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说起张之洞,湖北人对他并不陌生,他在湖北建立的丰功伟业——诸如办学堂、建工厂、兴商业、修铁路、搞城建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他在湖北曾迎娶一位新娘的事,却鲜为人知。虽然这位新娘原籍并非湖北,但她在湖北出生湖北长大,且在湖北嫁给张之洞,因此说她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娘,大抵讲得过去。<br> <br></div><div> 这位新娘就是张之洞的第二任夫人唐氏。</div><div><br> 张之洞的第一任夫人石氏,是贵州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其时张之洞的父亲张瑛任贵州兴义知府,两家也算是门当户对。张之洞和石氏结婚时只有十七岁,石氏多大年龄已无从考证,应该是比张之洞年龄更小吧。石氏年纪虽轻,但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且通音律,善抚琴,与张之洞感情甚好。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1年后,石氏病亡。也许是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也许是忙于公务无暇旁顾,也许是没有遇到情投意合的人儿,28岁的张之洞此后一直鳏居,没有再娶。</div><div><br> 同治六年(1867年),张之洞简放湖北学政。这是张之洞第一次出任外官,也是他与湖北的第一次结缘。学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管教育、科考的官员,位在巡抚与布政使、按察使之间,三年一任。在学政任上,张之洞干得不错,曾国藩曾赞曰:“往时祁文端、张海门视学吾乡,最得士心,近张香涛在湖北亦惬众望。”在收获赞誉的同时,张之洞也收获了爱情。同治八年(1869年),也就是在学政任期的最后一年,三十二岁的张之洞迎娶唐氏,结束了五年的鳏居生活。</div><div><br> 旧时代歧视妇女,已婚妇女往往以姓加氏称呼,很少留下自己的名字。唐氏也未能例外,遍览张之洞年谱、全集,以及《成山老人自撰年谱》等与唐家相关的典籍,未得其名,也没有发现其它记载。唐氏无名,但唐家有名,唐氏的父亲唐树义也是晚清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唐树义的祖上清初由四川迁至贵州并在黔定居,但他的仕途却在湖北起步并在湖北谢幕。道光六年(1826年),唐树义踏上湖北土地,历任湖北咸丰、天门、监利、江夏县知县(其中天门是代理)及汉阳府同知,后又担任过湖北布政使、按察使,并一度代理过湖北巡抚。咸丰三年(1853年),唐树义督带水师与太平军战于金口,因炮船被击破而阵亡,卒年六十有二。唐树义在湖北的官声不错,尤其是在监利、武昌等地的抗洪赈灾中表现上佳,深得百姓爱戴。唐树义还是清代著名学者,有《乙巳朝天录》《从戎日记》《北征纪行》《楚北旬宣录》《水归田银》《癸丑出山录》《癸甲从戎》《待归草堂诗文集》等多种著作传世。</div><div><br> 唐家另一位撑门面的人物是唐树义的儿子、唐氏的哥哥唐炯。道光九年(1829年)四月,唐炯在父亲的任职地——湖北天门县出生,因此,字鄂生。长大后,唐炯子承父业走上仕途,历任四川南溪县知县、绵州知州、绥定府知府、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职。唐氏家族在贵州赫赫有名,贵州遵义曾有“要想唐家不做官,除非干断洗马滩”的民谣流传。唐树义、唐炯父子的朋友圈,大多当时俊贤。他们之中有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骆秉章、李鸿章、张亮基、丁宝桢等社稷重臣,也有王柏心、陈钟祥、郑珍、莫友芝、黄辅辰、黄彭年等学界名流。</div><div><br> 至于张之洞与唐氏如何相识,唐浩明先生的小说《张之洞》中有这样的描述:“五年后,张之洞在湖北学政任上续娶唐氏夫人。唐夫人乃湖北按察使唐树义之女。两年前丈夫病逝,便带着女儿回到娘家,住在父亲的官衙内。一年前女儿又不幸死了,唐氏内心悲苦。唐树义见学政亦是中年丧妇,与中年丧夫的女儿恰好匹配,便亲自为女儿作伐。张之洞怜自己,也怜唐氏,遂答应了这门亲事。”这当然只是小说家言。唐树义卒于咸丰三年(1853年),张之洞简放湖北学政是同治六年(1867年),张之洞娶唐氏则在同治八年(1869年),此时唐树义已作古15年矣。再者,有资料显示,唐氏出生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与张之洞结婚时只有19岁,而不是中年丧夫之人。</div><div><br> 既然唐树义不可能亲自“作伐”,那又是何人“作伐”成全这桩婚姻呢?其实,同在贵州的张家和唐家原本是有过互动的。唐树义的另一个女儿是贵阳知府刘书年次子刘肇埈的未婚妻,而刘肇埈曾跟随张之洞学习。而张之洞与唐树义、唐炯父子的朋友圈也有重合——譬如张、唐两家都熟悉的李鸿章就是当时的湖北巡抚。张与唐的结合,乡党和同仁从中撮合都有可能。</div><div><br> 还有一个问题是:唐树义死后,三岁的唐氏是寄居湖北,还是去了贵州?我的推测是留在了湖北。因为张之洞续娶只会“就地取材”,而不大可能舍近求远。那么,唐氏留在湖北又寄居在谁家呢?这便又牵出了湖北的另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晚清著名诗人、书画家、教育家、水利专家王柏心。</div><div><br> 王柏心(1799-1873),湖北监利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后,授刑部主事。但他乐于穷经,无意仕途,任职一年即以“家有老母,无人奉养”为由辞官回乡,此后便一直主持荆南书院,著书立说。后来又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甚至举荐他去当同治皇帝的老师,他都以母年迈90余为由,固辞不受,颇有点“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味道。王柏心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把他著作编为《百柱堂全集》,共五十三卷,一百余万字。他还主编了《宜昌府志》《东湖县志》《监利县志》《黄冈县志》《当阳县志》《汉阳县志》《临湘县志》等七部地方志。另外还有《舆程日记》《清诗选》等著作。“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王柏心不仅学问好,而且还是一个水利专家,对长江洪涝——尤其是他的家乡荆江段的洪涝治理,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有专著《导江续议》传世。王柏心的朋友圈也不得了,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是他的知己,曾国藩、张亮基、沈葆桢、郭嵩焘、魏源、洪钧等人与他的书疏手札,盈箧溢箱。唐树义在任监利知县时便与王柏心成莫逆之交,并把他的一个女儿许配给王柏心的三儿子王家仕为妻,成了儿女亲家。唐树义殉难后,唐氏十有八九就寄居在她的姐姐也就是王柏心家中。而身为学政的张之洞与主持荆南书院且声名远播的王柏心必有来往,张之洞与唐氏的结合,说不定就是由王柏心牵线搭桥。</div><div><br> 张之洞同治九年(1870年)2月迎娶唐氏入门,10月任满交卸回京,两个人快快活活的开始了京城生活,第二年四月,生下一子,取名张仁颋。不料噩梦再次降临,孩子刚一岁零八个月,唐氏就撒手人寰。</div><div><br> 由于唐氏与张之洞共同生活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留下的信息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张、唐感情不好。小说《张之洞》也这样写道:“唐氏夫人人品不错,但因是再醮,心里总忘不了前夫夭女,情绪抑郁,对仁权缺乏疼爱之情,小公子总是对继母怯生生的。再加上唐夫人自小娇生惯养,懒而任性,张之洞劝她学习奏琴,她一口拒绝,张之洞心中大为不怿。”如前所述,因唐夫人并非再婚,所以“前夫”、“夭女”并不存在。因她自小便寄人篱下,自然也不可能“娇生惯养,懒而任性”。唐氏去世后,张之洞与唐家往来不断,曾举荐唐炯升任云南布政使,还把唐氏一位姐姐的养子刘修鉴派遣至日本留学,足见张之洞对唐氏是有情有义的。</div><div><br> 同治十二年(1873年) ,三十六岁的张之洞又外放四川学政。也是在学政任期的最后一年,张之洞又续娶四川龙安知府王祖源的女儿王氏,成为他的第三任夫人。谁知道三年以后,这位王氏又因病亡故,只为张之洞留下了一个女儿张仁准。人们都说张之洞命太硬,三位夫人都是被他“克死”的。王氏去世之后,张之洞先后纳李氏、秦氏等作为侧室,却再没有把她们抬为正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