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老家禹城辛寨镇王家坊村东南约四公里处,苇河(古代为漯河)西岸,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王桥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大禹治水导黄入海疏通九河,立下盖世奇功,相传大禹率众曾在该村位置驻扎。至今大禹治水驻扎此地的故事在王桥村一带还是家喻户晓。因该村村东漯河上建有一座小木桥,为留作纪念,故以桥命村名为“王家桥村”,后来村名逐渐简化成“王桥村”。</p><p class="ql-block"> 王桥村自古地理位置就十分优越,南邻古官道(夏津高唐通往济南府),交通极为便利。而今,苇河上唯一的一座泄洪大闸——王桥闸,就落户此地。大闸设计精巧,有配套大桥,供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大闸随时能调节苇河水情,旱天有水能浇灌,暴雨天能排涝,给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王桥闸也是辛寨镇连接伦镇的必经之路。它西北临战高村,西南与漯河(现在称洛河)接壤,东面与伦镇堂子街村隔河相望。禹城市区通往杨圈村的班车由南向北途经此村。村中的“村村通”柏油路往西可直通辛寨镇政府驻地。四通八达的柏油路“交通网”,将王桥村和周边村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助力了当地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桥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初年。关于该村的村史,有两个版本。</p><p class="ql-block"> 一种说法:清朝初年,王氏始祖王成民,由齐河县王楼村搬迁至此,建立王家桥村,至今已过16世,360余年的历史。王桥村南矗立着一块王氏族碑,高2.4米,宽1.2米,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由王氏十世孙王省三亲自撰写碑文,工匠雕刻(工匠的姓名已看不清了)。立碑之用意是让后世子孙永远缅怀老祖先王成民之功德,不忘初心不忘本。关于王氏始祖王成民从何地而来建村,碑文未做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据现年92岁的王桥村王氏村民王清明讲,早年听爷爷说,王氏祖先王成民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这里建立了村庄。取名叫“王家桥村”。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王氏家族人丁兴旺,王家桥人口剧增。其中一支就迁往齐河王楼村定居,具体哪一支谁也讲不清楚了。起初还有来往,后来就逐渐失去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王家桥村村东有条苇河,亦名漯河,为黄、漯之残段。《禹城县志》载:漯河自茌平(今高唐县)至禹城邵庄入境,经顕湿桥(今李法桥)会管氏、圣经、担杖河经水牛李、水寺、杨圈、王桥向北至庞桥拐了一个牛梭子弯向西过丁桥后,再向北转向张李店村西进入徒骇河。</p><p class="ql-block"> 《大清会典》载:此河宽平,芦苇丛生,俗称苇河。“有河依河,有山靠山”。王桥村自王氏始祖在苇河西岸建村至今,祖祖辈辈靠着打鱼、种地、编织芦席为生。早年间,在王家桥村东这条苇河上,曾建有一座简易的木桥,供周边群众出行,具体修建者是谁?因年代久远,没留下任何历史资料,谁也说不清了。不过王家桥村的村民听长辈们口口相传,因村东这座桥,该村才被命名为王家桥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小桥毁于战火。上世纪民国时期,王家桥村村民,为便于出行,便自发捐款搭建了一座以石头做桥墩,木板铺底的石木小桥。小桥的修建,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加强了两岸村庄群众联系,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盘踞禹城西南的杂团土匪李连祥窃取了“七区”军政大权,对革命志士进行残酷镇压,1946年,李连祥因惧怕河东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西渡苇河,随时向他发动进攻,从而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便命令匪徒,不顾当地群众坚决反对,一夜之间,竟丧心病狂地先后破坏并烧毁苇河上的三座桥!从南到北分别是杨圈、李楼、河南宋之间的“李家桥”、王桥村的“王家桥”、景庄村的“杨桥”。</p><p class="ql-block"> 即使这样,李连祥也没有阻挡住我解放大军进攻的脚步。1947年“正月初八打李团”。杂团土匪李连祥的老巢魏寨子据点瞬间土崩瓦解,被彻底攻破,李连祥后来也被活捉,落得个死后被凌迟的下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初,禹城全境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经论证立项,在王桥村东苇河上,投资建起一座新的石桥。1972年3月,政府在王桥石桥基础上又建起蓄洪大闸。因此闸位于王桥村东,又被称之为“王桥大闸”。“王桥大闸”的修建,为伦镇、辛寨、李屯等乡镇的农业丰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苇河流域重要的拦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年动乱时期,大闸老化风化严重,曾一度成为危险工程,影响防洪排涝和农业灌溉。为确保工程安全,恢复设计功能,2015年9月,经山东省批复立项,政府又投资896万元,对其进行了保险加固。重建闸室及上下游连接段主体工程,并增设桥头堡,启闭机房,实行电气化、信息化改造。</p><p class="ql-block"> 新闸设计为八孔,选用先进铸铁技术,手电两用螺杆启闭机, 防洪流量、排涝流量、蓄水高度、蓄水量等完全达到中型水闸标准。下游附设交通桥,净宽4.8米,荷载标准为公路二级,进一步方便了两岸村民出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工程也将辛寨镇、伦镇及禹城西南诸乡镇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2016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后,保证了水闸使用安全,充分发挥主体工程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也成为当地一道秀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致富模范王刚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桥村坐落在苇河西岸,这里风光旖旎,交通便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多年来,不乏杰出人物的出现。其中,王刚明就是当代青年励志的典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王刚明,王桥村人,是禹城一片红酒业公司总经理,农民企业家,王桥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他为人诚实善良,讲信用,讲义气,工作有能力,做事有责任心。上世纪80年代,中学毕业后,他开始闯荡社会,遨游商海,多年的摸爬滚打,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p><p class="ql-block"> 2012年,面对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低迷的白酒市场,王刚明通过对酒品市场细心的考察,发现市面上的白酒好多是酒精勾兑的,缺乏真正高端健康让老百姓放心喝的酒。中央提出“大健康”理念,极大地启发了爱动脑筋的王刚明。他从中找到了新的致富商机。他发现,做真正健康的白酒生意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更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群众也很欢迎。于是,从那以后,他就认准了一条路。就是扎扎实实做高端保健、纯粮酿造、货真价实、百姓放心的健康白酒生意。</p><p class="ql-block">王刚明信心百倍,逆行出击,经名人指点,科学论证,决心到酒海里大干一场捞金,便毅然迈出大胆冒险的一步,投资创办禹城市一片红酒业公司。 </p><p class="ql-block">王刚明认识到: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来引领,凡事都要遵循天道、人道,只有先做好人,才能酿造出好酒。他从“依道而行,知止不殆”的老子文化精髓里,得到重要启示,于是就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子的道家文化融入到酒文化之中,将他的酒水品牌定名为“依道”。进一步赋予酒水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王刚明把“做依道诚实人,酿纯粮健康酒”定为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功到自然成”,经过不懈努力,一片红酒业终于发展成为拥有雪山百草、依道两大品牌,上百个系列的高端白酒企业。经有关专家鉴定,雪山百草具有人体保健之功能,依道酒则具有工艺独特,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爽净、香味协调、回味悠长等特点。目前,企业产品已远销到南京、广州、青岛、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p><p class="ql-block">王刚明带领他的“依道人”,不断追求企业的更高品质,以卓越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相信,经过全体“依道人”的共同努力,再加上上级好政策的扶持,王刚明的依道酒业一定会越做越大,越来越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摄影、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