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与二郎庙》 作者:王建刚

听雨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个造神的民族,读《二郎神与二郎庙》方可初步窥探中国的神祇是如何造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余人,民万余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口口,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三:自言蜀中赵道士。有司具奏,拟是隋故将赵昱,曾平水患,封为神勇大将军,遣使致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搜神记·神考》“川主”条:《名胜志》:隋青城人赵昱,与道士李旺游,屡征不起。后炀帝辟为嘉州守。时州有蛟患,昱令民临江鼓噪,与其七人仗剑披发,入水斩蛟,奋波而出,江水为赤,蛟患遂息。开皇间入山,踪迹云不复见。后运饷者见昱乘白马引白犬,偕一童子腰弓挟弹以游,俨若平生焉。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庙祀灌口。明皇幸蜀,封赤城王。宋张咏治蜀,蜀乱,屡得神助。蜀平事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按:今灌县有赵公山,即公隐处也。元无名氏《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孟秋行白帝之权,尚迟六日;中夏庆清源之圣,诞降九霄。易地权平,与天长久。恭惟清源真君,秀储仙洞,威振灵关。破浪兴妖,随显屠龙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斩蜃之功。佐泰山生死之司,护佛法慈悲之教。某恩蒙波润,泽遇河清,五十四州咸仰西川之主,亿千万岁永绥东土之民。”见《翰墨大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茶香室丛钞》卷一五:唐柳宗元《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炀帝拜为嘉州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持刀入水,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事为神。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昱斩蛟时年二十六。按此则灌口二郎神又似即赵昱矣。其年少而行二,所谓二郎者颇合,岂后人失其传而误以为李冰之子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铸鼎余闻》卷二:国朝王峻《苏州府志》云:宋真宗时进封清源妙道真君。国朝褚人获《坚瓠集》云:六月二十四日,吴谓为清源妙道真君诞,祀神必用白雄鸡,相传已久,不解其故。及阅陈藏器《本草拾遗》云:白雄鸡生三年者,能为鬼神所役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封神演义·漫谈》:另一个说法,二郎神是赵昱。成都青城山自汉以来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徒不能容忍毗沙门天王的二郎独健在这一带割据,遂抬出一个赵昱进行偷换。这个说法起源不晚,但不如李冰次子顺理成章,所以宋仁宗承认后者。宋真宗时封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赵昱是灌口二郎,流行于民间,宋元明人小说戏曲中没有说灌口二郎是李冰次子的。元明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所演的二郎都是赵昱。宗力与刘群合著的《中国民间诸神》载:赵昱,是道教捧起来的二郎神。始见于《龙城录》。该书虽伪,宋时已有,则赵昱传说之起源不会太晚,当与李二郎同时。《龙城录》述其神迹,谓于江中斩蛟,其故事显从李冰斗江神衍化而来。官方并未承认其为二郎神,宋真宗封其为真君。然自宋至明,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多以其为二郎神。关于赵昱的传说,对二郎神形象的完成有重要影响。如《封神演义》有杨戬收梅山七怪故事,《西游记》称杨二郎手下有梅山七兄弟,皆源自赵昱故事中的梅山七圣。《封神演义·漫谈》:二郎神和杨戬发生关系仅见于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叙述宋徽宗宫内的韩夫人,因为养病下放在宦官杨戬府中,韩夫人病好到清源妙道二郎神庙烧香还愿,庙官孙神通会些妖法,假扮成二郎神模样,夜夜翻墙逾屋到杨戬府私通韩夫人。杨戬找道士噀治,击落一只皮靴,经过勘查终于破案。末言“原系京师老郎传流,至今编入野史”。这个故事和《夷坚志》杨戬馆客条相似,而情节明显是有意编造的。经过南宋、金、元流传二三百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二郎神和杨戬两个词结了不解之缘,杨戬却成了二郎神的代名。《西游记》只笼统地称杨二郎,不敢落实, 《封神演义》作者更大胆些,便直称二郎神为杨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菩萨道:“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那真君,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天边号二郎。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西游记》里杨戬成了玉皇大帝的亲外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宗力与刘群合著的《中国民间诸神》载:以杨戬为二郎神,是近代民间最流行的说法,又是最无稽的说法。恰如张政烺先生所说,杨戬本为宋徽宗朝一得宠宦官,《夷坚志》记载了好几则关于他的故事。民间口耳相传,敷演渲染,遂出现《醒世恒言》中的小说,然不过是杨戬设法捉拿冒充清源妙道二郎神(赵昱)的道士而已。后世又进一步铺演,二郎神遂成为杨戬。今戏曲中之二郎神金脸无髯,依稀为宦阉形象。《西游记》尚只称杨二郎,其封号(如赤城、昭惠、英灵、真君)则揉合李二郎、赵昱之号,其故事则采自赵昱的传说。《封神演义》直称杨戬,又将助赵昱斗蛟之梅山七圣改为梅山七怪,由杨除灭之,其源则一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封神演义·漫谈》:二郎神是进口的,从祖国遥远的西陲传到内地来的。印度神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是个武神,手托着宝塔。他的眷属很多,有五太子,第二子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那吒在中国小说里常见,受人喜爱。二郎独健在中国出的风头更大,但在名誉上却受到了抵制。《大唐西域记》说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县)是毗沙门天王的故乡,于阗王自称是毗沙门天王的后代。这里“鼠大如蝟,其毛则金银异色”。有一次匈奴来攻,国王兵少不敌,设祭请鼠相助。一夜之间,鼠把敌人的“马鞍、人服、弓弦、甲连”全部咬断,因而匈奴大败。国王感鼠厚恩,建祠设祭,世代不绝。敦煌所出绢画有几幅专画毗沙门天王,托塔而立,眷属左右侍从,二郎自在其中,惟不甚可辨,也画出天王故乡的神鼠。鼠不甚大,作为法宝托在侍者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毗沙门天王和二郎独健在中国轰动一时,是在天宝年间。不空译《毗沙门仪轨》尾题后有记事一段,大约出不空门徒之手,大略说:天宝元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其年二月十一日有表请兵救援。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明皇唤不空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应援。明皇忽见有神人二三百人,带甲于道场前立,不空曰:“此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领天兵救援安西,故来辞。”至其年四月,安西表到云:二月十一日巳后午前,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有人身长一丈,约三五百人尽著金甲,停住三日,五国大惧,尽退军抽兵。诸营队中并是金鼠咬了弩弦及器械,损断尽不堪用。本世纪初有些德国人在新疆吐鲁番一带发掘,搬走了许多壁画,其中有几幅是天王图,其共同的特点是突出二郎独健,夸大神鼠形象(参考《高昌壁画菁华》第二十图)。神鼠和二郎密切结合,元明杂剧《杨东来批评西游记》、《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称为细犬(即小狗),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书中便变成了哮天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城阁天王”条,叙述天宝元年独健和金鼠救安西,天王现形,“帝因敕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象部从供养。至于佛寺亦敕别院安置”。从此天王在全国各地有独立的庙宇,二郎神的广泛传播也当在此时。外国神传入中国,常要经过改造,有时是土洋结合。李靖是唐初名将,《西游记》称“托塔天王李靖”。《封神演义》把二郎独健定名杨戬,当作李靖的外甥。元明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所演的二郎都是赵昱,但是他和那吒三太子还确保兄弟的关系,并未消除同是毗沙门天王眷属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宗力与刘群合著的《中国民间诸神》载:张政烺先生的此种说法,前所未有,实为创见。虽然对于唐、宋间民间信仰的二郎神是否即二郎独健,以后讹为李二郎等,尚可进一步探讨。如二郎神之庙祀各地皆有,而独以灌口二郎神最著名,显示了二郎神与灌口神祗的特殊关系。然而后世二郎神的形象吸收有二郎独健的成分,可说是确定无疑的。至于近代民间所信仰的二郎神,则是揉合二郎独健、李冰及李二郎、赵昱之神迹、形象而成。平定境内共有二郎庙8座,不包括其它庙宇配祀的殿堂;圮废5座,现存3座,设为传统庙会祭祀的只有冶西一个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平定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二郎庙是冶西村的二郎庙,该庙坐北朝南,建有正殿、东西耳殿、乐楼;正殿、东西耳殿均为二柱式硬山顶垂花檐砖木结构。创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曾于金泰和七年(1207)、清乾隆三十八年等多次重修;2012年重修庙宇与乐楼;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正殿祀昭惠灵显王二郎神杨戬;东耳殿祀关圣帝君;西耳殿祀儒圣孔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