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首先声明,</p><p class="ql-block">我没有在哈密铁路林场插过队。</p><p class="ql-block">我写这个东西,</p><p class="ql-block">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是对一段不易忘却的历史的慨叹。</p><p class="ql-block">文革中,</p><p class="ql-block">一大批学生娃儿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p><p class="ql-block">投身于广大而又贫穷的农村,</p><p class="ql-block">改天换地,</p><p class="ql-block">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其中,</p><p class="ql-block">有很多我小学、中学的同学和朋友。</p><p class="ql-block">当时,</p><p class="ql-block">哈密铁路林场作为农村,</p><p class="ql-block">就接受了铁路局职工子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我却因为中学毕业考的是铁路中专技校,</p><p class="ql-block">被分到了第一铁路工程局机筑处,</p><p class="ql-block">在陕西南边的大山里修铁路。</p><p class="ql-block">虽然,</p><p class="ql-block">我没在哈密铁路林场呆过,</p><p class="ql-block">但我和其中的同学、朋友多有联系,</p><p class="ql-block">每年探亲回哈密,</p><p class="ql-block">也去过林场探访。</p><p class="ql-block">对他们的生活工作,</p><p class="ql-block">对林场的大概情况,</p><p class="ql-block">都略有所知。</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当年热火朝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的同学们用汗水浇灌的沃土,</p><p class="ql-block">一代知青的精神圣地,</p><p class="ql-block">今天变得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我本能地觉得,</p><p class="ql-block">当年的那帮热血青年在林间地头呼出的劳动号子,</p><p class="ql-block">己穿过半个世纪的桑海沧田,</p><p class="ql-block">很想再听到回音。</p><p class="ql-block">我作为他们的同代者,</p><p class="ql-block">有为他们拾遗的热情和责任。</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不可推却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尽管这是越俎代庖,</p><p class="ql-block">必然的浮皮潦草,</p><p class="ql-block">和可能的阴差阳错,</p><p class="ql-block">使我不堪重任。</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是临行哈密前,</p><p class="ql-block">一位曾经的哈密铁路林场知青,</p><p class="ql-block">已经离开新疆40多年,</p><p class="ql-block">现如今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嘱托我,</p><p class="ql-block">到了哈密,</p><p class="ql-block">一定要到林场,</p><p class="ql-block">拍些照片给她看看。</p><p class="ql-block">好了,</p><p class="ql-block">就让我们进入正题吧!</p> 这是国道312进入林场的道路。 这个大门,<div>是后来的建筑。</div><div>当年的知青会陌生。</div><div>她把老场部包括在其中。</div><div>这里面,</div><div>我在上世纪90年代来过。</div><div>那时里面种满了葡萄、桃、杏、梨,<div>建筑也颇有讲究,</div><div>有点公园的味道。</div><div>但现在大门紧锁,</div><div>不知里面啥个状况?</div></div> 大门里的情景。 这应该是当年的大礼堂了。<div>如今,</div><div>她成为公安拘留所的一部分。</div> 这是东西向的一条主路。<div>在路的左边,</div><div>绿树后面掩映着5栋土坯房。</div><div>那应该是知青们住的宿舍。</div> 这就是那5栋宿舍的把头。<div>山墙上还隐约能看到当年的标语。</div>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是5栋知青宿舍的细部。 这个大门是后建的。<div>里面囊括了两栋宿舍。</div>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div>这一栋紧靠扬水站。</div> <div>大门里的情景。<br></div>这是后建的温室。<div>但弃用了。</div>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div><br></div> 大门里的情景。<div>可以看到,</div><div>很多树枯死了。</div> 大门里的情景。<div>又一个弃用的温室。</div><div>注意后面的枯树。</div> 大门里的情景。 大门里的情景。 紧靠宿舍西头的扬水站。 扬水站细部。<div>这个扬水站可是老资格了。</div><div>我想,</div><div>当年这里应是知青们洗衣服的地方。</div> 林中田地。<div>地里残余的不知是那一年的棉花杆。</div> 与宿舍隔一条路的院子。<div>这是当年的食堂吗?</div> 细部。 透过院墙空隙,<div>看到的建筑是砖房,</div><div>不应该是文革中的建筑。</div> 我硬推开这个里面用木板顶着的木门,<div>进了那个紧闭大门的“哈密铁路林场”院内。</div><div>这个院子位于前面说的宿舍东边,</div><div>主干道相隔。</div> 院子里的老建筑。<div>一共有3栋。</div> 院子里的老建筑。 院子里的老建筑。 院子里的老建筑。<div>细部。</div><div>想这应该是当年的场部小卖部。</div> 院子里的老建筑。 院子里的老建筑。<div>在这扇门边写着“电工班”字样。</div> 这是院子里东边的一个厕所。<div>砖砌的。</div> 院子里的杏子。 老建筑前的杏树。<div><br></div> 隔主干道与大礼堂相对的是一个镁厂。<div>应该是后来的产物。</div> 大田<div><br><div>情况介绍到此完结。</div><div>读者与我都不难得出结论,</div><div>林场衰败了凋敝了。</div><div>据我们碰到的唯一一个林场的职工告诉,</div><div>多年的缺水,</div><div>是林场衰败的主要原因。</div><div>这可以理解,</div><div>多年来,</div><div>哈密地下水丰富的优势已经不再。</div><div>林场许多水井多年前,</div><div>已经抽不出水了。</div></div> 为了让我们的情绪从沮丧中解脱出来,<div>我把邻近林场的火箭农场拍的芍药花发几支。</div> 感谢哈密的摄友王传生为我策划了这次行动。 感谢哈密摄友孔祥智伉俪为我提供交通工具。 谢谢观赏! 文章:王振忠<div>摄影:王振忠</div><div>音乐:李沐霖《红色的记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