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假如寻古,汉阳大道过琴断小河至蔡甸的古官道便是之如昨日的京汉道,今日之京广线吧。作为汉阳城通往京城的唯一官道,三眼桥是一个重要节点,它是汉阳城区的尽头,是汉阳城陆路最大射线的终点,是进入汉阳县(今蔡甸区)的起点,几百年来,和贱三爷三个字一样,是老汉阳的一个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眼桥地名,是从小时候从未坐过的26路郊区公交车站牌看到,那时汉阳大道只有5⃣️路和26路,5⃣️路终点是十里铺,是可以用月票的;而26路则更远,月票无效,终点是快活岭。而其间的三眼桥一直是一个遥远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对三眼桥地名的记忆,最活色生香的是一个滑稽同学绘声绘色的汉阳县方言的一段话:三眼桥的大粪几角钱一担,寡水!只几坨粑粑。这位同学特喜模仿,这段话是他模仿老汉阳土话最地道的一句,所以总是拿来学,逗得同学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武汉的方言其实接近普通话,比较好懂易学,胡歌演《南方车站的聚会》一个月就可以自己说汉腔且很地道。但汉口汉阳青山本土口音和武汉官话并不相同,除武昌汉口汉阳城区中心的武汉官话外,汉口大智路外三阳路后多带黄陂腔,青山因北方人多带几分普通话,江夏的方言行腔向下,一句一夯。最好听最有本土历史和最有汉腔特色的当为汉阳土话,声调上升,曲里八拐,细细啾啾,行腔向上,字眼有许多不同于武汉方言的读音,极富歌唱性。所以说到三眼桥就会想到那位同学的方言模仿</p> <p class="ql-block">三眼桥一段最辉煌壮烈的历史,便是辛亥革命最大的一次战役阳夏保卫战。联想到方言,辛亥革命有一段关于方言的历史:革命后清除满人,在这样出城的关口,辨别满人便是让其说六百六十六,Lou放行niu拿下,武汉人真是666的牛!</p> <p class="ql-block">阳夏保卫战时的汉阳三眼桥</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商务印书馆印制的辛亥革命时期汉阳三眼桥旧照的明信片,说明词为:“汉阳三眼桥。汉阳保卫战中,革命军在这里与清军进行了几昼夜的生死搏斗,许多革命将士为民主共和献出了血肉之躯。”</p> <p class="ql-block">阳夏保卫战,即阳夏战争,又称汉口、汉阳保卫战。1911年10月18日到11月27日,历时41天的“阳夏保卫战”,是辛亥革命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牺牲成千上万人,为抗击清军、捍卫共和作出了很大贡献。阳夏保卫战系由汉阳战役和汉口战役组成,其中,汉阳古琴台和昭忠祠先后是革命军的司令部,归元寺是革命军的总粮台,汉阳三眼桥、米粮山、锅底山、仙女山、十里铺等地展开过激烈的争夺战。</p><p class="ql-block">阳夏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然而它却将清军主力死死地拖在湖北,长达四十日之久,为其他各省的独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清政府虽然赢得了此次战役,但此次战役牵制住了清王朝军队的主力,南方各省清军兵力空虚,因此革命党人纷纷在南方各省起义,短短41天时间,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长江以南地区全部被革命军占据,革命军与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清政府此时此刻大半壁江山尽失,其统治呈现土崩瓦解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阳夏血战此桥畔,虽败犹荣青史铭</p><p class="ql-block">史载:辛亥首义后的1911年11月,革命军与清军在汉阳展开殊死激战,三眼桥一带即是当时的重要战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是年10月下旬,垂死挣扎的清廷调集大批军队,向驻守汉口的革命军发起疯狂攻击,11月1日,汉口失守。3日,革命军领袖黄兴就任中华民国军ZF战时总司令,总司令部设在归元寺旁的昭忠祠,部队在汉水南岸拉开防线,与清军进行“拉锯战”。</p><p class="ql-block">11月20日,清军再向汉阳进攻,从新沟渡过汉水,占领蔡甸,并迅速推进到三眼桥旁。21日,两军在此激烈交火。另一部分清军抢渡舵落口,突破美娘山(今米粮山)防线。</p><p class="ql-block">23日,清军占领美娘山(今米粮山),革命军实施反击,夺回此山。</p><p class="ql-block">24日,清军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美娘山和仙女山。黄兴遂令预备队投入战斗,反击仙女山之敌。因有的部队不听指挥,反击未果。清军一部乘势进攻三眼桥,革命军被迫退守锅底山(今锅顶山)、扁担山。经反复争夺,终因力量悬殊,锅底山、扁担山及磨子山相继失守。</p><p class="ql-block">25日,革命军再次夺回磨子山和扁担山;清军炮火猛烈轰击,两山复失。至此,包括龟山在内的汉阳制高点尽失。27日,汉阳全城失守。</p><p class="ql-block">历时二十余天的阳夏保卫战,是辛亥革命期间一次最为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革命军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意义却非同凡响。此战粉碎了清ZF将武昌起义扼杀于摇篮的企图,为各省相继宣告独立并最终推翻满清王朝、乃至终结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p> <p class="ql-block">有关三眼桥的来历,汉阳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古时汉阳府某大盐商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她拒绝嫁给官家的浪荡公子,逃婚到一渔船,与年轻渔夫相爱成亲。他俩打鱼兼营盐运,后成为拥有3条盐船的盐商。</p><p class="ql-block">数年后,丈夫陪妻子回娘家,来到平塘渡,渡船停在河对岸,要等人坐满才划过来。姑娘思亲心切,便隔岸与摆渡人商谈,贪心的摆渡人提出给足10两银子,才肯专程接送他们。</p><p class="ql-block">年轻渔夫听罢,好不心烦:“我将来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桥,在桥上卖茶卖汤也罢。”事后,小两口真的卖掉3条盐船,出巨资在此修起3孔石桥,在桥上卖茶卖鱼汤,一直到老。乡民们由此便将此桥唤作“三盐桥”。因桥下为3孔,天长日久,又被称作“三眼桥”。</p> <p class="ql-block">关于汉阳三眼桥,旧志多有记载。清乾隆《汉阳府志》载:“三眼石桥:在平塘渡,邑人刘肇远建。”</p><p class="ql-block">今此桥连接的汉(阳)蔡(甸)路,在隋唐时是汉阳城通往京城的一条驿道,琴断河上的平塘渡就坐落在这条古驿道上,为官差和四方百姓过往的重要渡口。此河道水涨时宽达六七百丈,枯水期最窄处也有数十丈。显然,架桥并非易事。</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初,汉水改道,平塘渡水流减弱,人们便在此筑堤修桥。三眼桥始建于何年不详,乾隆年间的《汉阳府志》也未曾述及。</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重建此桥。今尚存的三眼桥闸上刻有“建于1839年,修复于1955年,由汉阳县人民政府出资修复”字样。</p><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三眼桥北侧约 10米处又建起一座公路桥,也称三眼桥。</p> <p class="ql-block">母亲节待夕阳西斜时,兜兜转转寻找三眼桥,因为导航只会导到汉蔡公路,路南的入口很难发现,待冲到前面转回时,得到桥下的回转路面,下面长长的货车排队掉头,让人胆颤心惊,深恐摆尾时扫到自己</p> <p class="ql-block">掉头后只能再前行从快活岭路驶入,慢慢穿过老旧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快活岭是汉阳区西部永丰街境内的一个自然镇,与蔡甸区接壤,汉(阳)蔡(甸)公路从镇中穿过,面积约0.8平方公里,含快活岭、董家店、徐湾3个行政村。该镇的形成缘于地势较高,四邻乡民为避洪水纷纷搬迁至此定居,且此处为古代汉阳通往蔡甸、马口以及京城的交通要道,过往官员和商旅多在此歇息,逐渐形成集镇。镇上原有春和茶馆颇具名气,小镇故称春和岭。</p><p class="ql-block">后茶馆、酒肆、赌场、饭馆、妓院、杂货店增多,镇街还建有过街凉棚,不失为吃喝玩乐的好去处,远近闻名,人们习惯称快活岭。</p><p class="ql-block">民间相传,很久以前,汉阳城西20公里的快活岭是一块无名荒地,荒坡野岭无人烟。有一天,来了位老汉,独自在岭上搭窝棚摆茶摊,住了下来。附近的人们三五结伴上岭来看稀奇,见老汉像位笑面菩萨。问他尊姓大名,何方人士,高寿多少,他只是摇摇头,笑而不答,众人管叫他快活老汉。人们跟快活老汉厮混熟了,喝他的茶水,他不收茶钱。说来也奇怪,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喝一口快活老汉的茶,身上顿觉凉爽;不管多冷的天,只要喝一口快活老汉的茶,身上顿觉温暖;不管心里有多烦,只要喝一口快活老汉的茶,心头顿时兴冲冲的。</p><p class="ql-block">时间一长,这条岭子边的农夫们个个都喜欢到快活老汉的窝棚里喝茶、谈天。岭下的人们感念快活老汉,一家一户地搬到岭上,挨着快活老汉的窝棚搭盖房子居住。外地逃荒落难的人也慕名到这个充满快活的岭上定居,快快活活地开荒种地过日子。远近的人都说这里是快活岭,快活岭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一天早晨,快活岭的人们打开大门不见那个窝棚,只剩下一块空地,快活老汉也无影无踪,以后再也找不到他。后来有两位从江南来的商人路过快活岭,说杭州灵隐寺的弥勒佛前些日子从宝座上消失了一天,第二天清晨又回去了。大家这才明白,快活老汉不是凡人,是弥勒佛下世。他下世一天,人间便是十年。</p> <p class="ql-block">进入汉沙公路的老汉阳大道,与过去几十年一样,这里依旧梧桐深深,侧目两旁树干苍劲盘桓曲虬,举目林荫交错遮天蔽日,行进于此,仿佛下一秒会穿越到上古汉阳的另一个时空</p> <p class="ql-block">1969年扩建汉(阳)沙(市)公路时,在古三眼桥北侧约10米处,又建起这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双墩公路桥,抑或是因古三眼桥成了闸桥,后建的这座桥,也取名三眼桥了。如今这座桥上车少人稀,除了到快活岭村,等闲人车并不经此。</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1969年建成的桥,直到本世纪一〇年代,才被汉蔡公路的新桥取代。</p> <p class="ql-block">在它的桥南一条不起眼的小岔道才通往真正的三眼古桥。夹角处有一个文物石牌,古三眼桥如今只是一个闸口一一汉阳永丰闸</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古三眼桥,长约50米、宽约3米,这在当时,该是何等气派的一座大桥啊!</p><p class="ql-block">琴断河不仅阻挡了传说中小夫妇的回家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不少灾难。由于它是汉江的一条支流,逢汛,江水倒灌四溢,常将附近永丰乡菜地及汉阳县万亩农田淹没,造成巨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于是,1954年汛后,当时的汉阳县政府,在古三眼石桥基础上复修并改建成通行与排灌两用闸桥,闸房建于桥面,可防当时旱涝之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三眼桥下便是汉阳十景的平塘古渡了,平塘渡源于琴堂的传说,琴堂位于今汉阳区境内三眼桥西、汉阳大道以北。汉阳民间相传,伯牙弹琴遇钟子期即在此处。人们为了纪念知音奇遇,遂在此修建琴堂,这是南北朝以前的古琴台。渡口在琴台旁边,因此叫琴堂渡。天长日久,琴堂自然风化,又被洪水冲毁消失,人们看到的只有宽阔的琴断河平静地流淌,“琴堂渡”也被讹称为“平塘渡”。明清时期,来此渡口的人还常常谈起伯牙弹琴遇知音、琴遇子期自断弦、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平塘渡过往人流、车马众多,官渡、民渡繁忙,一度成为“汉阳十景”之一。明永乐年间汉阳知府王静曾赋诗描绘平塘古渡的美景:“沧州流水带平塘,问涉曾须一苇航。鱼蹴浪花冲棹跃,雁拖云影入空翔。高林橘柚珠垂绿,曲岸蒹葭叶正黄。”</p> <p class="ql-block">琴断小河全长3.67公里,北接汉水,向南流经米粮山、三眼桥、陈家咀、罗家咀、打鼓渡,至蔡甸南湖流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下到古桥通道,这里只能走拖拉机和摩托车了。下面便是琴断岭</p> <p class="ql-block">琴断岭路</p> <p class="ql-block">三眼桥东琴断岭路口的武汉春和,不知是什么公司,可是三眼桥西快活岭原称春和岭呀,乍春和跑到琴断岭了?有趣的巧合</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桥上看古三眼桥</p> <p class="ql-block">三个闸房</p> <p class="ql-block">中间闸房下,正中刻三字:永丰闸,右刻:1839年建,1955年修。左刻:汉阳县人民政府主办。</p> <p class="ql-block">闸基均由青麻石建造,两岸桥基也由红麻石垒筑,想是年代更久远</p> <p class="ql-block">闲置的老三眼桥下可见古三眼桥的墙闸</p> <p class="ql-block">新三眼桥是如今汉阳大道的主桥梁</p> <p class="ql-block">三眼桥历经数百年,桥名早已衍化成地名,今为永丰街的一个行政村。三眼桥村所辖 5个自然湾就分布在桥西琴断岭两旁。古老的三眼桥,见证着琴断河畔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见证着这里发生的辛亥阳夏保卫战的悲壮一幕;老三眼桥见证着新中国城市郊区建设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实为汉阳区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迹之一。而新三眼桥正奏响时代的乐章,等待见证并承载知音故里的腾飞。</p> <p class="ql-block">恐怕没有哪一条河有如三眼桥如此密集地并排筑架。曾戏说古有三眼桥,今是三座桥,六条桥栏加上一条闸房,它更象一床七弦古琴飞架在有着千古优美传说琴断小河上,再续着高山巍巍流水汤汤。远古的春秋时代,伯牙为痛失知音钟子期琴断于此,而今古老的汉阳期盼着再有知音不再偏颇历史最为悠久的汉阳城,而让武汉三镇齐驱并驾均衡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