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兰台

雪山雏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写在纪念伟大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一)</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2021年4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单位老高,性格有丝“蔫”,拿捏得比较沉稳。岁月的痕迹爬上了眼角,鼻梁上的一副近视眼镜后透视着一双郁抑不申的目光。头顶霜染之发,长条脸庞尖哈巴,轻微有点驼背,说话慢条斯理,走起路来不紧不慢。2020年以来,中高瘦俏的身材边始终挎着一个包包,即使上卫生间也随身不离。我开玩笑说,是不是装着家庭的“核按钮”?他默不作声。参加工作四十三年,2021年5月就要退休了,至此,与我共事已有十八个春秋。回首往事,十八年的历程也是人生旅途匆匆过客。细心的他,早早准备工作善后,离职前把整理保存了十多年的一些报刊杂志留给我,算是离别的纪念吧。</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着厚厚一摞报刊杂志,皆为本人采写的2005年市区合署办公后,让我十分敬佩的局长徐智善老哥主政期间,档案事业鼎盛期的辉煌成果,而被国家级、省区级、地市级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稿。感动的是我本人都没有保存如此完整的作品,不禁对他肃然敬起——这就是一个老档案的情愫。 之前还曾几次真诚地勖勉我写一写个人的事情。</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纪念伟大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此景此情,兴致勃发,不能自抑,欣然移动鼠标,击打键盘,叙写一段经历,以此慰藉同事和朋友以及为之奋斗的档案事业。</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满满的回忆,仿佛一扇打开的闸门,激起我思绪的浪花涌现在眼前,尘封的往事由此启程......</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一、与时俱进的春天到来</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回溯到2005年,那正是一个草长莺飞、杨柳吐绿、桃花盛开的春天,也是地级吴忠市档案局与利通区档案局合署办公度过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利通区档案局14名干部职工从此归属到时任局长徐智善麾下的开始。老徐是江苏省徐州人,戍边卫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驻宁夏服役十八年,转业到配偶所在地吴忠市安置落户。他先后从事过部队无线电通讯工作、国土资源、宣传、人民政协工作,从事档案工作至退休。他的儒雅性格,待人和蔼可亲,办事干练的军人作风始终是他工作的缩影。在我的印象中,与他见面,总是一副和颜悦色的表情,从未见他有不高兴的样子。我在他领导下一起直接共事四年(之后我借调到市商务局三年),2009退后至今赋闲在家接送孙子,一直与我保持着密切联系,天天人随未见,但微信不断,颇感愉悦。也就在那时鼓励我写作得益匪浅,作品发表达到人生登峰造极的一段难忘回忆。</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合署办公、人心浮动、各怀情态。徐老哥发挥他作思想宣传工作的特长,与大家交心交肺 ,排除私心杂念,打消思想顾虑,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使大家愉悦轻松工作。</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份热情,一份事业,热情也会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 。徐智善局长提出“会谋、会干、会写、会教”的工作新思路。这一年,全局在他带领下,以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树立“大档案、大宣传、大发展”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决策、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丰富活动内容,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开展试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实施档案品牌战略。2005年5月10日,局长徐智善在宁夏《档案博览》2005.3期发表署名文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模范带头作用上》,文章指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一是带头学习;二是带头讲政治;三是带头讲正气;四是带头讲团结;五是带头讲民主;六是带头讲奉献;七是带头讲服务;八是带头讲纪律;九是带头讲道德。“九讲”之风由此在全局深入践行体验,一直成为引领干部职工作风的风向标。在利通区迁馆、馆藏资料上架工作中,50岁的徐智善局长以上率下,以普通一兵参与移库上架,带领大家个个争先恐后,干活出力,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一种“要我干为我要干”的团队精神蔚然成风。那时,我们这个集体人员结构都很年轻,年龄最大的老徐刚奔五,我和老高刚跨不惑之年,年龄最小的二十出头,个个年富力强、精力充沛。那段经历真是我所经历档案工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精神创造财富,激情产生动力。在此如火如荼环境感染下,我发挥爱好写作特长,随感而发,奋笔疾书 ,采写的合署办公开篇之作《吴忠市档案局机构整合“四到位”》(以下文章不注明作者的均为笔者)被《中国档案报 》2005年6月6日2版刊载;2005年9月1日,人民日报《人民网》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lt;学习与实践&gt;专栏转载 。这是默默无闻的市档案局在当今中国最具权威党报新闻媒体有声留名的开天辟地第一次,估计全国档案系统也是屈指可数。</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夏《档案博览》2005年3期刊载《吴忠市档案局署办公呈现新局面》《吴忠党建党史》2005.3期刊发《吴忠市档案局工作纪实——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及《吴忠党建》网登载,成为当时“一炮五响”的镇馆之作,对深化档案工作合署办公,扩大对外宣传产生了具有正能量的社会效应。</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改革开放以来,水韵吴忠市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城市东扩西移框架拉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吴忠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在当时的城市开发建设中,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稍纵即逝。老徐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成立由我领队,包括老高为成员的“吴忠记忆城市工程”四人拍摄小组,于2005年7月7日上午披挂出征,第一个拍摄点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瓜儿渠村王国稍清真大寺望月楼对焦开机,数码摄像、数码相机、单反光学相机同期摁下快门,留下了城市变迁的历史瞬间,从此拉开了《吴忠市记忆城市工程》拍摄序幕。拍摄共有8个选点,分四季定点定时定向,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记忆动态和静态资料。</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拍摄点百年老寨——马月坡三合院(照片来自资料)。位于市区东郊利通区东塔寺乡柴园村原吴忠市无线电厂院内(这是一些资料上颠倒历史的说法,先有老寨后由该厂统筹),是宁夏目前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回族民居建筑。寨子原占地8100平方米,由护寨壕沟、寨墙和土木框架结构的三合院组成,自治区文物局和吴忠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马月坡寨子三合院进行抢救性维修。2005年9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吴忠市委宣传部和吴忠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将马月坡寨子三合院定名为吴忠市回商文化陈列馆。为充分展示吴忠地区的回族风情和建筑艺术,市委、政府已将恢复、迁建马月坡寨子列入市政府“十二五”规划。2006年8月,“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的美誉正式属于吴忠市,其中马月坡寨子就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并在申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为拍摄全貌全景,我徒手攀上附近一座25米高度的废弃旧自来水塔。完工后,我俯视地面,开始感到怯怕,忐忑不安,怎么下去?老高他们三个还对我翘首张望,束手无策。我上面静坐等了近半小时,心神稍安,看着近乎西下的夕阳,迫于求助无望的失意,在不寒而栗中原路回到地面,闭目长舒一口歇气,悬着的心也随着落地。我采写了《吴忠“记忆城市工程”开镜》于《宁夏日报》2005年7月13日刊发,宁夏企业在线转发。</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留下城市变迁的轨迹》《中国档案报》2005年8月4日第4版刊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转发。 </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期间,《吴忠日报》2005年7月6日2版刊发本人《何坤作品蝉联全国二等奖》。</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年后 ,我又对拍摄工作进行了《吴忠打造“记忆城市工程”》追踪报道,宁夏《华兴时报》2006年6月28日3版刊发。这是吴忠市档案局历史上第一张叫得响的名片。</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英雄不问出处。档案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只要有好的政治生态孕育,同样出成果出彩,社会点赞。那时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合署办公后短短四个月时间,吴忠市档案局推出第二张名片——吴忠市档案局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入驻市政务大厅开设窗口,方便百姓生活。我采写的《吴忠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向市民开放》《宁夏日报》2005年7月9日2版刊发,《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建成群众满意工程》《中国档案报》2005年7月21日刊发,《政协建议被落实——吴忠市现行文件与百姓“面对面”》《人民政协报》2005年9月12日A2版刊发 ,《市档案局1500份文件开放》《吴忠日报》2006年12月11日刊发。这两张名片在当时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阵地战、战役战的宣传氛围异常浓烈,因此局里也制定了《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奖励办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上下协调、互联互通的档案工作信息宣传体系。终年兑现奖励,我拔了头筹,拿到的稿费奖金过千元。此举引领了全局干部多写稿、写好稿的浓郁兴趣,掀起“大档案,大宣传,大发展”又好又快小高潮。</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档案部门虽然是被社会边缘化,不被重视的部门,在人们眼里是一副“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模样,但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守护者,开拓者。在档案局曾经有这样一段经历,“生命之源、节约用水”这一醒目的字眼在局里每处用水点都有温馨提示,映衬出一个建设节约型局馆的良好风貌,这也成为当时的一道特殊靓丽风景线。本人触景生情,随遇而发,采写的《吴忠市局馆倡导节约理念》文稿在《中国档案报》2005年8月1日刊发,《宁夏商务信息中心》《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转发;《市档案局厉行节约蔚然成风》文稿在《吴忠日报》2005年8月11日A2版头条刊发。2005年9月1日《吴忠日报》刊发《市档案局提前四个月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件件工作都是报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网页上有影,社会认识刮目相看。如局办公区两盆非洲茉莉开放几朵鲜花,《吴忠日报》都作了《茉莉花开档案馆》的报道。坚持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从花盆,办公桌书刊摆放抓起,亮化,美化环境从点滴做起,取得了明显成效。</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这是一个喜获丰收的金秋季节。2005年10月宁夏《档案博览》2005.5期刊载市委宣传部何冲采写的《汗水洒兰台——记吴忠市档案局宣传工作者何堃》人物通讯,介绍了本人笔耕兰台的事迹。</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个深秋时节,我与市委宣传部何冲联合采写的力作,热情反映农村农民精神文化活动,农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奔小康生活见闻,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气象,《歌声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宁夏吴忠市送文化下乡纪实》于2005年10月18日在《中国民族报》刊发,《歌声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市“农村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见闻》于2005年10月28日《农民日报》4版全文报道,《三农一线——新闻》网转发。</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11月4日《吴忠日报》A2版刊发。《九曲黄河,美在吴忠——吴忠市档案局积极参与送文化下乡活动》在《中国档案报》2005年12月22日4版头条显著位置刊发。</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lt;热点专题&gt;&lt;创新与发展&gt;栏目全文转载。</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11月14日宁夏《华兴时报》3版和2005年11月17日《吴忠日报》A3版头条刊发《我市六成机关单位实现了档案管理信息化》,肯定了吴忠市档案局超前思维,提前谋划,打造全文数字档案馆先行经验,实行电子版本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率先走在全区同行前列的重要举措。</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12月1日《中国档案报》4版刊登宁夏吴忠市局认真做好档案业务报刊征订工作《二个早 三个到位 四个落实》。</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12月1日》宁夏《档案博览》5-6期刊发《吴忠市档案局统一思想 转变作风 积极开拓档案工作新局面》工作经验。</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12月28日宁夏《华兴时报》3版刊发《吴忠市首次表彰奖励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吴忠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进行表彰奖励的历史上唯一一次,至今也再没有过。</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年,吴忠市档案局共有83篇反映档案工作的稿件刊登在中央级、国家级、行业及自治区、地市级报刊杂志、电台、网站媒体上。自治区档案局召开全区2005年度档案工作总结会,会议授予吴忠市档案局“宁夏档案系统宣传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一等奖,徐智善局长上台领牌受奖,这是宁夏档案系统首次开设的奖项,吴忠市档案局折桂。自治区档案局在表彰决定中的评语是“吴忠市档案局创新档案宣传工作思路,建立档案宣传工作激励机制,组织得力、责任到人。全年有40篇反映本市档案工作的稿件在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刊登,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二、齐头并进的帷幕拉开</b></h5><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话说2006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的重要年份,也是“十一五”开局之年,赋予了我市档案工作“大档案、大宣传、大发展”使命担当的时代召唤,全员在局领导的有力领导下,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再接再厉。2006年2月10日宁夏《档案博览》1期刊发工作通讯《天道酬勤——记国家电网公司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银南供电局档案室》,同期刊发《吴忠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取得新突破》。2006年2月,《中国档案》杂志2期刊发《吴忠市60%的机关单位实现电子文本档案规范化管理》。2006年3月,市档案局抱回来有史以来含金量最高的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牌匾,过去门可罗雀的档案阵地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创建经验报告会的参观点,我编导的《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吴忠市档案局推动档案事业发展掠影》四幅展板参加会展,图文并茂的50多幅资料片内容浓缩了档案局合署办公取得的显著成就,吸引了上百名与会者驻足观看。</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4月10日,宁夏《档案博览》2006.2期封2刊发《发展中的吴忠市档案局馆》,宁夏《档案博览》2006.4期刊发徐智善局长《认真学习贯彻党章 确保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文章,观点清晰勾画了新时代基层档案工作的新思路。2006年5月11日,《人民网》转载《吴忠市档案局参与全市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新闻。</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5月26日《吴忠日报》A6版刊登《歌声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捧回全国大奖。本作品被中宣部、文化扶贫委、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社等九部委联合颁发“读好书 促和谐”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这是本人继前二届参赛作品《让先进文化落户农家大院》《科技打造中国西部乳都》分别被上述部门征文活动评选授予二等奖之后又一升级版殊荣,也是宁夏唯一获奖者。并为吴忠市争得了荣誉,市委宣传部对此给予了奖励。</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6月10日,宁夏《档案博览》2006.3期刊载《唱响文明曲——吴忠市档案局创建文明单位纪实》。</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家档案局《当代档案人风采》一书编发《呵护记忆的人们——记吴忠市档案局创建文明单位纪实》,同时辑入市委宣传部何冲采写的《青春在事业中闪光——记吴忠市档案局宣传工作者何堃》,市委宣传部《魅力吴忠》(精神文明卷)辑录《呵护记忆的人们》。</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期间,荣获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回族武术《“何家棍”蝉联宁夏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农民日报》2006年7月18日第4版刊发。</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档案报》2006年3月6日刊登了《吴忠市档案局宣传受嘉奖》,吴忠市委组织部也给予表彰奖励。2007年5月14日《中国档案报》2版刊发《吴忠市档案局蝉联宣传报道先进单位》,肯定了“吴忠市档案局坚持以人为本干事业,建设阵地打品牌,与时俱进谋发展,脚踏实地塑形象的工作思路,在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同时,树立‘大档案、大宣传、大发展’意识,努力提升档案宣传的社会价值,唱响了吴忠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荣誉至我负责期间保持到三连冠后结束。</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是2006年档案编研的重头戏和献礼光彩事业,局领导抽调我参与市委组织部和市档案局联合筹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成果大型图片展》活动,我与市委组织部干部王友成精心策划、致密筛选、废寝忘食地从几千幅资料中精挑细选出1300幅全面反映建党历史的照片作品,组成86块展板。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于2006年6月23日展览与观众见面,展期历时一个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06年6月26日宁夏《华兴时报》3版、宁夏《档案博览》2006.4期刊载展讯。2006年7月26日《中国档案报》4版专题《唱支山歌给党听》栏目报道了《吴忠大型展览再现光辉历程》。</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8月9日中广网和《新消息报》,宁夏《档案博览》相继编发《回族武术“何家棍”苦练三伏迎大赛》(本人是“何家棍”第六代嫡孙)。</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11月16日《吴忠日报》A4版图片文字报道了吴忠市档案局坚持包村扶贫工作的事迹。报道“11月13日下午,虽然有几分寒冷,但我市利通区金积镇何渠拜村贫困户王洪仁心里却暖烘烘的,因为他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客人就是市档案局领导徐智善,他给王洪仁家送来了一台20英寸的彩电,徐局长还帮助调试频道节目。实现了王家看彩电的梦想。面对彩电,王洪仁高兴地说:‘这下好了,我坐在自己家里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看电视了’”。《中国档案报》也以《档案局长为贫困农民王洪仁送彩电》作了报道。2006年11月23日《中国档案报》2版刊发《吴忠市档案局用报效果好》。2006年《吴忠党建》网刊登《吴忠市档案局构筑反腐倡廉“阳光工程”》。</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忠市2006年度工作表彰会上,吴忠市委政府为市档案局颁发了“吴忠市2006年度综合考核工作进步奖”。这是本局继2006年度取得市级“文明单位”“五好党支部”“卫生先进单位”“无烟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五项桂冠后的又一奖项,第一次与市委政府要害部门跻身同一平台,大大提升了吴忠档案的社会形象指数。</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高歌猛进的旋律奏响</b></h5><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年,市档案局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直被视为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部门,经过领导的智慧决策和全员的砥砺奋进,从以前全市年度考核的后三名一跃跨入年度考核的前八名,在全市各单位引起不小轰动。更为骄人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吴忠市档案局领导站在了全国的领奖台上,徐智善局长在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授牌“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奏响了高歌猛进的时代主旋律。2007年1月29日《吴忠党建》网、《宁夏新闻》网相继报道《吴忠市档案局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吴忠党建》网2007年2月16日报道《吴忠市档案局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市委宣传部何冲采写的《笔耕兰台结硕果——记宁夏吴忠市档案局宣传工作者何堃》于《中国档案》杂志2007年2期刊发,文章“兰台处处有耕耘,硕果处处结兰台”是我情系兰台的真实写照。</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夏《档案博览》2007.2期和《武林之家》网刊登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者《武林奇葩“何家棍”》近200年荡气回肠的风雨里程事迹。</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夏《档案博览》2007.4期和《中国档案》杂志2007.10期,2007年11月20日《新华月报》三家媒体先后刊发人物通讯《丹心照兰台——记宁夏吴忠市档案局局长徐智善》,全文围绕“困境更激豪情壮”“打铁先要自身硬”“以人为本干事业”“开拓创新谋发展”四部分叙述徐智善局长带领全员扎实推进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典型事迹。文章结尾说:“徐智善凭着忠诚党的档案事业的坚定信念,凭着事业心和责任感,凭着与时俱进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智慧和辛劳换来了荣誉。在他的带领下吴忠档案工作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7年8月20日、23日《中国档案报》在2版显著位置连续报道《吴忠市着力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向全国档案系统传导吴忠市档案局工作经验。2007年8月3日《吴忠日报》新闻网报道《吴忠市档案管理长上安全“电子眼”》《学兰台楷模 铸兰台辉煌——卞峰煜精神激励吴忠档案人》。2007年9月13日,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和平一行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对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夏《档案博览》2007.5期刊发《档案作证》,文中开头一段写到:“2007年9月7日下午,一场秋雨刚过,一位身披雨衣、花白头发的老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吴忠市档案局,亲手将一封感谢信送到徐智善局长手中,感谢档案为他找回了40年前的工龄”。</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7年12月20日《中国档案报》4版刊登《档案为凭 造福群众——宁夏退休老人查档求助》。同日该报2版报道《吴忠市委副书记要求档案部门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同报同日刊登同一单位两条新闻实属少见。</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7年12月4日上午11时,在吴忠市档案局多媒体播放室,随着自治区档案局长李自德手中鼠标轻轻的一次点击,吴忠市档案政务网宣告正式开通,至此完成了市档案局局域网、档案政务网站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正式开展现行文件、开放档案上网查询服务,着力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努力实现档案资源共用共享。12月10日《吴忠日报》和《吴忠党建》网进行报道。</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档案活的灵魂和使命,在徐智善局长积极运作下,新成立时间不到半年的吴忠市档案学会有4篇论文入选第六次西部档案工作协会或报刊发表。他策划制作并成功推出了代表档案人自己形象的吴忠市档案馆“馆徽”,是宁夏档案系统最早拥有档案“二维码”的单位,也是档案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走在全区行列之前,这是当时拥有的第四张名片(业已所拥有的四张档案文化名片后来</span><b style="font-size: 22px;">?</b><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7年12月年终收尾,“全区市、县(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三连冠“宁夏档案系统档案信息宣传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并一等奖”喜事接踵而至。</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示:全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小组组长、自治区档案局局长李自德(右一)在吴忠市现场向时任市委副书记刘日巨(右二)、局馆长徐智善(右三)授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四、继往开来的乐章美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岁尾年首喜相连,继往开来谱新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8年1月8日开门红的首个奖项落入手中,《丹心照兰台——记宁夏吴忠市档案局党支部书记 局馆长徐智善》参赛作品获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选的全区组织系统“三学三比三创”征文三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呵护记忆的人们——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 吴忠市档案局》工作通讯被《中国档案》2008.4期杂志载登。</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注定200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吴忠成为“迎奥运火炬接力”北京奥运之火传递分会场。6月30日上午,“吴忠市记忆城市工程”摄制组适时接入全程拍摄,悉数收录整套资料。配合隆重纪念宁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暨吴忠市撤地设市十周年庆典活动,吴忠市档案局早谋略、早策划、早布局、早构思、早接入,借助打造档案馆爱国教育基地功能,依托馆藏和阵地,开发信息资源,通过建设综合展厅,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以爱国主义基地记忆功能的释放,影响和带动档案信息宣传,营造庆典浓厚氛围,为隆重纪念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暨吴忠市撤地设市十周年庆典活动举办成就展下好先手棋,集中展示吴忠档案人开拓创新的智慧风貌和砥砺前行的精神状态,传唱吴忠档案文化美好乐章。徐智善局长亲自执笔完成了吴忠市档案局《自白》励志篇编写任务和利用馆藏自拍资料,自编自导自制的《呵护记忆的人们》电视专题片举行首映式,并向全区档案系统传播发行。《吴忠党建》网登载《吴忠档案人&lt;自白&gt;励斗志》和《&lt;呵护记忆的人们&gt;首映播撒兰台文明花》。</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忠市委组织部出版的吴忠市党建系列作品《奋进在党旗下》(人物篇)刊登《笔耕兰台结硕果——记回族青年档案工作者何堃》的先进事迹,将档案文化挤上纪念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暨吴忠市撤地设市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大舞台。</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吴忠市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步纳入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程。全局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劳动竞赛场面,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输入馆藏文件条目万条,实现了计算机目录级检索查档,提升查准率和效率,方便了群众,档案计算机查询检索走在全区同行前列;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归档文件级和案卷级目录数据库47.3万条,占馆藏总量的100 %。并利用网站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和相关政务信息,提供现行文件目录上网查询的开放档案达到37个全宗1.7万件,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目录及原文1400多条(篇)。让沉睡的档案苏醒,让神秘的档案揭开面纱,让死档案活起来。在服务大局更有为、服务社会更有力、服务百姓更有效中实现自身价值。依托吴忠档案政务网,打造在线服务、网信沟通、媒体互动、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之平台,打通了联系百姓,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联系普通百姓的直通车,逐步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让群众多一份满意的愿望。</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长河浪淘沙,兰台天地留青史。</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为世代农门,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地农民的儿子,至今先后从事了党的教育、新闻、宣传、乡镇,党建、档案,商务工作。经历了从农村到机关,从农民到公务员身份的转换。虽然档案工作是我人生旅程中的一叶行舟,足迹却留下了如此深刻印影,平凡而又曲折坎坷的人生长河回忆将由此杨帆起航。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纪念伟大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谨以此飨之!</span></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