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第十三个“5.12”防震减灾日来临之际,为响应“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的主题,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师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2021年5月12日,亳州八中开展了“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p> 了解地震日 <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此次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37万余人受伤,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p> 什么是地震 <p class="ql-block"> 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察觉到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地震是地壳错动和破裂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造成的振动,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p> 震前预兆 <p class="ql-block"> 地震,作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破坏力极强。地震来临时,会引起震源附近一些异常行为。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地震发生前的征兆,就能躲避一些灾难。</p> 防震小知识 <p class="ql-block">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破坏力极强,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我们必须了解地震,掌握地震自救与互救方法,将伤害降到最低。</p> 周密部署 细化落实 <p class="ql-block"> 为将防震疏散演练做实做细,我校制定了安全、科学的防震应急演练方案,年级组教师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以及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明确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重要意义,了解疏散演绣的程序、内容和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p> 防震安全主题教育 <p class="ql-block"> 演练开始前,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逃生技巧以及疏散的路线和安全集结的区域。</p> 实战演练 防患未然 <p class="ql-block"> 演练中,随着现场指挥发出信号,第一次“地震警报”拉响,防震演练正式开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引下迅速抱头蹲下,双手护头,在课桌下、教室承重墙角落等处就近躲避,蜷缩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p> <p class="ql-block"> 强震结束,疏散警报响起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猫着腰,用书本护头,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集合,仅用5分钟的时间,所有师生安全疏散到指定的位置。负责疏导楼梯、走廊的老师则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名学生通过后才撤离。整个疏散过程虽然紧张但却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 到达户外安全地带后,学生们先是抱头蹲下,然后立正整队,班主任及时核实人数,并报告给现场指挥。</p> 演练总结 <p class="ql-block"> 亳州市人防办、亳州市地震局副局长李军对演练活动进行点评。他强调了演练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演练活动存在的不足,并希望全体师生以本次演练活动为契机,切实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共建平安校园。</p> <p class="ql-block"> 亳州人防蓝天救援队陈队长从如何预防溺水、正确施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并带领同学们学习“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要学会正确呼救,掌握简单的急救办法,智慧救援。</p> <p class="ql-block"> 亳州八中校长魏红星总指挥对此次演习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全体师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的高效、有序。此次“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切实有效地增强了亳州八中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灾技能,提高学生的防震自护和面对地震逃生自救的应对能力。</p> 有序撤离 <p class="ql-block"> 在少先大队辅导员姜志强老师的组织下,各班有秩序安全撤离。</p> 参观市防震科普基地 <p class="ql-block"> 通过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使全体师生掌握了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紧急避险、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了学生们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p> <p class="ql-block">总策划: 魏红星</p><p class="ql-block">策 划:李 斌 丁克伟 杨 东</p><p class="ql-block">编 辑:刘 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