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棠樾石牌坊群

有句无篇

<p class="ql-block">我从齐云山找不到去西递的车,只好先回屯溪了,屯溪的汽车站距离火车站约五公里,本想到火车站附近住下,缓一缓体力,但这次皖南深度游,棠樾古村是我必去的,索性先到屯溪汽车站转车去歙县,歙县不需要体力支持,游览就是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歙县大饭店下车,在路边的凉亭休息吃了一点东西,远望歙县大桥,步行到了老城城外,在桥头处找了家商务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坐歙县2路公交车直达棠樾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第一个走进棠樾村的游客,村子里安静的很,与其说村子不如说是公园,因为看不到农户房舍,顺着甬道走到头就是牌楼与祠堂了,著名的清懿堂(女祠)座南朝北,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一座为女性建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四周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缩小版石牌坊,因为想趁着早晨光线好,去拍牌坊,所以也没仔细看,拍了照片,录了几段视频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到牌坊群无非就是想拍张照片,因为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是忠孝节义,统治阶级洗脑的那一套,洗出了一大国的愚民,我最反感,因此也没什么可介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棠樾村几百年的牌坊,尤其是贞洁牌坊,是让人很压抑的,这些女人是用一生的孤独寂寞换来的。以前看过一本书,记载这些烈女每晚撒一竹筒豆子,然后一个一个捡起来,用以消磨长夜的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牌坊是“鲍灿孝子坊”,按照顺序我后边有逐一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牌楼群旁边的这个林子我很喜欢,中间是个池塘,站在这儿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第1到第7牌坊)故事:</p><p class="ql-block">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牌坊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其孝行感动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因鲍灿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故赠兵部右侍郎衔。</p><p class="ql-block">2、慈孝里坊,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而建。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徽州府守将李世达叛乱后抢劫百姓,棠樾人鲍寿孙和他的父亲都被叛军捉获。乱军决定:父子二人要杀一个。在这紧急情况下,鲍寿孙与父亲互相争死,一个说“杀我,让父亲活”;一个说“杀我,让儿子活”。正当父子争执不下的时候,忽然间树林里起了一阵大风,声音犹如追兵,乱军仓惶逃窜,鲍寿孙父子才得以幸免于乱军刀下。这件事被郡府县志大书特书,元史收入《孝义传》,明史采入《孝顺事实》,明永乐帝题《慈孝诗》二首,旌表“慈孝之门”,并赐立诗碑于龙山之上,同时御制慈孝里坊一座。清康熙帝在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大丛书时,也没有忘记这件事,敕令《徽州府山川考》予以著录,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还御笔赐书一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p><p class="ql-block">3、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汪氏为棠樾人,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20个春秋。</p><p class="ql-block">4、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p><p class="ql-block">5、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尽心抚养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业。吴氏守寡31年,60岁辞世。</p><p class="ql-block">6、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之父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顺治三年,逢昌才14岁,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终在雁门古寺与父相见,并将父请回家中。后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采药医治,更能割股疗母,因造此坊。</p><p class="ql-block">7、鲍象贤尚书坊,明天启二年建。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死后封赠工部尚书。牌记因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最后的牌坊,从这里拍照角度最好,整个牌坊群形成一个弧度,而且这个角度是顺光。</p> <p class="ql-block">顺着田野看,远处的村庄也很好看!但我始终不知道这是稻子还是麦子,南方五月份就收麦子了?</p> <p class="ql-block">牌楼群的走向是一个小弧形,从凹面拍照漂亮,下面几张是站在正面与凸面拍照的,就不好看。</p> <p class="ql-block">七座牌坊中间有座小亭子,一位本村的退休老师八十多岁了,自己写了一个介绍牌坊故事的小册子,2块钱一份,我买了一份,并请老人给我拍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里顺便说一下另一个牌楼群,在泾县的茂林,规模比这里还大,有十三个牌坊,但遗憾的是被泾县的县长下令给拆了,去建大桥,后来看到这里旅游收入不菲,又把大桥拆了,结果再也组装不上了,想必肠子都悔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网上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个对面是江泽民的题词,江是到哪儿都题词的!但这块碑是不是惨了点?</p> <p class="ql-block">拍完石牌坊,游人也上来了,我去看了看男祠“世孝祠”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结束游览必须要从下图这里出村,因为这是安排好的购物街。</p> <p class="ql-block">出了棠樾村,靠停车场左手有一条路,可以步行一站地走到“鲍家花园”,也可以在停车场等公交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小路一直走到鲍家花园的后门,中途有两方种藕的池塘,远处一个很大的热气球,据说也是个私人景点。</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p><p class="ql-block">据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我就不用写什么了,您随意欣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