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亲爱的同志们,你们可能知道黄埔军校,可能知道红军学校和抗大,但你们可知道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吗?</p> <p class="ql-block"> 最近有朋友从三门来,送我一本好书。《风从海上来一一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与三门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这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由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宣传部和统战部,汇同中共三门县委宣传部和统战部共同编写的,具有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上海大学。</p> <p class="ql-block"> 1922年10月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反动派武力查封。 1922年至1927年期间的上海大学,史称老上海大学。</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出任校长,提议校名改为“上海大学" ,并请中国共产党协助办学。校务的主要工作由共产党人主持,邓中夏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 ,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以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施存统、萧楚女、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 学校办学条件一直较为困难,然教职用心,学生刻苦,并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上海大学(1922-1927)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所新型革命学校,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最早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的美誉。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大批优秀青年和进步师生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革命付出了重大牺牲。上海大学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革命氛国以及开明的办学态度,为中共早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与理论工作者,在中共党史和人民教育史上谱写了灿烂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打开百度,关于上海大学的介绍只有二句话。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所留史料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夏天,上海市作家协会发起“红色起点”主题纪实文学创作项目,希望通过这次创作对上海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重现那些被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动人故事。这个任务也落到《收获》文学杂志编辑吴越身上。</p><p class="ql-block"> 在吴越看来,仅存了六个年头的老上海大学是一所极其特殊、极具魅力、承上启下而又身居要枢的大学,充满了时代的面相和伏笔。1922年,上海大学由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改组而成。作为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它在1920年代中期成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要据点,这些知识分子引导并启发了整整一代进步青年。那是青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是重要历史人物的舞台,是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的发源地,是国共两党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前舌’,是上海版的‘无问西东’,又是充满线索的革命学生版《红楼梦》。</p><p class="ql-block"> 吴越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事件"。她买了一套两卷本、180万字的《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从老上海大学的史料出发,把前后所有关联的人名、地名、主要事件全部标记出来,然后再做成单独的笔记,以此为关键词,再去买书、看书、做延展,从中寻找到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经过很多个深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名的、不有名的、湮灭的)慢慢走到了她面前,三个时期的老“上海大学”的三维立体模型一闭眼就能看到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经过四年时间,吴越终于完成了《上海早晨一一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年一1927年)》</p> <p class="ql-block">吴越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党史的办法,就是摸瓜找藤,再顺藤摸瓜,才能了解我们党是怎样从五十多人发展壮大到九千多万党员的,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p> <p class="ql-block">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得到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关心和支持,或担任校董,或举贤任能、指导工作。孙中山先生寄予厚望,出任校董,为学生社团《孤星》题写刊名。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会议,讨论在上海大学开设“现代政治班”问题并作记录。后来,他又推动从国民党中央宣传经费中拨款补助上海大学办学经费,极大地支持了上海大学的发展。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延聘人才,规划学科,执掌教务。</p><p class="ql-block"> 学校英才济济,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阳翰笙、丁玲、戴望舒、匡亚明、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施螯存、王一知等都从这里走出,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邓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男,汉族,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p><p class="ql-block"> 1915年就学于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学习。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金华义乌人,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p><p class="ql-block">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原民盟中央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副组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主任委员。</p> <p class="ql-block">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原籍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p><p class="ql-block"> 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太雷(1898年6月17日—1927年12月12日),原名曾让,字泰来,学名复,自号长铗,参加革命后初名春木、椿年,后改太雷,男,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张太雷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恽代英(1895年8月12日-1931年4月29日),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p><p class="ql-block"> 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p><p class="ql-block">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江苏南京,年仅36岁。</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任培国,湖南汨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 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任第四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 国共合作破裂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11月与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长征中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中共中央作坚决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斯大林系统地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取得了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并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p><p class="ql-block"> 1946年后,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指导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任弼时同志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长期抱病工作,“过度劳累”使病情突然“加重”,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p> <p class="ql-block">施存统(1898年—1970年),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人。原名施存统、复亮、伏量,别号伏图,化名方国昌。参与了东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工作。建国后曾任劳动部副部长、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施存统任团中央书记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共产国际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中对施存统予以充分肯定。</p><p class="ql-block"> 1917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当选为青年团中央书记(第一任)。</p><p class="ql-block"> 1924年到上海大学任教。后在中山大学、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治经济学。1927年任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中国共产党。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的著译工作,并任上海大陆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为文化界救国会领导人之一,并与黄炎培、章乃器等组织民主建国会。</p><p class="ql-block">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后任劳动部副部长。曾当选为民建中央常委和副主席。是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p><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29日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萧楚女(1891—1927年4月22日),汉族,原名树烈,又名萧秋,学名楚汝,乳名朝富,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曾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参加过武昌起义、五四运动。1927年4月22日在南京石头城监狱被杀害。</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言“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正是他的真实写照。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p><p class="ql-block">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p><p class="ql-block">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p><p class="ql-block">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p><p class="ql-block">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p><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抵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p><p class="ql-block">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p><p class="ql-block">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生前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p><p class="ql-block">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p> <p class="ql-block">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乳名和儿,笔名有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p> <p class="ql-block">蒋光慈(1901~1931),安徽霍邱(今金寨县白塔畈镇白大村河北组白大小街)人。 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民国16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邵力子(1882年1月26日—1967年12月25日),原名邵景泰,字仲辉,号凤寿。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民国九年(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上海《民国日报》,任总编辑。</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四年(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十五年(1926年)退出中国共产党。十六年(1927年)后,历任甘肃省主席、陕西省主席、国民党宣传部部长、驻苏联大使等,主张国共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民革常委等。</p><p class="ql-block">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与叶楚伧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任主编。1919年,在《民国日报》特辟《觉悟》副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转为上海共产党(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经组织同意,不参加开会)。1922年,与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任副校长。1923年后代理校长。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 1925年5月,因参加领导五卅运动,被护军使下令通缉,离上海去广州。先后任黄埔军校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26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8月,经陈独秀、瞿秋白同意脱离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11月,以国民党代表身份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会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5月回国。</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辞职,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任中国公学和复旦实验学校校长。1932年1月,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同年发起创办绍兴中学(次年改名稽山中学)并任校董会董事长。1933年至1936年,改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中,参加与中共的谈判,努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7月,与蒋介石、张冲组成国民党代表团,同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庐山会谈,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在任宣传部长期间,支持中共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批准出版《鲁迅全集》,准予《毛泽东传》在《文摘》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1940年6月,任驻苏联大使,主张维护国共合作,巩固中苏友好关系。1942年10月回国述职。1943年春,在重庆出任国民党参政会、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国共和平会谈,对促成签订《双十协定》起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参加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在北平与中共和谈。和谈失败后,宣布脱离国民党。6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任政务院政务委员。</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革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等职。1954年至1967年,连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等职</p> <p class="ql-block">杨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号诚五,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大学学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p><p class="ql-block">杨尚昆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p><p class="ql-block">1926年11月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1931年回国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组织上海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1932年9月至10月任红中社主编。</p><p class="ql-block">1933年到瑞金,先后任中共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34年1月,接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p><p class="ql-block">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后任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部主任,陕北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1941年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处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相继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兼任广东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1980年9月,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p><p class="ql-block">198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87年11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在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p><p class="ql-block">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同时免去军委秘书长职务。</p><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1974年1月25日),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p><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6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7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等;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8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10届中央委员等。1969年10月下放河南信阳,1970年冬回北京治病。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p> <p class="ql-block">秦邦宪(1907~194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5月回国,任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1931年4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这期间曾犯过“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又与李德推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中共中央代表,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部长和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后,在延安创办和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任新华通讯社社长。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2月以中共代表身分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和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会议。同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p> <p class="ql-block">关向应(1902年~1946年7月21日),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满姓瓜尔佳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后从事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军委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任第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曾坚决抵制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行为。1937年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开辟了晋绥根据地。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p> <p class="ql-block">李硕勋(1903年2月23日~1931年9月5日),男,汉族,原名李开灼,字叔薰, 又名李陶,四川高县人,1903年2月23日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属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1926年与赵君陶在上海结婚。1928年5月赴杭州,曾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受党的委派,前来海南指导武装斗争。抵达海口后,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1931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校场英勇就义。解放后,朱德曾为李硕勋烈士题跋写道:“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p><p class="ql-block">李硕勋烈士的儿子李鹏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p> <p class="ql-block">王步文(1898~1931) 字伟模,安徽岳西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朱华、王华、王自平,1898年1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资福村。1918年求学安庆,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是安徽早期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3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留学日本,是中共东京特别支部负责人之一,1927年回国。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后历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委员兼怀宁中心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巡视员、中共安徽省委宣传委员、代理省委书记、省委书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安徽党的主要领导之一。1931年4月因叛徒出卖,在芜湖柳春园被捕,5月31日就义于安庆。著有《社会学辞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华(1899~1925年)原名炽荣,又名剑华、一华,四川宜宾人。民国9年(1920年)秋入上海中华书局当学徒工,工余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任校对。民国12年经邵力子介绍,入上海大学中学部半工半读。还常到大学部旁听,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又被推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上海大学平民义务学校执行委员。当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刘华在一次党支部干事会上发言:“我来上大,学习社会科学,不仅要在学校里学,更重要的要到工人群众中去锻炼自己。”民国13年秋,党组织考虑到刘华的要求,调任中共上海地委劳动委员会工作,并在沪西小沙渡协助项英开展工运。10月,任沪西工友俱乐部秘书,并在俱乐部里给工人们上课,常带领工友俱乐部骨干轮番去各纱厂门口,向等候开门上工的工友们宣传革命道理。向大家介绍安源工人斗争经验,启发大家,要像安源工人那样组织起来。</p><p class="ql-block"> 民国14年2月沪西日商纱厂大-,各厂成立工会,刘华被选为内外棉纱厂工会委员长。</p><p class="ql-block"> 5月15日晚,内外棉七厂大班川村枪杀工人顾正红。时刘华病重,抱病投入战斗。5月30日,五卅惨案爆发。当夜,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各阶层群众向帝国主义进行还击。上海总工会旋即公开办公,李立三任委员长,刘华任第四办事处(小沙渡)主任。时四川大哥来信,因家遭匪劫,弟被打死,催刘速归。刘华没有返乡。复电:“国家衰弱,强邻欺侮,神圣劳工辄为鱼肉,我亦民族分子,我亦劳工分子,身负重任,何以家为?须知有国方有家也。”刘的病情日益加重,经常咯血,仍坚持在斗争第一线。叔父来信劝刘回家乡休养,他回信拒绝。并写下了“愿拚满腔青春血,洒遍劳工神圣花”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民国14年9月18日,军阀封闭了上海总工会,通缉刘华。11月29日下午,刘参加市民大会,返回途中至静安寺附近,被密探秘密逮捕。刘华被捕的消息传出后,党组织多方营救,上海总工会向军阀孙传芳发出抗议书,要求马上释放刘华。日商纱厂工人多次举行-声援。12月6日,上海总工会召集工人代表会议,推举委员16人,李立三为委员长,刘华副之;同时函-司令部释放刘华。12月17日,孙传芳下令将刘华“秘密枪杀,灭尸不宣”。在刘华遇害后,几十万工人悲愤交加,臂缠黑纱,以志哀悼,不顾开除、坐牢的威胁,关车停工,以示抗议。12月20日,上海总工会通电全国称誉刘华是“我们最亲爱、最勇敢的领袖”,号召“工友们一致起来,……踏着我们领袖的血继续奋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何秉彝(1902年-1925年),字念慈,四川彭县人,中共党员,出身于地主兼商人家庭,1924年进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后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p><p class="ql-block">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1924年12月被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不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同年底,协助刘华开展上海工人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30日,参加“五卅”示威游行,遭帝国主义巡捕镇压,中弹牺牲。时年23岁</p> <p class="ql-block">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1993年6月7日),原名欧阳本义,出生于四川省高县,中国内地作家、编剧,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p><p class="ql-block">1928年,发表了个人第一篇小说《马林英》。1933年,阳翰笙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编写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这是阳翰笙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1937年,为新华电影公司编写电影剧本《塞上风云》。1941年,创作6幕古装话剧《天国春秋》。1947年,将张乐平的连续漫画《三毛》改编成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1958年,发表四幕话剧《三人行》。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北国江南》的编剧。1964年,中国文化部举行1963年以来优秀话剧创作及演出授奖大会,《三人行》获得创作奖。1966年,阳翰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判斗争。1977年,编写电影剧本《赣南游击赞歌》。1984年,发表文章《阳翰笙日记片段》。1986年,发表影事回忆录《泥泞中的战斗》。1991年,发表回忆录《李硕勋牺牲前后》。1993年6月7日,阳翰笙在北京辞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p> <p class="ql-block">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p> <p class="ql-block">匡亚明(1906年3月17日—1996年12月16日),江苏丹阳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p><p class="ql-block">匡亚明于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1949年后开始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63年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78年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担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1996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杨之华(1901年2月11日-1973年10月20日),中国妇女活动家,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又名杏花、文君、杜宁,浙江萧山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后在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1925年10月任中共上海地委妇女部长、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等职。1927年当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1930年在上海协助瞿秋白进行“反文化围剿”的斗争。1935年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41年回国途中在新疆被反动派逮捕。1945年出狱后到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委书记。建国后,先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等职。1962年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p> <p class="ql-block">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浙江桐乡人,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p> <p class="ql-block">钟复光(1903-1992.02)四川江津县仁沱场汪家湾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母亲, 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施存统为了表达他对钟复光的爱情,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施复亮,并作了一首打油诗——</p><p class="ql-block">复光复亮,宗旨一样。</p><p class="ql-block">携手并肩,还怕那桩?</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表现出了钟、施二人高尚纯洁的爱情与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相结合的品格,当时就被传为佳话。1926年春天,他们结婚了,一对革命同志,结为革命的伴侣。</p><p class="ql-block">党组织又调施复亮和钟复光到武汉中央军校工作,钟复光又回到集体生活中,任第六期女生大队政治指导员。在这里,钟复光培养出赵一曼、胡筠、游曦等女英烈和聂荣臻元帅夫人张瑞华等巾帼栋梁……</p> <p class="ql-block">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p><p class="ql-block">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后转大同大学、震旦大学。1932年起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1937年起,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p> <p class="ql-block">王一知(1901年—1991年11月23日),女,湖南省芷江县人,原名杨代诚,是张太雷烈士的夫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曾任高级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校长、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北京一0一中学校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她是中国早期妇女运动的领导,建国后成为知名的教育家,致力于中学教育30年,桃李满天下。李铁映、伍绍祖、施光南等曾是她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引来了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是中心,知识分子冲在最前面。</p><p class="ql-block">1939年,毛泽东发表《五四运动》一文,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内涵。他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而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这句话表面上似乎是对五四“主流方式”的一种肯定,但后面话锋一转:“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他们的最后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中国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的运动。上海大学是中心。在这个运动中,上海大学的学子何秉彝、刘华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上海总工会和学生举行示威游行</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所新型革命学校,,由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主持行政和教务工作。社会学系由共产党人直接掌管,瞿秋白、张太雷、任弼时、恽代英等都曾在此系任教。</p><p class="ql-block">这个系培养了一大批党的骨干。</p><p class="ql-block">三门早期党组织的创建,其火种来自于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一大批三门籍学生在上海大学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回到宁海(三门)传播革命思想,创建了党的组织,壮大革命队伍,直接发动了亭旁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活动,薪火相传,铁血铸就了三门“浙江红旗第一飘”。</p><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10日,在上海读书的宁海(三门)籍进步学生蒋如琮、章广田、林淡秋、俞岳、王育和、潘天寿等,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宁海旅沪学会” ,蒋如琮担任主任委员。“宁海旅沪学会”的成立和活动,为以后宁海(三门)党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和组织基础。</p><p class="ql-block">根据党的四大会议精神,迫切需要浙东地区建立一个革命基地。为了顺应形势,蒋如琮等“宁海旅沪学会”会员积极等办宁海中学,创建党的组织,建立红色革命基地。1926年1月,蒋如综、俞岳到宁海城内调查访问办校的有关情况。到了1926年暑期,大批会员自沪回宁海,先着手组织“消夏社” ,办起补习班,同时积极从事筹办宁海中学事宜。参加办补习班的成员当中,身份为中共党员有蒋如琮(上海大学学子)、范金镳(上海大学学子)、邹植庭、王育和、潘子炎。他们是宁海(三门)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蒋如琮( 1898-1961),又名蒋瑞青,台州三门善奋蒋人,早期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 1922年考入大同大学文学系,后转入上海大学社会系。1925年9月,在上海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上海筹建了“宁海旅沪学会” ,担任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 1926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回乡创办宁海中学,任教务主任,并以学校为革命基地,建立起宁海(三门)第一个中共支部,任负责人,后遭到宁海县当局的威逼,于同年12月离校去沪。1927年1月,参加了北伐军,任东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科长,后至贺龙将军领导的第二军教导团,任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1月,潮汕起义军被国民党军战败,离散后回乡。1927年底,遵照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去天台建立天台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参加了亭旁起义。</p><p class="ql-block"> 亭旁起义失败之后,前往吉隆坡任《益群日报》编辑和《光华日报》主笔,筹建新加坡华侨高级中学党支部任书记,因言论激进,被解职回国。</p><p class="ql-block">1932年,受西北地下党派遣,任甘肃省政府秘书, 1934年任教育厅主任秘书。抗日战争初期,任民国陆军预十师政治部主任。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学员总队任上校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中央警官学校政治部副主任、副教授,训导处副处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辞职回乡,为解放三门县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50年1月,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在天水铁路中学任教。1953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甘肃省民革委员会干事。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病逝于甘肃省夹边沟。1979年撤销原定的处分,恢复名誉。</p> <p class="ql-block">林淡秋(1906~1981) ,又名林泽荣,台州三门小蒲村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红色老报人。</p><p class="ql-block">1922年,年仅16岁的林淡秋即考入上海中学、大学连贯制的大同大学,1926年,转入上海大学英文系。1926年至1929年,因参与学生运动,辗转在家乡宁海中学、南洋华侨中学等地教书。</p><p class="ql-block">1930年春回到上海,与柔石等人居住在闸北景云里住宅(向鲁迅先生转租),一同为革命奔波。1931年开始从事文学生涯,先后翻译出版了《布罗斯基》《巧克力》《一个妇人的信》《列宁在1918年》 《时间呀!前进》《大饥饿》 《西行漫记》 (主译)和《复活》等红色题材作品20余部,,300多万字。</p><p class="ql-block">1933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同年加入由党所领导的社会科学者联盟。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任由三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委员,担任组织部长。1936年春,由胡乔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带领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前往江、浙、皖内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由粟裕任社长的《苏中报》报社工作,担任总编辑一职。抗战胜利后,被党组织委派至上海,以苏联商人的名义创办了《时代日报》,主编要闻版兼管《新文学》副刊,发表了大量延安电台广播的新华社电文,和上海各界人民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等消息。1948年8月,报社被淞沪警备司令部查封,之后继续用“苏商”的名义出版《时代半月刊》,直到新中国建立。</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担任《解放日报》编委,兼任驻京办事处主任一职,参加了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新闻采访工作。1950年初,调至北京工作,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部主任。1955年,出版小说集《散荒》、随笔集《业余漫笔》等著作和《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一九一八》等电影剧本翻译作品。1957年,在“反右”运动当中,受到不公正的指责;1958年,回到三门县祥里村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共浙江省委主要领导闻知后,挽留他回到浙江工作,参与筹建杭州大学,出任副校长一职。</p><p class="ql-block">1964年,调任至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1979年,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1980年,在浙江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文联主席。</p> <p class="ql-block">俞岳(1901~1979) ,字文允,台州三门悬渚人。</p><p class="ql-block">他少时就读于海游小学,成绩优异,在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毕业之后,先后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后来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直至毕业。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宁海旅沪学会” ,他为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26年,在上海大学毕业后,回乡筹办宁海中学,开始义务执教。宁海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被宁海县知事强行查封。11月1日夜,俞等率领70多名师生徒步到海游暂借海游小学校舍上课。艰难支撑了两个多月。1927年1月,北伐军逼近浙江省,形势有所好转,师生才回县城上课。1927年1月至1928年5月,担任宁海中学校长。在校长任内,他向各界等款在原蒲湖试院动工建造新校舍,邀聘柔石、林迪生、林淡秋、许杰、潘天寿等著名人士担任救职,一时名声远播。</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亭旁起义失败以后,宁海中学众多教师遭到了当局的通缉,他受牵连而出走,学校被迫停课。俞隐居在三门蛇蟠岛,柔石曾登门探望,建议他外出躲避。他在去上海的途中经石浦港时,为同村人挟怨密报其私藏共产党人而被捕。先送至宁波羁押,后转至浙江陆军监狱关押。在狱中受尽酷刑,他坚贞不屈,被判徒刑12年,服刑8年才得以出狱。</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调到宁海中学执救,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戴邦定,又名戴介民(1902~1973) ,台州黄岩人。1922年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毕业。1917年下半年升入浙江省第六师范学校(学校位于台州临海期学习。1924年2月,到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6年下半年,担任中共上海大学支部宣传委员,介绍蒋如琮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临海特别支部书记(帮助恢复宁海党组织)、省立第六中学校长。他长期从事基层革命工作。</p> <p class="ql-block">张崇文(1906~1995),台州临海城关镇人。早年就读于台州中学,后在上海大学肆业。1925年,任杭州学联宣传部部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杭州中心区委书记。因1926年时中共宁海中学支部隶属杭州中心区委,他经常前往三门指导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927年,赴苏联入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杭州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同年被捕,在狱中任特支委员、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三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林尧,又名陈成刚,台州黄岩城关后巷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任职于海门东山中学校长,任中共海门特别支部书记。1938年,任中共海门特派员。1942年,任中共台工委特派员秘书,在三门从事党的活动被捕。 1943年,经组织营救出狱,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文艺科长、华东党校第三支部书记、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干部队支部书记、浙江省筹备委员会调研组副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林尧历任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委副书记,浙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浙江教育学院顾问等职。</p> <p class="ql-block">范金镳(1899~1956) ,宁海溪南范村人。1917年,考入省立六中(台州)。五四运动期间,组织学生从临海城步行至海门镇,一路宣传反对卖国条约等爱国思想;又在临海大校场焚毁大批日货,登台表演,震动台属各县。1921年在六中毕业后,以半工半读方式在杭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曾多次自费赴上海大学旁听马列主义课程。毕业之后,任职于浙江省教育厅图书馆,得以阅读大量进步书籍。1925年10月,由宣中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宁海中学支部创始人之一。宁海(三门)早期革命活动先驱。</p> <p class="ql-block">蒋益谦(1901~1972) ,台州临海杜桥人。曾就读于上海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回乡参加临海乙丑读书社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受中共临海特支派遣到宁海中学工作,担任中共宁海(三门)支部书记。在全县组织开展革命宣传,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反霸抗租斗争,曾和李平到高枧村发动农会组织,对欺压敲榨农民的豪绅地主进行了清算和处理。</p><p class="ql-block">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和李平在“清党”当中被捕,押送至舟山码头时逃离。与蒋如琮等参加北伐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担任政治部组织科科员,在起义军南下反击围剿拦截战斗当中离散。返回家乡后,一直在台州海门东山中学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在校内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及争取和平民主运动。解放后,担任临海一中海门分部主任和天台中学教员。</p> <p class="ql-block">在宁海桑洲清溪馆,与革命先驱蒋如琮,王育和,林淡秋的后代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