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之旅,去寻找梦开始的地方 ——平利县工业系统知识青年下乡插队45周年纪念活动掠影

皓月当时

人间四月天,你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刻画着如诗的心境,也记录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知青岁月。45年前我们走出校门,从这里出发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滚一生泥巴,炼一颗红心”,开启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拼搏之旅。 今天我们离开双堰知青组整整45年了,那里的乡亲还好吗,那里的山水是否还记得我,当年一起下乡插队的老同学生活的怎么样,你心目中那个村口的小芳还好吗?<br>  带着心中的疑惑和牵挂,怀揣满满的火热情怀和期望,今天我们回来了,不忘初心,牢记大家共同的使命,回到青春之梦开始的地方,去寻找当年的知青岁月和人生踪迹。 曾记得,那时候煽动青春激情的重磅口号和大幅标语:<br>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br>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农村干革命;<br>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br>  还记得,1976年3月25日,那是一个深深铭刻我们这一代人脑海的日子。刚刚走出校门的平利县中学高七五级毕业生,加上少部分初中毕业的小同学们一起,在县城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心——草场坝,参加平利县1976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送行仪式。这里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大幅标语鲜艳醒目,在县工业局纸厂驻组干部曹队长的带领下,一辆敞篷大卡车把我们15位(9男6女)平利县工业系统应届毕业生,拉到平利县大贵区大贵公社双堰大队。 含情脉脉凝相望,泪眼戚戚诉别肠。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乘坐的中巴车驰入大贵镇,白家岭—田家湾—后湾—石桥,我们回来了。山还是那座山,水那是那道河。事隔45年,当我们重新回到当年的双堰大队,如今的嘉峪村,昔日的乡亲们,相拥紧握手,都是两鬓斑白的人了。 从那时起,满目青山,蜿蜒茶带,破旧的泥瓦房,伴随着我们开始了如梦如幻的双堰知青组生活。嘉峪寺为证,黄洋河畔记录着我们的青春无悔。<br> 嘉峪村委会王银书记、贾红梅书记,以及田宏先、肖载坤等乡亲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他们的陪同下,我们一起来到当年下乡插队落脚的大队部,贴上一幅大红门联表达了我们的心情:<br> 岁月无悔<br> 黄洋河劈热血沸腾忆当年<br> 双堰茶山奉献青春再回首<br>  为纪念当年我们15名双堰茶场职工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来之前特意制作了金灿灿的铭牌,并在乡亲们见证下,一起举行了挂牌仪式:平利县工业系统双堰大队知青组 知青组合影照片<br> 前排右起:胡兴平、吴凤兰、张宗兰、贺占翠、焦平、兰西萍 、贾从武 ; <br> 后排右起:申发文、郭忠明、雷生波、罗华林、毛军(因事不能参加活动的有晏清、刘小平、程继芬);<br>  深切怀念病逝的黄伟同学,祈祷天堂没有病痛,一切安好。 遥记当年,平利县广大农村正热火朝天地开展通公路、劈山种茶的新农村建设,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方式,就是全知青组并入双堰大队茶场劳动。刚下去还没有地方住,全组15位男女同学挤在狭窄的大队部暂住,连做饭的地方都没有,这对于我们刚刚走出校门和家门的一群娃娃来说,生活不堪,内心苦闷,万事开头难…<br>  后来,大队又腾出小山头上两间小平房(听说是原打算作养蚕室),作为我们9名男同学居住和知青组做饭的地方。与我们知青组小平房缕缕炊烟遥遥相对的是嘉峪寺大贵中学,校园里朗朗读书声,操场上的喧嚣嬉笑,伴随着我们一起度过了那段命途多舛的日子。 <br> 再后来,茶场领导带领知青组和全体茶场农工,在对面的山坡上劈石挖地基、挑土夯墙、伐木为梁,盖起了茶场知青组二层楼房,从此结束了知青组无处栖身的尴尬局面。<br> 所幸,以双堰大队党支部书记邹文莲、陈书记、王大队长、倪大队长等,以及双堰茶场张场长、曾场长等为首的众乡亲。他们以山里人特有的纯朴善良,诚实勤劳接纳了我们,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始终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每一颗稚嫩脆弱的心。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想方设法帮助我们生存和成长,这就是我们至今心存感激的前进动力,这种逆境中从零开始顽强乐观精神,鼓舞激励着我们以这里为起点踏上人生自我奋斗的征程。<br> 愿已经逝去的邹书记、张场长等乡亲安息,滚滚红尘,沉默是对逝者最深沉的敬意。<br>  虽然大家离开知青组很多年了,但是每一位同学都遥寄知青情,时不时相邀一起或带领家人子女来这里看看。尽管物是人非,除了大队部依然默默矗立在原址,嘉峪寺对面山头上的小平房已经被一排砖瓦窑取代,当年知青组的土墙楼房已经被拆除,只剩下当年知青组那间偏厦厨房还孤零零地偏安一偶,带给我们些许青涩回忆,记录着我们的蹉跎岁月,荏苒生命。<br> 这里曾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青春岁月的见证,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之神呼唤下,或高考入学、或当兵入伍、或招工就业,纷纷离开了这个地方。<div> “还记得曾你答应我,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爱向风筝断了线,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br>  深切怀念当年陪同我们一起下乡驻组的曹队长,一个憨厚踏实、待人以诚的工人师傅,至今回忆起那段蹉跎岁月,不禁令人唏嘘…</div> 随后,红梅书记和乡亲领着我们走进嘉峪寺村,回访昔日的村民和故旧。今非昔比,换了模样。山头上的当年我们男知青居住的小平房已经被一排砖瓦窑取代;遥遥相对的嘉峪寺中学也成为平利县大贵中皇茶叶公司加工厂;来到当年茶场乡亲们和知青组一起盖起来的土墙小楼房,只剩下一间过去的厨房,依稀记录着我们过去那段蹉跎岁月。<br> 人生啊人生!45年过去,今天或许让我们触景生情,去细细体察这浓缩的日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和感悟。<br> 由张场长大儿子领路,我们男同学代表全组来到当年茶场张场长墓地默哀,并默默向已经逝去的邹书记等先者致敬意。<br>  回到村委会,闻讯而来的乡亲更多了,在红梅书记的主持下,我们互诉别情,表达了对多年来嘉峪寺农村经济建设的关注,以及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眷念,我们共同期盼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振兴乡村经济的新时代,这里的山山水水更美丽,这里的乡亲能芝麻开花节节高,过上更好的日子。 难忘黄洋河畔袅袅炊烟,青山翠峰下的简陋茅舍;<br> 难忘我们激情飞扬和年少懵懂的知青岁月;<br> 往事历历在目,当年我们从这里开始厚积薄发,历练人生,<br>  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