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三国志》的演绎版本,很多故事更多是取自于民间故事,当然也包含了作者罗贯中本人的喜好。汉朝到罗贯中生存的元末明初时期为封建社会,不管是上游统治者还是底层大众,不管是孔孟文化还是朱熹的理学思想,忠孝仁义都占据当时社会的主导,因此不管是官方的推崇还是民间的传播,三国故事中充满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因此,我们在精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发现,很多故事存在演绎的成分,与历史情况不吻合,甚至不符合逻辑常理。</p><p class="ql-block">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希望抛砖引玉,我们能够一起有更多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1、刘备建国后的国号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时候,三国鼎立阶段,无论是诸葛亮的几出祁山,还是后来姜维的十二次北伐,大旗上统统是一个大大的“蜀“字,难道当时刘备当时就定的国号为”蜀“吗?从朗朗上口的魏蜀吴来看,的确如此,但是我们发现刘备死后的庙号是”汉昭烈帝“,从庙号上来看国号应该是”汉“而非”蜀“。而且我们知道,刘备是汉室后人,其政治口号也是”匡扶汉室“,也正因如此,刘备虽然早已占据巴蜀,但是他是在曹丕篡汉建魏、汉献帝退位后,公元221年才称帝建国,因此,他继承的是汉朝皇位,所以国号也应该是”汉“而非”蜀“。那”蜀“是怎么来的呢,“蜀”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政权的称呼,陈寿为晋朝官员,以魏为正宗,不承认刘备政权为汉,所以将其成为”蜀“。当然,还有个原因,当时刘备只统治了巴蜀地区,为了区别 东汉、西汉,因此在历史上称其为“蜀汉”。</p> <p class="ql-block">2、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这场空城计?</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看一下《三国演义》中对空城计这段的情节描述: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p><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来了:</p><p class="ql-block"> 街亭之战发生228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时魏的主帅是曹真,而不是司马懿。司马懿什么时候出任的大都督和诸葛亮相遇,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人物和时间都对不上。</p><p class="ql-block"> 街亭在哪里,在现在的甘肃天水附近,而那是司马懿在哪里,现在的河南洛阳,相距千里之遥!</p><p class="ql-block"> 即使时间、地点、人物都对,那时候的建筑技术也不不够发达,城墙不会太高,能听见琴声,说明距离不远,难道司马懿就不能命令弓箭射射杀诸葛亮?再说当时司马懿统领几十万人马,而城里才能藏有多少兵马,司马懿也是人中极品,强攻一下试试虚实怎么就不行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历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这场空城计也是不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3、有没有桃园三结义这回事?</p><p class="ql-block">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是《三国志》里面对于结义的唯一描述,我们划一下重点“恩若兄弟”,意思是大家要和兄弟一样彼此对待,但是这里面只字未提磕头拜把子的事,更没有美丽的桃园,这是疑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中对于桃园三结义后兄弟三人的排序是按照年龄,以此为刘关张,刘备最大,但是根据专家考证,关羽出生在公园159年,比刘备还要大两岁,如果按照年龄排序的话,应该是关刘张更为恰当,这是第二个疑点。</p><p class="ql-block"> 因此,专家认为桃园三结义这个桥段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配合小说情节所需而编造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4、周瑜是个小气鬼吗?</p><p class="ql-block"> “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这一连串的事件把周瑜的心胸狭窄、小心眼、性格暴躁刻画的活灵活现,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至少我看到周瑜是下面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周瑜肯定是个帅哥,要不《三国志 周瑜传》中也不会有“长壮有姿貌”的记载描述,就是说周瑜长得好,身材好,还是颜值担当。</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个能力,否则也不会24岁一个上大学的年纪就被封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还和他的主子孙策,分别迎娶了绝代佳人大小乔,试问如果周瑜若是庸才,孙策怎可能和他成为两桥呢。周瑜除了在政治上有谋略,在军事上有建树在,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人有了爱好就有发泄的通道,怎么还能随便被气着想不开。</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他的为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里有段老将程普对周瑜的描述:“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且,吴国知名人物张昭、鲁肃等人也都是得益于周瑜的推荐,都显出他的大公无私,哪有一点小气的样子啊。</p> <p class="ql-block">5、谁用草船借的箭?</p><p class="ql-block">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曹操为什么这样评价孙权,《三国志》的记载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大意是曹操被孙权包围在沙州,曹操命令放箭,孙权大军的船只一面因为受箭多歪了,孙权命令掉头另一面对着曹军,等着这一面也插满了箭后,返回。孙权在返航前还命人击鼓奏乐,一路高歌,曹操面对此情此景,不由感慨说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所以,历史上驾着草船去向曹操借箭的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只是作者和 民间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更是为了演绎其忠君报国的形象,才把这么好的事情堆在了他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来自于民间,后来被罗贯中发挥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应该还有很多,让我们思考着读书,在读书中思考,一起去发现更多类似故事,探究历史的真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