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回音壁,是天坛中存放皇帝祭祀神牌的皇穹宇外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span></p> <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虽然我来过天坛N次,因为当时那个年代没有手机也没有留下一张天坛图片,2021年8日14日我带着相机又一次来到了天坛,随我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大殿是座三层檐、金顶、亭式圆形大殿。中间有四根粗壮的柱子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里边十二根柱子代表十二个月,最外层的十二根柱子则代表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里外层的柱子相加是二十四根,代表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根柱子再加上代表四季的那四根柱子是二十八根,代表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嘉靖皇上看了之后很满意,他说,我在这大殿里, 能看天、能看地,可算是与天地共享了,干脆,就把这大殿叫做“大享殿”吧。</p> <p class="ql-block">第一大秘密:天坛为什么盖的有点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这条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前门、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几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几大建筑都压在了这条中轴线上。但是,可以明显的发现,天坛的位置却有点偏,在中轴线往东一点。要知道,天坛和故宫一样,都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会的北京城,还没有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作为北京独一无二的祭祀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完全可以在故宫附近挑个压着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南二环边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偏偏选在了南边,又不建在中轴线上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其中的根源在于天上的太阳。因为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所以天坛就被古人选在了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桥面正中央的那条石板路就是所谓的“神道”,而右侧为“御道”,左侧为“王道”。祭天之时,王公大臣走王道,皇帝走御道,而宦官则走神道。之所以宦官走神道,是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所以必须走中央,而皇帝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右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皇帝在登上丹陛桥之前还必须先在桥东的具服台漱洗更衣,甚至明朝皇帝到此还要脱掉鞋子,以表示不将丝毫微尘带到上帝神坛之上。</p> <p class="ql-block">第二大秘密:祈年殿为何一圈都是门?殿绝对算是天坛里的一个360°无死角的明星建筑。因为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祈年殿长得都一样,一圈都是门,打开后四边都有穿堂风。可是,它为什么会被建成这样呢?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他按照道家宇宙观“天圆地方”的说法,把天坛的主要建筑都建成了圆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圆形的大享殿。在设计大享殿的时候,他参考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祭祀建筑“明堂”(一个一圈儿开窗、四面通风的独特建筑),最后将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一圈儿开门、四面通风的三重圆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第三秘密?祈年殿为何是三檐攒尖式?</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皇帝来天坛祭祀是来“敬天礼神”的,虽说能够让孔夫子跟他平起平坐(故宫太和殿和孔庙大成殿都是重檐庑殿式,等级一样高),但是“天子”在面对天上神灵时,还是要以天为敬的,这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等级要比皇帝更高一筹。所以祈年殿用的是三重屋檐,比太和殿还多一重。</p> <p class="ql-block">第四大秘密:皇帝祭天时为什么住在西厢房?其实原因很简单,天坛是祭天的场所,皇帝要对上帝老天爷称臣,自称天子。老天爷坐北朝南,皇帝退居到天子之位,只能坐西朝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坛是个讲礼的地方,按照从老天爷开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坛的地位确实不算太高。紫禁城里的琉璃瓦是金黄色的,而斋宫虽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却是一水儿的青绿色。面对高高在上的上帝老天爷,皇帝也只能屈尊和平民老百姓一个住房待遇了。</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圜丘坛依然被建成了露天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这些祭祀活动,都是要在祈年殿里举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须是屋下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圜丘坛却成了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嘉靖皇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便没有建造屋顶。而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连清朝的各个皇帝也沿袭了这个规矩,把祭天的仪式安排在了圜丘坛上。</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任何走上这座桥的游客,想必都会被中央那条稍微凸起的石板道所吸引。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条路并非皇帝祭天时所走之路,而是只有宦官才能走的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道家哲理,这里面大有学问。其实丹陛桥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着皇帝的步步高升,所以丹陛桥其实是一条“升天之路”。</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高考全国卷||理科数学第4题让好多考生感慨万千,以天坛圜丘坛的扇面形石板块数为背景的数列问题令一些考生束手无策。我们先来看看天坛圜丘坛的相貌</p> <p class="ql-block">第七大秘密:天坛哪里体现了“天”的内涵?的天,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至妙哲理,是至阳至尊之地,所以在易经中用“九”代替,所谓九九归真,九重天等术语;如果勉强从方位看,绝不在山上,而是在苍穹中;天坛的特殊性体现在一个“天”字上,所以天坛中的建筑在细节上处处为这个至高无上的“天”服务。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圜丘,它无论在尺度上还是在构件的数量上,都集中并反复使用了“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那么,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呢?因为易经认为“九”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天坛哪里体现了“天”的内涵?坛与“九”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它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被称作“天心石”。从中心面向外, 3 层台面每层都铺有 9 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从第 1 环的 9 块到第 9 环的 81 块,中层从第 10 环的 90 块到第 18 环的 162 块,下层从第 19 环的 171 块到第 27 环的 243 块。3 层总计 378 个 9 ,共 3402 块,象征“九重天”。</p> <p class="ql-block">七星石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但是,在上图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七星石的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所以七星石实际上是由八块石头组成的。那么,七星石为什么是八块石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有一种说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置的七块镇石,寓意泰山七峰。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表明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小石,寓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根据道家天文学哲理,七星石之所以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为我国古人不把北斗七星当作勺子,而是把它当作玉皇上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史记·天观书》: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天坛作为祭天之地,玉皇上帝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摆成北斗七星状就解释得通了。</p> <p class="ql-block">斋宫是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在皇室的各种祭祈建筑中,都建有斋宫,现存最完整的斋宫建筑是北京天坛的斋宫。</p><p class="ql-block">斋宫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围墙,外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顶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魏征以敢谏著称)。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具服台为一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祭祀大典,先于台上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帐(俗称“小金殿”)。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净手并换上蓝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故又名“更衣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服台属于临时建筑,每次皇帝参拜之前搭建,参拜之后,就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具服台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的地方。 具服台简介具服台为一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祭祀大典,先于台上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帐。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净手并换上蓝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故又名“更衣台“。</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以东建有曲尺形的长廊七十二间,又称七十二连房。长廊东面与神厨院和宰牲亭相连,西面直通祈谷坛东砖门,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在宰牲亭天坛长廊,宰杀后的牲畜通过长廊运往神厨,制作成供品后再经长廊送到坛上,因此长廊又被称为“供菜廊子”。长廊原为封闭式廊房,前设槛窗,后有垣墙,以使供品不受到雨雪风沙所污。1937年天坛对公众开放,拆除了栅窗槛墙,改为开放式游廊。只在转角处保留两间,用于原貌的考证。解放战争前后,长廊改为器材仓库,存储军事物资。1955年在神厨院至宰牲亭一段三十六间重新修筑了槛墙。</p> <p class="ql-block">当年嘉靖皇帝亲自设计大享殿的图纸,并且利用其中的柱子、门窗,象征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十二个时辰以及三十六天罡、并配合长廊中的七十二地煞等···</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现有古树3562株,其中绝大多数是柏树,树龄在300年以上的近1500株。明、清时,柏树被选择种在天坛主要建筑周围,行株有序,庄严肃穆,被称为“仪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每株柏树上都钉入一根塑料外壳的“树钉”。天坛公园工作人员冯璠告诉记者,“树钉”中有芯片,含有惟一代码,是古树的“电子身份证”。工作人员每次对古树进行养护时,先用手持终端读取代码,然后将浇水、剪枝、施肥、打药等养护内容写入手持终端,最后录入电脑数据库。冯璠解释,以往古树上挂的号牌容易弄混、磨损或丢失,现在的“电子身份证”将确保古树养护数据的准确性。</p> <p class="ql-block">5月的天坛月季花盛开,北京市花一一月季,月季有花中皇后的美誉,天坛公园的月季花是我见到的月季花中最美的。它的花形状好、品种多、色彩艳、花朵大。花儿争夺斗艳,绚丽夺目,美景醉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袁老师摄影采风,2021年5月10号,芳草摄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56, 221, 252);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26, 38);">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月季》诗中吟道:“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干。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