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

<p class="ql-block">“不要对传统有无知的傲慢,生活在现代不一定就是进步的。进步的是这个时代,而未必是你。”​</p><p class="ql-block"> ———— 台湾大学教授欧丽娟 </p><p class="ql-block"> 我爱买书,也爱读书。我喜欢不带功利性的阅读。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捧一本书,与作者对话,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小时候总说读书能开阔视野,长大了才明白“开阔”两个字的意思,它是一种豁达的胸襟,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因为读书,我愈加看到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我愈加坚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辉煌。因为读书,我不笑不哭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 </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想来,作为一名老师,自己真是太不合格。我总是自己看书,更新自己的思想理念,但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怎么把新的理念与课程相结合。或者说我不敢结合,我总是照本宣科,文章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讲,教科书从古至今的观点都是这样,考试也这样考,我不敢突破权威。 </p><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有幸听夏老师分享他的教学经验,从头至尾,我只听到两个字——“批判”。我认为“批判”不是否定,而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 以前上过《故乡》的公开课,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span>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百度百科对《故乡》内容主旨的概括,这也是鲁迅先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想法。我理解他的想法,但是,我想,中国历史是否都是吃人的历史?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是否都是腐朽糟粕?封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完全是冷漠隔膜?中国封建社会在当时世界上是否也曾处于先进地位(封建社会相较于奴隶社会进步,唐朝)?当时我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而只是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那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对传统完全批判的态度是否会让孩子们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带有一种无知的偏见?是否会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是否会持有一种鄙夷不屑的态度?<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钱穆先生</span>早已预知到了这一点,他在<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国史大纲</span>》中对读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凡读本书请先具备下列诸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务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于古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乃再有向前发展之新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啊,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对本国的历史传统都不屑与漠视,那国家的未来何在? 可惜,我当时并没有及时的把这样的理念传达给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故乡》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它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确切的说是五四运动以后。在1915年,以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学派”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特别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span><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8E%B0%E4%BB%A3%E6%96%87%E5%AD%A6%E5%8F%B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中国现代文学史</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上第一篇白话小说《</span><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B%82%E4%BA%BA%E6%97%A5%E8%AE%B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狂人日记</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对</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就是新文化运动,它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它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主张引进西方一切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彻底批判中国历史传统。这场运动在当时影响深远,也的确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西方交流的大门重新开启,但这次的交流两者的地位却相差悬殊,任何与西方沾边的事物似乎都被镶上了金边,受到国人的追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观念是否还适应在国际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新中国呢?答案显而易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从**以来,Xi提出了“文化自信”,他还指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钱穆先生曾言“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也说:“</span>我们既不是伟大传统的奴隶,也不是传统的敌人,我们必须基于传统创造新的未来”。三位伟人都表达了对历史传统的一种谦卑的态度——他们既不痛骂,也不完全赞颂,而只是理解。是啊。一国之青年只有对本国的历史传统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认同与尊崇,这样国家有根,民族才有魂,未来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 文字并不成熟,但有反思有表达就是好现象。</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2日 </p><p class="ql-block">一个半夜睡不着觉,想干点正事儿的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