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雕版印刷之乡—建阳区书坊乡

杭川小鱼

很早就听说建阳区的书坊乡是我国著名的雕版印刷中心,悠久的历史文化很是吸引我,早就想骑行一次书坊,因光泽县城到建阳区书坊乡距离有83公里之远,自行车骑行到达这么远的地方有一定的难度,但骑行书坊仍是我的目标之一。<div> 5月8日,骑友王文杰在微信上邀请我第二天参加骑行建阳麻沙镇,我想麻沙与书坊骑行路程差不多,骑行书坊仅多5出公里,我建议骑行书坊,他同意了我的建议。5月9日,是星期日,也是母亲节,我们用骑行的方式纪念这一节日。这天早上,我很早起来,这天的天气不错,适合骑行。这段时间我参加骑行活动较少,一天要骑行这么长的距离,我心里没底,真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完成当天的骑行。为了路上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我决定一个人提早出发20分钟先骑。骑行建阳书坊乡,需要经过邵武市区及邵武市的下沙镇、分站及建阳的界首等地,在距麻沙3公里的地方分路进入书坊乡。<br></div> 骑行到邵武胡书村时,还没有见到后面的骑友赶来,我想一个先到胡书村看看。胡书村原来是公社所在地,距离公路仅几百米,我只骑行到胡书村部停下拍了二张照片就出来。刚到达公路,就看见光泽的骑友已追赶到,最先追上我的是康康及医院的葛医生等骑友,此次骑行,光泽来了一大帮人马,总数有14人,可以说是近期光泽最大的骑行队伍。骑行人员全部到齐后,我看到有几位平时不怎么骑行的队友,今天都敢骑行这么远的地方,确实是很佩服。康康建议大家拍一张合影,我们随便就在路边拍了一张合影,继续往书坊乡。从胡书村到书坊乡还有30余公路的路程,大家骑行速度都比较快,还不到十一点半就到达书坊。经过一个上午的骑行,大家肚子早饿了,必须先解决中午吃饭问题,一行人很快就书坊街道上找到一家饭馆,14个人点了10个菜,吃了一屯简单午餐。吃完结账,每个人才17元,真是经济实惠。 书坊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宋时期为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刻书业历经宋、元、明、清数百年不衰。已有千年历史的康宁古街,曾书坊林立,商贾云集,有名可考的书坊就达300余家。吃完午饭后,我们一行14人就慕名来到康宁古街游玩。古街位于书坊主街道的下方,并设立一个高约六七米的仿古拱门,拱门镌刻“康宁拱街”4个大字。古街全长279米,大夫第进士第、进德修堂、楠木厅等颇具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沿街分布。整条街区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建本展示馆片区、乡愁馆片区、双眼井片区,依托康宁古街,书坊乡将分散的景点资源进行整合,融合书坊建本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等,吸引游客探究雕版印刷和古代刻书的光辉历史。 古街下坡处,就是著名的楠木厅。楠木厅大门立了一块石碑,石碑刻“书坊陈氏民居”,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2013年1月8日立。楠木厅主人陈一新,早年在书坊种茶,后经营茶叶致富。楠木厅从1903年开始建造,历时3年,建造时动用木匠200人,泥水工300人,共建造大小房间90余间。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楠木厅被没收分配给其他穷苦人居住。20世纪80年代后,由陈一新的孙子陈高赎回一半,并将被毁坏的部分精心修复,从一个侧面再现当时的丰采。 步入楠木厅,屋子正门的门楣上有匾,上书“妫汭传芳”四字。“妫汭”古水名,在山西永济一代。以此推测房主人的祖先姓氏为“陈”,居于山西妫水一代,后迁徙于闽北的山水之间。匾的四周和门的两旁都是石雕,或历史故事,或福禄寿喜,皆韵味十足,栩栩如生。和正大门相对的风火墙照壁上是一个大红色的“福”字,据说原为琉璃阳刻,“文革”时被破坏。上有“三峰拱秀”,旁有一砖雕行书对联,为“幽谷鹿鸣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足见当时环境的清幽。 进入正门,是一天井。两根石柱立于天井之中。柱上植兰,悠悠吐绿,美丽清雅。正厅的地面铺古砖,两旁八根大柱皆楠木。中堂前有一张雕刻精美楠木香案,祥云飘飘,八龙缠绕。木质黑中泛灰,古朴厚重。抬头看屋顶,也是楠木,有精美的拱撑,雕梁画栋,古拙大气。两旁房间的窗子皆为镂空图案,或整块木雕,或小块拼接,叹为观止。后厅的大厅之间,由一照壁隔开,形成一个小空间。空间虽小,但意境深远:壁下一水缸养金鱼。虽时有微澜,但安闲祥和。两则是小竹,绿意满眼。照壁上方“得清如许”四字,取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之意。 后厅比前厅的格局略小,厅前也有天井。天井的照壁上一联,为“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行书砖雕,上有朱熹姓名及印章,横披“居之安”。厅内还依稀可见“贤仁义事,存忠孝心”等对联,体现了家的文化性质,是中国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让人思考。 古语曰:“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人本精神。整座屋子集福贵之象与儒雅之风为一体,外封闭、内开放、大厅堂、小天井,空间形式巧妙安排。采光的天井,规整的厅房,精致的石雕,巧妙的格局,寓意深远的“居之安”,有极强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伦理宗教含义、人本精神和顺应天道的人生哲学。在“居之安”前,我停留了很久,凝视这精美建筑的时候,心中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惊叹,在长达百年的岁月里,前人对生活的期盼和居室的哲学思想在此交融。古建筑的精美,古文化的内蕴,一切的一切,记忆深刻,难以忘怀。它,揩去身上穿越了百年的风尘,让人感到无尽的自豪与感慨。它,犹如开在书坊这一块土地上的古老花朵,散发着建筑之美的芬芳。我仿佛看到,百年前,建筑大师们在此披星戴月,伐木丁丁的繁忙身影。他们唱着号子,掘土、开基、夯石、砌墙……我又仿佛看到,那美丽的砖雕石雕从建筑艺人手中雕镂出来,打磨、镶嵌、拼接……最后,有了这集布局之美、雕刻之美、文化之美的江南民居。 <br> 现屋主人陈老伯,名高,很健谈,耄耋之年的他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大家风范。他给我们娓娓讲述了楠木厅老屋营造的处处璀璨、点点光华。老人还说了家道的败落,身世的变迁。言语之中有无限的自豪,又有无限的感慨。听着老人的诉说,我痛心那个时代的盲目,为那一段历史而惋惜。但历史也正如明镜,能照亮前进的路,让现实明了,让人心澄澈。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此消彼长,存亡和复兴,如一条长河,终归向前。百年春秋弹指间,穿越历史并能在浩劫之后保存下来的,带着记忆、带着历史、带着营造智慧之美的楠木厅,无疑是一笔珍贵的遗产。古建筑,是极富文化内蕴的载体,是有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空间符号,珍惜之、维护之、保存之,才能为后人昭示一条清晰的建筑文化之路,才能建构与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文化符号。 今天的楠木厅美丽至极,中堂、柱子都贴满了红色,阳光灿烂的照在厅堂上,直晃你的眼。 书坊乡另一奇特的景观,是楠木厅门口南侧街巷中的一口双眼井。双眼井有整石雕空的圆形井栏,它的奇特之处,是与地面一样高的地方,平铺了一块镂了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孔石板。工匠巧妙地将石板安置在井圈下,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考虑到前来吊水的人比较多,因此,才镂空两个圆孔,限定了同时吊水的人数只能是两个人。圆孔缘口上有绳沟,控制两只桶的桶绳,只能在各自的绳沟里上下运动,避免了两只桶相互打水时桶绳绞到了一起。另外,这块石板还起到了安全防患作用,万一有人跌入井内,也不会马上掉到井底。因为人体不可能轻易从两个圆孔里掉落。这样奇特的水井防护设施,确属少见。如今,书坊乡街巷上的这口古井,井水依然清澈,水源仍很充足,至今还在为周边居民们提供饮用水。 红色,是书坊乡浓郁的底色,早在1932年,就在书坊罗金山庙成立了第一个秘密党支部,1934年在书坊南门丁厝村上村成立了中共邵顺建县委,重组了闽北独立师,太阳山的革命圣火越发耀眼。1942年5月,福建省委机关从邵武二都樟树源村转移至书坊太阳山,这里便成为全省军民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福建省委迁驻太阳山期间,举办了第五期武夷干校,正确执行隐蔽精干政策,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抗日反顽斗争,保存发展了福建党组织,刘少奇同志给予了“三大创造”的高度评价。我熟悉的光泽县党史人物黄立贵、曾镜冰、饶守坤、刘文学、左丰美等革命家都在此留下战斗遗迹。 建阳书坊是我国宋明时期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早在宋代,就已有“图书之府”的美誉。元明时期,被称为“书林”。明中叶有诗人描写书坊的盛况为“咫尺书林应万户,倚空文焰欲腾腾”。书坊刻印的图书,通过海外贸易传播到海外,历史上就有“万里车书通上国”、“书籍高丽日本通”的赞誉。理学家朱熹,当年为传播其理学思想,也曾在书坊开设书肆,其书肆旧址,后人建起了同文书院。在现存的《三国演义》30多种明代刻本中,就有20多种是建阳书坊印刷出版的。康宁古街总共有5条街道,分别为前街、后街、上街、下街和新街,全长约600余米,经过全新的修缮建设,这里很好地保留了原有街区的古建筑,并通过立面改造、灯笼装饰等,将古街的古香古韵展示得淋漓尽致。 康宁古街还有炮楼、大夫弟、进士弟等等古建筑,因时间仓促,我们14人只得游览古街主要部分,其他景点无法一一参观,真有依依不舍的感觉。因返回光泽还有80多公里的骑行,我们只得告别书坊,骑行返回光泽。自行车骑行是其它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融入亲近大地和大自然的感觉,这时,你可以做到:兴之所至、随心所欲。爱看就看,需停即停。这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也没有城乡景观之分。在视野开阔之路上,你可以长驱直入,在热点旅游景区,你可以多憩细赏。更可以深入到不通公路的偏乡僻壤、深巷小街中去,接触到更多的人、物、景、事。既是行进之中,又是游览之时。一路的故事,一路的体验,永远铭刻在骑行者的记忆深处。<br> 5月9日骑行,是我2021年骑行距离最远的一次骑行,全程近170公里的骑行,虽然很累,但十分值得,它让我亲身感受书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