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收季节,我回到了家里,我们这个川经过一年的会战,已经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路、田、林、渠四配套,已经比较完善。路旁、渠边、田边的白杨树长的老高老高,绿树成荫。远远望去,一抹绿色,田里麦子长的整整齐齐,好像列队欢迎我的到来,欢迎曾经战斗在这里的青春年少。金黄色的麦穗沉甸甸的,丰收在望。清风吹佛,树叶摇曳,麦浪滚滚,又如万马奔腾,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家乡也有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母亲喜出望外,看到儿子回来了的那份高兴劲儿,顾不上和儿子拉拉家常,哼着小曲儿,忙碌着给一家人做饭,收拾家务。臊子面、凉面老娘做的最好吃,也是迎来送往的招牌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老娘一辈子的信条。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拉扯着八个子女,让她们吃饱穿暖,慢慢都长大了。自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老娘怨声载道,怨天尤人过,一直以牺牲自我,对家庭生活充满热爱,对子女们无微不至,全身心的奉献。乐观豁达的精神是我一生的财富,可以看出,也可以理解,老妈的眼里很小,只装下她的儿女们。见到了出门在外的儿子,那种喜悦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世事瞬息万变,唯有母亲的爱一成不变,伴你终身。</p><p class="ql-block"> 无意间看到老妈双手的老茧,和变了形的手指,以及渐渐多了起来的白发,心里的酸楚只有我自己明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兄弟姐妹八个,四男四女,我有一个姐姐,其他都是弟弟妹妹,目前就我有出息了,在外地求学,给予她生活的希望和寄托。从此在我们这个村也引起大家的反响,说不定也有四子成龙的情况,那个时候兄弟妹妹们都在中小学里上学,且学习都不错,也有希望考上大中专学校,到了1985年都变成了现实。成了后话。如今苦尽甘来,子女们全部都在城市里面生活,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生活富足。老妈心愿全部实现,生活过的都好。老娘身体康健,思路清晰,还能自理,整天围在她的身边就感觉十分幸福。</p><p class="ql-block"> 七八年我们还是生产队,生产队里也有副业队,我们队在沙井驿砖瓦厂有粉煤灰的生意,就是专门把煤炭用粉碎机粉成粉面,然后送到机砖制作的地方,掺和在红土里,制作出合格的机砖,烧制以后用于建房。我的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在我回家之前就已经和副业队沟通好了,让我去沙井驿砖瓦参加粉煤灰的工作,挣点外快,来补贴家里,也可以自助每学期的开销。父亲在我的心里是一位非常严格的父亲,父爱如山,坚如磐石的那种感觉。有着高大伟岸的形象,他的话就是圣旨,我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没有丝毫的怠慢。在家待了一天,就跑兰州沙井驿砖瓦厂筛煤去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去沙井驿砖瓦厂就住在一个简易房棚里,大通铺,晚上就滚在那里睡觉了。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工作的过程十分简单,把煤用车子推到传送带上,由传送带把煤送到粉碎机里,粉碎过的煤,还要用筛子过滤一遍,然后把煤装在汽车上,送到机砖制作点,从早到晚就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一遇刮风现场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我们的周围是尘土飞扬,煤灰漂浮在我们周边,久久为功,终于把我变成了黑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比黑人还要黑,他们只是肤色是黑的,而我们通身连穿戴都是黑的,那个时候的p2.5估计早已经爆表。没有办法,农村人出来挣钱就得这样!累道感觉不出来,毕竟年轻,有体力,也有精力,但粉煤灰把我们装扮成这样,只有眼睛在那里秃噜秃噜地转动,唯一黑白分明的就是那张开嘴巴里牙齿了。人生就是如此,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活儿都得经历。没有眼泪,没有怨恨,只有睡在通铺上打呼噜时样子十分可爱。也只有拿到钱儿的那种喜悦,来掩盖所经历的这一切,这就是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这里筛煤粉煤灰一个多月里,不但强壮了我的体魄,也让我体验到最底层人的生活,这个世界什么饭都不好吃。也体会到唯有读书才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个阶段我们的家里也确实很穷。除我在外地上学以外,姐姐帮助父母亲入农。其他人都在中学小学,虽然上学也花不了几个钱,但是你整个家庭的收入因为工分少,而分红就少的可怜。我每个学期开销的钱都是凑来的,东借西凑都成了常态。我记得开封三年求学一共花了约600元钱,也就是一个学期100元左右。这个假期据说我挣了有200元左右。假期休完,我再赴中原,已经轻车熟路,路途也不在话下,吃喝自如。</p><p class="ql-block"> 到了开封,天气依旧酷热,记得每到晚上,实验楼下的过道里,篮球场的空地里,到处是抱着凉席的人们,慰籍一下酷热难耐的身体。三年来最让我有深刻记忆的就是环境,热闹与安静并行,酷热与寒冷同在。吃饭的时候最为热闹,大礼堂里就是食堂,打饭的队伍排着老长老长,这里的饭菜真好,货真价实,卤面,菜包,黄焖茄子是我的最爱,菜的价格也很便宜。一般情况每天一毛多钱就可以吃好。</p><p class="ql-block"> 当然你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质,黄焖鸡肉也就二毛钱一份。也曾记得黄校的卤面最多吃过一斤二两,菜包子一顿吃四五个,说心里话,那个时候食堂都是公益的,质量数量都有保障,食材的原料都是系统供应,没有假冒伪劣。吃着放心。从吃饭这个角度去看的话,我喜欢那个年代,喜欢那种放心的氛围。记得同学们也可以买上大米,淘净装饭盒里,放在食堂的大蒸笼去蒸。食堂干净,学生进出自如。那个时候都是青春年少,饭量都不小,早晨两个馒头,一碗玉米糊都吃的好香,记得在街上买上散装的豆瓣酱,颊在馒头里吃的更加味道鲜美,有滋有味。生活也不就如此!</p><p class="ql-block"> 食堂吃饭,经常会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城市里出生的学生,自持条件优越而行使霸道,当然打架的对象一般也都是城市里学生了。我们这一届有一个水工七七三班,完全是甘肃水利厅委培的一个班级,带着工资上学,你说他不优越吗?单打独斗有他们,集体打架斗殴也有他们的份,总之听到水工七七三,其他班级都会害怕的。记得有一次和食堂大师傅干了起来,那个阵势,那个场面,全班出动,女同学鼓劲,场面一度失控,在院子里,草场上,到处是拿砖头棒子的人们。文革遗风依然存在,以至于1983年才有了全国的严打,社会风气才得以好转。</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第一批学生,学习资料十分短缺,教学讲义都是老师们幸幸苦苦刻字油印装订而成,新华书店里也很少有这样那样的专业资料。当然中原大地,历史悠久,又是文化之乡,各种学习资料要比我们农村强很多。还记得在开封新华书店给我弟弟买过一些学习资料,因为弟弟七九年也要参加高考。黄校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师资力量也是跟强,学校历史悠久,设施齐全。我们除了大课小课,晚自习基本上都在上,一到晚上每一个教室都灯火通明,同学们都默默地竞争,奋笔疾书,整个校区都显得祥和安静。课堂里安静的似乎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p><p class="ql-block"> 静心耕耘,谦卑做人,养的根深,日后才能枝繁叶茂。在这种氛围下,也越来越喜欢安静独处,也许是真正的慢慢变成熟了。青春的懵懂,少年的叛逆,青年的努力,正是人生一笔笔成长的财富。有一位同学家在开封,岁数最小,人很聪明,也很活跃。平时上课有缺课的现象。但一到考试前几天,喜欢熬夜,带着面包,孤军奋战,突击学习,也许只有深夜独处的时候才能安静下来,在书海里荡漾,给自己补充能量。</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快,不会为谁而等待,人生很短,要学会让它真正的存在。还有好多故事等我慢慢道来。且听下回分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