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是护士 一一谨以此文献给护士节

淡淡时雨

<p class="ql-block">我的妈妈曾经是一名护士,一个有着近40年护龄的老护士。妈妈16岁参加工作,55岁那年离开工作岗位回家休息,尔今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妈妈虽说从事了一辈子的护士职业,退休前的职称是主管护士,但我知道妈妈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护士,更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的多面手。</p> <p class="ql-block">56年不满16岁的妈妈从宁国宁墩考入芜湖专区卫生人员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到宁国县血防站工作,期间58年去芜湖医专进修学习,61年因家父在绩便调入绩溪县医院工作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上是妈妈16岁的模样,证书上写了17岁,妈妈的年龄从这里开始错了。)</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妈妈18岁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对于妈妈所从事了一辈子的工作,由于我从小一直住在医院大院,因而对于过往的记忆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护士是要上夜班的,记得妈妈从一周大夜班一周小夜班的轮回,再到三大三小的调整,再到不上夜班……因为每次工作的调整,都意味着家庭生活随之也有所变化,所以存着深刻记忆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她上夜班我也常跟着,晚上就住在妈妈上夜班的护班室里,那时县医院住院部坐落在西门岭天主教堂里,记得刘阿姨(后调去芜湖,我参加工作后还去芜湖二院看过她)见我胆小,故意讲鬼故事来吓我,说那鬼一只眼睛流血一只眼睛淌浓,还听着护士们讲推着死去的病人进太平间,衣服被死人脚趾勾住白大褂的吓人传说……幼时的我最怕的就是妈妈上夜班,因为她一上夜班,爸爸不出差还好,倘若爸爸也不在家,我就得跟着哥哥,他那时也小,总觉得没有大人在家的夜晚实在漫长……还有就是我见不得血,儿时胆子小或许也是被医院里的环境和大人们瞎话给吓的。</p><p class="ql-block">其实想起来那时的妈妈胆子也挺小的,她去西门岭上大夜班爸爸要送,下小夜班爸爸要接,她根本不敢在夜晚独自上西门岭,遇到爸爸不在家,她就住医院护班室。然而妈妈上夜班时,独自巡视病房里病人时她却又不怕,有时半夜也会遇到病人突发离世,也没听说她因为怕而不上班。</p><p class="ql-block">后来县医院住院大楼搬至门诊部后面,轮到妈妈上夜班我就再也没去妈妈的护班室住过了,或许是大了些。只是在清早起床后,拿着扎头橡皮筋和梳子跑去住院部二楼外科,让她给我扎辫子好去上学的记忆了……不过,因为妈妈工作忙爸爸不会扎辫子的原故,我大多数的时候都是短头发的。</p><p class="ql-block">妈妈在外科当护士有10年的光景,后来她又去了妇产科,妇产科和外科在同一层的东边,那时候妇产科只有几间病房与产房,她在那里上班,继续白班夜班的倒,但产房禁忌多,我就去得很少了,只有她常给产妇婴儿洗澡或打针的记忆,有时在家吃饭有人来喊她去帮忙给婴幼儿静脉注射,别人几针不行她常常一针见血……这样的情况常见,我便知道妈妈的技术活不错!</p><p class="ql-block">妈妈的静脉注射真功夫,我是亲眼目睹的,父亲病重住院的时候,有护士来打点滴,见妈妈在身边,常会说汪老师,你来吧,妈妈总是细心地抓住父亲的手,左右瞧瞧再拍拍,找到合适静脉准确推进,父亲也就能很放松的对待!特别是父亲临终那天的下午,因为长时间的静脉输液,父亲的双手双脚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血管注射,身边的护士都担心多扎让父亲遭罪,这时妈妈含着泪接过针,就在父亲的脚大挴指上用力按住静脉,几分钟后再松开,瞬间将针头推进,一针见血,尽管最后父亲还是走了……但在父亲的病痛之中妈妈的静脉注射竟也给了他些许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妈妈的专业学的是护士,但在78年(我在看了妈妈的档案才知道具体时间的)却干起了建中药房的事来。几个人自己上山挖草药,从自采到自制,再到加工泡制,这一切都得从头来起,只知那时的妈妈日夜都好忙好忙,顾不上我们几个,因为他们白天挖回的草药晚上要整理,凉晒切泡全部是自己动手……也就是妈妈在中药房的时候,我跟着她第一次去了丁岭和对面山(东山),当然学背后的山间就不在话下了,认识了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七叶一枝花等等……后来不久又在中药房的边上办起了制剂室,自制葡萄糖输液,又是糖浆又是制剂,还有中药软膏(还记得是黄乎乎的),那都是药房药士们该干的活,但记忆中的妈妈却干的不亦乐乎……记得她进入制剂室要沐浴,全副武装,还记得她一瓶瓶的在灯光下检查药剂,也记得她下班了还去看那蒸馏水……现在想起来都心惊,简陋的设备,非专业的人才,生产的产品竟也全部合格并用于临床且从未出过差错,这也算是妈妈一生最伟大的壮举了!若放在今天,是谁也不敢为之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工作中的妈妈左边即是</p> <p class="ql-block">妈妈普通护士一枚,学历不高,却又意外登上了讲台。</p><p class="ql-block">79年县医院面向全县招收了20个护理员,医院领导又把妈妈抽出来专职培训这班学员,在专职培训期间妈妈还要给她们上基础护理课。妈妈其实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但多年多科室的摸爬滚打真的练就了妈妈的好本领。没有当过老师的经历,没有现成的教材,妈妈到处搜罗整理,晚上自己刻讲义打印资料做好备课笔记,第二天上课时用。妈妈工作责任心强,对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在带领学员学习的过程中,她能结合自己的工作亲身经历去教,所以这班学员在工作之初有这样的人去引导,我想对她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那间做过放射科做过阅览室更做过教室的老门诊部的西边那间套室早就不在了,但仍留在我或者还有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妈妈的学历没有影响她的工作,却着实给她的职称晋升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好在最终取得参加考试的资格并以优秀成绩评上了主管护士,总算是了了她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在办公室里)</p> <p class="ql-block">80年绩溪县医院成立急诊室,妈妈再一次被点将,去到了急诊室。在那个年代里,若无过硬的业务技术与本领,一个普通的护士能多科室的待下来实属不易。妈妈在内外妇产科的工作历练出的本领在急诊室得到了彰显,她沉着冷静,有条不紊,急救措施合理,又能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在负责急诊室工作期间,工作赢得众人的好评。依我对妈妈那些年工作的了解与分折,在急诊室工作的那段时间应该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至于母亲从急诊室出来又到外科门诊换药室是哪年,我已记不大清了,应该是在87年父亲病逝前后,妈妈工作发生了变动。</p><p class="ql-block">可到89年我女儿出生的那年,我妈又在总务科长的位上了,为什么记得清?是因为我在妇产科生孩子,她竟然没空请假。总务科是妈妈工作过程中的最后一站,我后来也常拿她的总务科长取笑,干了几十年的护士也没得到啥?最后还是以当总务科长收官。或许是看老妈把小家理的不错,才让她来管理医院里的后勤吧?!不过,妈妈的做事风格做人态度决定了她一生工作成效,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全力以赴做成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正如她在一份总结(草稿还存在家里)上写道的“服从党的领导,服从组织分配,而且到哪里能把工作搞好为原则……”是的,妈妈当初之心,就是当好一名护士,她做到了,几十年的兢兢业业,几十载的风雨坎坷,几十回的不辱使命,书写了一名护士赤心担当,她没有多大的荣誉,没更大的收获,她只是把一份普通的护士工作做到了极至而已,她无愧于她身披的那件白大褂,无愧于心……</p><p class="ql-block">也许如今步履蹒跚的你走在大街上,谁也认不出你来,谁也不知道你曾也健步如飞与死神抢过人……也许你身上的来苏尔味道早已被现在的老人味所替代……但任你是白衣天使还是老态龙钟,在我的记忆里,你曾是一名护士,一位出色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我将一生都以你为荣!以你为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是县医院大门口爸妈及兄长)</p> <p class="ql-block">(我的爸妈在西门岭医院宿舍)</p> <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的妈妈在南京)</p> <p class="ql-block">(县医院水井边,护士们在洗医疗器械。正面长辫子是徐观乐,正中是周茂惠,短发笑者是妈妈。其它的人不知名了)</p> <p class="ql-block">60年在宁国的获奖</p> <p class="ql-block">76年县医院获奖</p> <p class="ql-block">78年县委表彰</p> <p class="ql-block">86年卫生局表彰</p> <p class="ql-block">86年县委县政府表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