已长满了青草。据导游介绍,在这个公墓区一共埋葬了七千多人。这些人里有当地居民,有游客,有过路的,也有在这里施工的工程人员……当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一一确认身份,死亡人数又太多,所以在这个山腰上挖了好多个大坑,每个坑有三米宽、十米深,由部队官兵把尸体抬上来,一层石灰,一层人。每个坑多则七层,少则三层。由于时间紧,加之死难人数太多,当时所有遇难的同胞都只能被如此层层叠叠地草草安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着这青草萋萋的偌大的坟冢,不由地泪眼婆娑。想象七千多人身后那么多的家庭,留给活着的亲人心里的创伤和一生无法抹去的心灵的巨痛,想象地下的他们瞬间记忆的遗失之憾,心里便也会隐隐作痛。他们一定是还有很多未来得及做的事,未来得及见的人,未来得及说的话。而这一切,都在地震的那一刻凝固,成为幸存者不忍回顾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进入纪念馆,我们先后观看了流水庭、序厅、地殇庭、缅怀厅、“山河有痕”灾害厅、崛起庭、“凤凰涅槃”重建厅、纪委廉政板块和“居安思危”启示厅九个厅。这九个厅借助丰富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动感环幕等艺术手法和场景,完整地呈现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社会各界大爱援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纪念馆的每个厅里都有当年地震现场的视频录像,可以滚动播放。每一个场景都催人泪下,不忍面对。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如此脆弱,人类如此渺小。我们能够活着,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还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短暂而又脆弱的生命历程中,究竟该珍惜些什么?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吗?在这里,你都可以找到答案。在这里,珍惜,也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对生命真真切切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了纪念馆,下山来到地震遗址——漩口中学。这是映秀镇灾后重建唯一没有被清理、原样保留下来的遗址。整个大门呈白色,上方是一行醒目的黑色大字“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当这一行黑色的大字霍然映入眼帘时,心里便更加地沉重起来。走进漩口中学大门,迎面就看到在地震中倾倒的教学楼废墟前,安放着一个硕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表盘,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据悉,由于大地震导致教学楼剧烈摇晃,当时教学楼教室里的一面钟因为摇晃摔落到了地上,于是人们把钟的破碎状放大,做成了这面记事钟。旁边倾斜坍塌的教学楼,还有这一面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4秒的大钟,无不再现着当年惨烈的灾难场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漩口中学的左侧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记事墙。这面记事墙是以国家名义修建的,主要有文字和浮雕两个部分组成。文字记录着大地震以及抗震救灾的一些事迹,而下面的浮雕则是一幅真实画面的再现。浮雕上再现的是解放军战士以及医护人员共同运送伤员上飞机的场景。这面碑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没有署名,没有落款,甚至没有日期。据导游介绍,像这样的碑在我们国家级别是最高的,截至到现在,我们国家像这种级别的碑仅有两面:一面是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面就是映秀镇的这面记事墙。可见,这场灾难不仅是汶川之殇,更是国家之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短短一天半的汶川之行结束了,带给我太多的感动与震撼。城市可以重建,然而人心缺憾的重建却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你在映秀镇哪怕买点水果,映秀人都会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你的帮助。这句话背后的故事,相信他们会世代流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