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首《墨梅》,道出了王冕的清高,诉说着王冕的人生追求。而这样一首富有人格魅力的古诗,在王崧舟老师的执教下,更显诗意,更具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伊始,王老师是要求整理桌面“好习惯从小养成,好习惯成就一生”。任何一位好老师,只要做到眼中有学生,才能从孩子出发,回到孩子中去。这样的课堂细节,不止这一处,还有当一个学生对“乾坤”解释的不够到位时,又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机会,并且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告诉他“你很聪明,让我来考考你,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并且让同学们把注释的目光送给他,也就是给他力量。这就是老师给他的鼓励,给他的机会,也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并且,在他这个孩子这里,“乾坤”这一词落实的特别到位。这是心中有学生。以及后来找同学读古诗的时候,找了一个坐在最后边角落里的学生,一个容易被遗忘的地方,被王老师唤醒,而且,开启了整首诗的学习,这是心中有学生!</p><p class="ql-block"> 另外,发动学生的力量,在初读古诗的环节,一共找了三名同学读诗,而且是让学生推荐学生,第一个选的是角落里的孩子,第二个就是让他推荐一个朗读的比自己好的,第三个是让第二个人推荐一个需要自己帮助的同学,但是,这个明显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点不太容易实现的,这节课上,也没能需要她的帮助。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要比老师直接点更加适应孩子的心理。</p><p class="ql-block"> 一首墨梅,化作了“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先让孩子画线对应诗句和梅花,哪些句子是“家中梅”,哪些句子是“心中梅”,并且还要同学们说出依据。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找出对应的诗句,却少了很重要的“再进一步”。这样的进一步,才能更加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思考,思维更加深入。正是这样的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了“这是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精彩回答。</p><p class="ql-block"> 在深入古诗学习中,王老师逐句诗的深入学习。在第一句“我家洗砚池边树”的教学中,学生刚开始读的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王老师就设计了问话的形式,有了问话,孩子们就更加容易突出重点,也较为容易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没有苍白的需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问答。这对我是一个启发,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有正确的预设,当孩子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时,该如何搭建“脚手</p><p class="ql-block">架”,让他们顺水推舟,达到要求。</p><p class="ql-block"> 而在“画中梅”的学习中,不仅从字面上让孩子得到理解,还让孩子们从王冕的个人资料出发,从“淡墨”到淡泊名利,理解王冕的清高。在这里,其实已经在升华古诗的清高了,顺势也就进入了“心中梅”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其实,最让我有感触的也在于这一环节的学习之中,也最能体现王老师的语文课的“诗意”,这里面,王老师一共拓展了“数点梅花满园香”,“梅花夜开香满溪”,“梅花至老香犹在”,“半夜梅花入梦香”“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华一样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等八句古诗,而且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的植入,而且能够推动孩子对古诗情感的进一步理解。由“香气”与“清气”的对比,进而明白,这是一种文化。王冕的清气是他的追求。特别是这样四个理由“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2.香气是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心灵)品出来的。3.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的,清气只有(高洁)的人才能品到。4.清气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清气则是一种(精神)品质”,从诗句的理解,到这样理由的罗列,让孩子们补充出来,也是进一步的深化感知。诗意语文,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文化。一节课下来,古诗的主题深入人心,“清气”的文化一定可以深入到孩子每一个人的记忆当中。</p><p class="ql-block"> 联想王老师的讲座《文化自觉背景下古诗怎么教》,古诗教学,应该以诗性为重,以意象为重,以文化为重。这也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多读书,专业知识准备必须十分充沛。王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这么美,就是因为他的海量储存,并且,每一节课,都深入挖掘,拓展阅读。之前听报告时,就有专家指出,统编教材要求我们老师大量阅读,以一篇课文,带动这个作者的系列作品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之路,一定是以阅读为伴。深入阅读,丰富自我,才能上好每一节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