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学与现实</p><p class="ql-block"> 想起少年时代经历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那是初秋的一个晌午,我牵着家里的老黄牛回去,它肚子吃的饱饱的,悠闲地甩着尾巴,慢条斯理地走着。我的肚子早饿的咕咕叫,恨不得骑上它,一溜烟地跑回家。可是不行,它就是那速度。</p><p class="ql-block"> 在离家还有300米的大路边的树荫下,我碰到了一个乞丐。一个看上去有四十多岁的乞丐。他除了身上的衣服脏了些,既不蓬头,亦不垢面,看上去还算干净利索。他安静地坐在那里,旁若无人地埋首读书,以致于我贴近他身边,想要看看他读的什么内容时,他才猛然觉察,用一双平和而询问的眼神看着我。</p> <p class="ql-block"> 我那时已经读到5年级,在语文老师的辛勤诱导下,我已经读过许多大部头,而且我对书籍有了天然的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想看看你读的是啥书?”我一点也不害怕,很镇静地问他。那乞丐并没有回答我,而是合上书,让我看书的封面。我看到了书名:《文学与现实》。我有些失望,这和我爱看的《说岳全传》、《白话聊斋》、《薛刚反唐》等,应该不是一类书,而且应该属于那种没意思的书。我也没有说话,不解地看了读书人一眼,牵着牛儿离开了。读书人也没有理我,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从来没有再看到过那本书,更无从知道那本书的内容,但是那本书的名字我却再也忘记不得!我在思考,当年的那个读书人,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学爱好者?落榜的学子?孤独的异乡人?皆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 我想我应该可以和他成为朋友的。</p><p class="ql-block"> 而在此后的若干年里,我在心里之所以念念不忘,实际上我已经把他当成了朋友,一个精神互通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我们聊聊文学与现实吧。</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代的许多经典佳作皆出自于那个时期。文学那个时候在人们的心中是光彩照人的女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许多人喜爱文学,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发至内心的喜欢。人们喜欢《老井》、喜欢《芙蓉镇》、喜欢《高山下的花环》、喜欢《白鹿原》、喜欢《平凡的世界》、喜欢《穆斯林的葬礼》,那喜欢,是激情澎湃的喜欢;是难以自拔的喜欢;是念念不忘地喜欢。甚至用小说中人物去关照现实生活,去思考现实生活。这既是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所致,也是文学艺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公元2000以后,微博开始流行,段子开始流行,再后来是网络小说的甚嚣尘土。这一股股文化流行的旋风彻底搅动了人们的心,又加之成功学的大行其道,人们对孔方兄的越来越顶礼膜拜,读书,尤其是读文学书已经变成了浪费时间。文学逐渐被冷落,成为昨日黄花。与之形成对应现实的是,经典的,直抵人心的佳作难以面世;人们在追金逐银的匆匆奔走中没有了家国情怀,灵魂拉在了身后。</p><p class="ql-block"> 文学并非现实生活中的调味品,她是每个人心底的一泓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一个正常人对物质的需求总归是有限的,而对精神的追求却与日俱增,因而,书,纸质的书应该永远会被放置到人们的案头。</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想到当年那个爱读书的乞丐,若留存人世,该是耄耋之年了吧。不知道他,悟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了吗?</p><p class="ql-block"> 但每个爱思索的读书人,都值得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