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浸润文化,让教学真实发生——记小学数学“单元统整”教学研讨会

玉瑶

<p class="ql-block">  草长莺飞,丝绦拂堤,5月11日,崂山区小学数学“单元统整”教学研讨会在青岛崂山育才学校开展,本次活动分为课堂展示、集备交流、会议总结三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课堂教学展示</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由赵一格老师执教的《24时记时法》。赵老师的这节课,以参观天文馆的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观看动态视频“一天的时间里时针的转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充分感受到一天的各个时刻都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计时法来记录。随后,通过引领学生“创造”出一把时间尺,教学中充分地用好时间尺这一直观的工具,通过在时间尺上标注某一时刻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化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最后,补充古人的计时方法,立体呈现了计时方法发展变化的文化历史脉络,很好地融入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是陈振老师讲授的《24时计时法——记录我的一天》综合实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践学习。在此基础上,应使学生正确表示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本节课经历了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进行交流评价——反思改进的活动过程,在过程中针对学生记录的时间是否准确,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全员进行交流评价改进,学会合理规划时间,意识到要珍惜时间,过有意义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二)课例解读</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由三年级数学团队的孙晓晓老师和贺宁宁老师的集备展示。孙晓晓老师从2011版课标和新修订课标(内审版)两个思维角度解读了这两节课例。赵一格老师的课堂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借助时间尺一步步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了两种记时法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又回归生活情境根据规律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层层推进,完整建构了知识网络,建立了两种记时法的数学模型。陈振老师的课堂就是建立在中低年级学情的基础上以“扶”为主,逐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收集记录信息、处理修改信息、最后得出结论并升华提升的完整过程。通过孙老师的解读,让老师们对这节课有了很清楚的认知。</p><p class="ql-block">贺宁宁老师则从数学文化层面进行了解读。本课中,在学生深入了解24时记时法后,教师适时补充古人的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立体的呈现了计时方法发展变化的文化历史脉络,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用古诗浸润,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总结提升</p><p class="ql-block"> 区教研员张云萍老师对展示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对育才学校数学团队的精彩呈现给予了充分认可,张老师指出在讲授24时记时法这节课时要明确时间尺的作用,将时间尺与钟面相结合,让学生理解下午1时为什么是13时?除了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怎么想?提炼出12+1=13,通过老师有深度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有深度的发展。其次张老师还指出青年教师要抓住课堂学生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错误进行讨论订正,强化知识点。张老师借助第二节综合实践的课例指出: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分层次展示,让课堂更有效;当学生的知识点没有错误时老师还要发现其是否合理,将德育教育渗入课堂,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温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交流,为我们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学无止境,每一次的磨课都会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一些浮光掠影,多一些理性与深沉的思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完美。</p>

学生

老师

计时

课堂

时间

数学

教学

展示

课标

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