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祭

晓明印记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汶川地震13周年。</p><p class="ql-block">我想起了13年前的今天,我作为中国公益人杂志执行总编前往汶川采访,在汶川北川青川现场采访33天,所经历的那些事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5月13日中午点抵达成都机场,下午2点到了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直接进入了抗震救灾现场映秀镇中医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后的33天中,我先后采访了汶川县县长县委书记等领导7人,灾民26人,参加救灾物资的搬运20余次,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百余人交流采访,现场报道47篇在《中国公益人》杂志上发表,拍摄照片3千多张。</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2008年8月8日,我第二次赴汶川参加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捐建的由中集集团出资的汶川第二小学建成仪式,只是汶川地震后第一个建成的捐建项目,是中集集团出资800多万元用集装箱式组装建成的学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可移动,可拆装。</p><p class="ql-block">建成仪式上我代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致辞祝贺。</p><p class="ql-block">2000年9月9日我和深圳大学四位美女教师从北京出发沿着长征路又一次来到这里,13年前我们投资捐建的这所学校已经完全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校区,环境更美丽了,我为学校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怅然,如果学校在新的建筑旁边再留一些当年的痕迹那该多好。</p> <p class="ql-block">我的手机里一直保留着13年前的一条短信,是汶川羌文化局局长袁岗在地震中心映秀镇发给他马上就要参加高考女儿的短信,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转发给我。</p><p class="ql-block">女儿,老爸很好,勿念。很想你,距高考的时间不多了,灾难也是考试,在考验着活着的每个人的生存能力。活着就做有意义的事情。经历了生死,世上就没有什么难事。置身这种境地,心潮澎湃,潜能也仿佛无限。爸爸正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经历生死两茫茫,不思量今生难忘,千里沧桑孤坟,已无从话凄凉。挺立的是信念,燃起的是希望,撑起的以非脊梁,何惧血汗流淌。</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他是在鼓励自己的女儿,他想让女儿共同感受地震中的人间沧桑。</p><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是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公益委员会主办的杂志《公益人》2008年第五期封面。在汶川地震采访期间,我作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代表和中集集团以及汶川县领导一起为中国中集集团捐助的汶川小学建成剪彩,这是汶川地震后两个月就建成的第一个捐助项目。</p><p class="ql-block">左五是我,右四是袁刚,右五是时任汶川县委副书记张志宏,左六是时任中集集团副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14时许,正在出差的袁刚从三江返回汶川的途中,当行至国道213线映秀加油站附近时,突然山崩地裂,漫天的尘土与巨大的飞石从天而降。地震了!快跳。话音未落,巨大的石块已打在了车上,他们不知从哪来的力量从车上射向车外,连滚带爬从几十米的坡上来到河边。高速公路上所有的人员顺坡而下,在极度惊恐中本能地走在了一起。恐慌、无助的气氛笼罩着大家。</p><p class="ql-block">袁刚主动站了出来,把大家聚在一起,他们中有相互认识的更多的则是不认识的路人,他们互相搀扶着、鼓励着、彼此用呼吸传递着走出那片险境的勇气……</p><p class="ql-block">他们来到了映秀镇漩口中学门前的一大片空地上,看到了更让他惊讶万分的那一幕……大部分学生已在空地上了,校长和老师们在忙乱和惊惧中组织人员施救,余震却还在蛀蚀着所有人的神经……</p><p class="ql-block">袁刚和刚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学校张校长及几个侥幸逃脱的教师一道,要求各班赶快统计学生的情况,维护起秩序,不要再造成新的人中伤亡。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抬着、扶着受伤的学生和村民们艰难的往渔子溪山上转移,就在那一刻,又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余震。山体轰鸣,很多学生摔倒了。但是,在场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只有走出废墟才有希望…… </p> <p class="ql-block">那一夜,雨水、泪水与余震交织,袁刚顾不了伤痛,再一次召集组织大家,一部分人搭棚子,一部分体力可支的学生和村民去山下搞点吃的,其余的照顾好伤员。</p><p class="ql-block">那一夜,袁刚在黑暗中看到了人性的真正伟大与光辉……他说,我真正懂得了坚强与勇敢,真正在彰显着生命的意义……大约是凌晨两三点钟了,袁刚已累得筋疲力竭,声音已嘶哑了。这时,阵阵的疼痛才使他想起自己现在身体被石块击中后致伤的部位都已经是浸透了鲜血。当他们转移走了所有的伤员学生和老弱病者,他已开始发烧,中耳炎造制了双耳流脓。</p><p class="ql-block">他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以及家中已经四天没有任何的联系了。</p><p class="ql-block">他再次与汶川的同志乘冲锋舟到达映秀镇,把每天几十上百吨的物资分配到急需的灾民手中。 </p><p class="ql-block">他通宵穿行在死亡线上为前方的部队提供着物资的保障……</p><p class="ql-block">短短的几天的时间里,他经历了生与死的选择,目睹了生与死的离别,体验了生与死的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