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礼书院祭》—刘慧激

一江春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复礼书院祭</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刘慧激</h5> <h5> 先前,复礼书院祭典申遗,予受命撰稿。至十六日,予合族人及社会人士于路溪刘氏宗祠对其进行推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领导小组一行到场观摩指导。鼓乐起处,感世事之无常,慨人心之不古,遂于公祭列列先贤之际,复祭复礼之不复也。</h5> 二零一一年六月十六日,因向国家申遗,古老的复礼书院祭典在路溪刘氏宗祠举行。<br> 是日,天朗气清,青山如洗。<br> 巍峨挺拔的刘氏宗祠内,香烛燎绕,庄严肃穆。堂上席中间摆放着王阳明的主神位,之前是香案,两边东西相向是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刘元卿以及里中先儒、同学先儒的配神位。<br> 八时许,三通鼓响,祭祀乐起。司祝、引赞、执事、主祭、陪祭、歌童一干人等,按班次分两行从宗祠前廊进入就位。随着司祝一声通唱:“祭祀开始”,主祭生、陪祭生在六个引赞的引导下,从下席沿天井两边,以“之”字形的步法,毕恭毕敬地缓缓地走向神位祭拜。祠堂内肃然有序,司祝通唱的“降神、参神、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的声音不时在空旷的享堂里回响。<br> 我的心潮随之荡漾,思绪宛如时光列车,穿行到了创建于四百多年前,曾经名闻遐迩的复礼书院……<br> 复礼书院是明末理学家刘元卿为在西里匡正民俗、弘扬心学,倡家乡二十四姓于明隆庆六年(1572)捐资兴建的。依照会规,商定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为复礼书院的大会之期。届时先三日,与会的境内外名儒、士大夫、后学及二十四姓代表,或轿或马、亦步亦车云集复礼书院。会友进入书院,须先至明德堂升堂拜揖圣位,次揖东西班诸友及当值者。同时,木鱼、鼓钹合奏之声起,八名歌童以甜嫩的童声唱起了升堂歌:“入室先须升此堂,圣贤学术岂多方?念头动处须当谨,举足之间不可忘。莫因简易成疏略,务尽精微入细详。孝悌家邦真可乐,通乎天下路途长。”<br> 十五日平明,与会者各整衣冠肃候于廊前,在主祭生、陪祭生带领下,进入明德堂对王阳明、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刘元卿五位理学先贤,以及同学先儒、里中先儒进行祭祀。在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之后,歌童分别升歌。一曰:“生知惟良,致知用彰。先觉觉后,人莫不臧。人莫不臧,惟先生是倡。”二曰:“陈醴则旨,荐馐则嘉。克贤克后,以绍以遐。以绍以遐,惟先生是佳。”三曰:“元酒味淡,大音声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佑启后学,惟先生是依。”<br> 祭祀活动后,书院设宴谢客。酒过三巡,歌童接着升歌。一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二曰:“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三曰:“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佳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最后来宾以歌相和:“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br> 之后,讲会开始。书院每日早饭后设讲席于明德堂下,令声音洪亮者一人东向坐,先诵开警语一章,再搭诵会约数条。诵毕,与会者入班就坐听讲,主讲者多为外埠和本地的钜学鸿儒,一场围绕心学经义的高端研讨就此展开。<br> 这是一幅怎样的生机盎然、满园春色的动人画面!讲学时金声玉振、撼人心魄;祭典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宴客时尚德崇业,心照神交,主宾唱和,谦谦君子风范。透过这一画面,看到的是复礼书院志高行洁、论道经邦、敩学相长、知行合一的严谨而又活泼的学风。这一学风正是复礼书院的“精气神”。因学风为王阳明、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刘元卿先贤以及同学、里中先儒所倡导,故他们成了“精气神”的象征,而复礼书院便是承载“精气神”象征的场所。所谓祭祀“五贤”和先儒们,正是希望通过祭祀拟神化的象征,使复礼书院的“精气神”永远在西里的子孙后代体内循环不息。<br> 四百多年来,历史潮起潮落,书院时兴时废。从最初的复礼书院,到五谷神祠,复为复礼书院;辛亥革命后,为东区高等国民学堂,又为复礼小学,又为私立复礼中学;解放后为复礼小学,又为复礼初级中学,又为湖上中学,又为莲花县第三中学,最后为复礼中学。办学道路虽然迂回坎坷,但复礼书院的“精气神”却一直凝聚不散。即便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读书无用论”泛滥成灾,崇德堂已毁,东林观、三一庵不复存在,也没有“五贤”祭祀,只因复礼书院还在,无论你是在学习、锻炼、游玩,或是在宽阔祥和的大堂上放歌,在古木参天、繁花似锦的百获亭中吟咏,在蜿蜒曲折、流水潺潺的小河边漫步,先贤的遗训总是在耳边环绕,书院的“精气神”也不时在心中激荡,因而学子们依然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br> 四百多年来,复礼书院究竟激励了多少人发奋图强,无人能知;究竟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材,无人能知。人们只知道:复礼书院创办后,从新沥江刘家外甥邹守益之“僻壤习诗书者十一,士人少”、刘元卿之“其俗故上富兢胜,人重使气,不肯顺理”,到“解元会元状元斑斑炳炳,乡魁会魁文魁磊磊连连”、“贤者皆出其门”、“生徒慕名求学者甚众”、“道日益隆,誉日益广”、海内学者“千里负笈,履满户外”。这种变化,非惟翻天覆地,抑亦日移斗转。历史早已证明,刘君元卿是转世西里的慈航士,复礼书院则是跳出穷困奔往通达的度人舟。纵然是到了今天的新新之世,她还是西里二十四姓心中圣洁的殿堂。<br> 是乃世称“此地即泸水潇山圣境”之所以为泸水潇山圣境,“其人有鹅湖鹿洞遗风”之所以有鹅湖鹿洞遗风者也!<br> 为了复礼书院的传承兴衰,历朝历代有多少地方名流和社会精英奔走呼号、敢勇当先。复礼书院明隆庆六年(1572)十月动工兴建,两百年后乾隆辛卯年(1777)重建,又一百年后同治戊辰年(1868)再一次重建,其间乾隆乙卯年(1795)、道光辛卯年(1831)两次重修。复礼书院初建,刘元卿功不可没,《复礼书院记》镌刻着他的良苦用心。乾隆辛卯年重建,倡建首事三十人。他们是洋溪赵冠典、姚敛成、郁庭蔼、刘允修,书林李德辉、李龙升,乌溪陈阶传、陈周辅,南溪刘中坦、刘异凡、甘贡华,路溪刘啸川,芳洲谢联登,沥溪刘继光,洞溪冯海容,江背李昂霄、彭庆占,钱山贺景标、李羡准,南村朱孔成,苏溪严文旋,箕峰张同谟,金滩王秀轩,月溪刘鹏南,清溪杨朝干,严湖彭庆岳,赤洧王周范,双湖李以敬,瑶溪甘儒典,布溪朱文耀。同治戊辰年重建,倡建首事九人。他们是路溪刘作义、南溪刘清涟、钱山贺步仪、南溪刘义选、路溪刘欢题、乌溪陈恢猷、金滩王锡畴、书林李如筠、洋溪赵锡铨。这次重建,规模宏大。架构在原址上拓增十多丈,扩建了明德堂,堂前增设回廊和左右偏房及协室,改建“五贤祠”为崇德堂,在明德堂两边增建留贴阁与同人馆,修复三一庵,总建筑面积达到百丈有余。这些倡建首事,到现在也许鲜为人知,但他们那种尚学为民,大公无私的可贵精神,有如日月光辉永为世人所景仰。<br> 为了复礼书院的传承兴衰,西里二十四姓世世代代一如既往、协力相助。二十四姓是:安福县钱山乡钱山李姓、贺姓、严湖彭姓、双湖李姓、月溪刘姓,洋溪镇洋溪郁姓、刘姓、趙姓、姚姓、沥溪刘姓;路口镇路溪刘姓,湖上乡江背李姓、彭姓、南村朱姓,闪石乡书林李姓、洞溪冯姓,坊楼镇南溪刘姓、甘姓、乌溪陈姓,高洲乡苏溪严姓、芳洲谢姓、瑶溪甘姓、赤洧王姓、布溪朱姓、金滩王姓,六市乡清溪杨姓、箕峰张姓。这二十四姓,无论是复礼书院初建、两次重建,两次修建,还是平时的维修、购置学田和举办大型活动,都踊跃捐款,全力驰援。据统计,初建捐款五百两,乾隆辛卯年重建八百三十两四钱七分,乾隆乙卯年整修三百三十两二钱二分,道光辛卯年至丙申年重修五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八文,同治戊辰年重建五百二十八万八千七百八十文。他们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为复礼书院的存续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他们位卑命贱,却明白复礼书院的传承兴衰,关系到穷乡僻壤子孙后代的起落荣辱。这样一种目光远大的思想境界,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家族或是一个个人,即使是身处绝境,将来也必定会在绝境中奋然崛起而跻身于强者之林<br> 八十年代,时移世易,复礼书院被拆除。学校形制由原来的背子向午改为背酉向卯,水口位移,朝案消失,坐山武功成了青龙,向水禾山成了白虎,“足称雄观垂永古”的磅礴气概不复再现。“五贤”扫地出门,象征消陨,载体泯灭,凝聚的“精气神”因魂不附体而魂飞天外。秀丽山川的灵气和先贤祥佑的瑞气相继风散,最先应验的似乎是办学规模的逐年萎缩和生源的不断枯竭,接踵而至的是复礼声望的坠落和教育为本信念的动摇,一种被边缘化的暗流已经或者正在向世居西里的父老乡亲悄然袭来。<br> 现在,还有象刘元卿那样“生知惟良,致知用彰。先觉觉后,人莫不臧。人莫不臧,惟先生是倡”的人吗?还有象洋溪赵冠典、路溪刘作义诸公那样的地方名流和社会精英为之奔走呼号、敢勇当先吗?西里二十四姓还会向先辈那样一如既往、协力相助吗?天道轮回,复礼书院还能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吗?<br> 年复一年,暑来寒往,拱揖环聚的西云、愁猿诸峰,茕茕孑立,翘首以待……。<br> 鼓乐重起,礼炮再鸣,仪式进入“辞神”环节,祭祀已近尾声。或许诸贤要问:断祀几近百年,今何又在一个错误之时和错误之地举行祭典,令吾等游灵既无所出,尤无所驻?诚恐无言以对,故撰此文,诔祭于先贤之神位前:<br> 先师思想,既远且巅。先师恩德,绝后空前。觉民醒寐,西里教传。泽披万物,群芳皆妍。豆俎以祀,世代以专。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复礼不复,明德不典。禾武垂首,云猿啼咽。古风渐衰,贤人尽掩。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时空故谬,乏术回天。屈尊降灵,惶惶汗颜。上善若水,悯弱济艰。重降祥瑞,再着圣鞭。佑我庶民,福祉昌延。方百西里,涕泪涟涟。彝章式叙,祀事攸简;致蠲洁以明虔,庶神灵之歆格!<div><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br></span></div><div><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spa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