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1961年,留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当时已罢官的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邀请叠石名人周时臣设计建造的私家园林,名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即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的父亲)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留园占地2.3公顷,全园分为东、中、西、北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东部厅堂华美,重园叠户;中部山明水秀,古木蔽空;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田园风貌。留园以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精湛著称,庭院错落相连,层次丰富。园中众多的太湖石峰形态各异,引人入胜。<div>2013年4月29日,我们游览了留园。<br></div> <b>留园平面图</b>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留园大门</b></p><p class="ql-block">一进大门,就感到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通道连接着精致美丽的厅堂、丰富多样的庭院和幽僻小巧的天井,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p> <b>门厅内“吴下名园”匾</b> <b>庭院内“世界遗产”标志牌</b> <b>花鸟条幅</b> <b>天井</b> <b>敞厅内的留园匾</b> <b>金玉满堂</b><br>敞厅前天井的花台里种了桂树、白玉兰、石笋,合起来就是金玉满堂的意思。<br>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留园中部</b></p><p class="ql-block">留园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留园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b>留园中部池塘</b></p> 池南有涵碧山房、明瑟楼和绿荫轩等建筑。明瑟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明瑟楼东侧为绿荫轩,临水而筑,小巧雅致。明瑟楼西侧为涵碧山房,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br><b>绿荫轩(左)、明瑟楼(中)和涵碧山房</b><br> <b>明瑟楼</b> 池东有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等建筑,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br><b>濠濮亭</b><br>濠濮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br> <b>曲溪楼</b><br>曲溪楼临水而建,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 左右,南北长十余米。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br> 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立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池中小蓬莱岛浮现十碧波之上。<br><b>可亭</b><br>可亭,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br> <b>小蓬莱</b><br>《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系解放后新题。<br> <b>断霞峰</b> <b>弹琵琶的女子</b> <b>游客争相拍照</b>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留园东部</b></p><p class="ql-block">水池的东岸即为留园东部,多建筑庭院,分别以五峰仙馆和林泉耆宿之馆为核心,东西并列,布局紧密。留园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有五峰仙馆、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待云庵、揖峰轩等十数处斋、轩。</p><p class="ql-block"><b>冠云峰</b></p><p class="ql-block">此处是留园中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是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一块湖石,高6.5米,玲珑剔透,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代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为金所灭,徽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p><p class="ql-block">冠云峰前为浣云沼,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峰石之后是冠云楼和冠云亭。周围还建有冠云台、待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p> <b>佳晴喜雨快雪之亭</b><br>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位于冠云峰西。佳晴,宋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原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br><b>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左)和冠云峰</b><br> <b>林泉耆硕之馆</b><br>林泉耆硕之馆位于冠云峰南。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馆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馆为盛氏时所建。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br> <b>待云庵</b><br>待云庵位于冠云峰东。盛康,别号待云庵主,此处是盛氏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故名待云庵。建筑为单檐歇山造。现用作古琴演奏厅。<br> <b>古琴演奏</b> <b>亦不二</b><br>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小亭正北,面对待云庵。<br>不二:《维摩经》曰:“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br> <b>揖峰轩</b><br>揖峰轩位于林泉耆硕之馆西,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br>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br> <b>五峰仙馆</b><br>五峰仙馆位于揖峰轩西,为园内最大的厅堂。因馆南面小院有一座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用湖石堆成五座小山峰,取自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故该馆得名“五峰仙馆”。 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盛氏时更名“五峰仙馆”。<br>五峰仙馆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馆正中的银杏屏门上刻有《兰亭序》,两旁的纱隔窗有精美的花鸟画,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br> <b>五峰仙馆前湖石假山</b> <b>五峰仙馆北院门</b> <b>东园景色</b>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留园西部</b></p><p class="ql-block">留园西部是全园最高处,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阅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p><p class="ql-block"><b>至乐亭</b></p><p class="ql-block">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解放后重建。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意为主人之乐至矣。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p> <b>至乐亭中吹笛女</b> <b>云墙</b> <b>西园景色</b>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留园北部</b></p><p class="ql-block">留园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p> 留园在中国四大名园中是最小的一个,但其建筑空间艺术处理十分精湛,庭院错落相连,层次丰富,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