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div><br></div><div>《元怀墓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也即公元517年的八月,于1925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张羊村。该碑原藏河南开封市博物馆,在博物馆所藏的1000多方历代墓志刻石中非常突出,堪称镇馆之宝。1996年,河南博物院从开封市博物馆调去了10多件刻石精品,《元怀墓志》也在其中。</div><div><br></div><div>元怀字宣义,是魏孝文帝元宏的第四子,魏宣武帝元恪的亲弟弟,魏孝明帝元诩的叔父。太和二十一年,也即公元497年,年仅11岁的他被封为广平王,此后又被任为骠骑大将军、司空、司徒等职位。公元517年,元怀去世,被追封为太师、太尉,谥曰武穆。到了公元532年,他儿子元修被权臣高欢拥立为北魏皇帝,是为孝武帝。</div><div><br></div><div>元怀生前当过皇子、皇弟、皇叔,死后又成了皇父。这么一位重要人物,在《北史》及《魏书》中却几乎只字未提,相当奇怪。基于这一点,《元怀墓志》虽然非常简略,但史料价值却非常突出。如在正史中,元怀死后的谥号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分歧,而在《元怀墓志》出土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上面清楚地写着“谥曰武穆”。<br></div><div><br></div><div>元怀墓志《元怀墓志》书刻的时候正处于魏碑书法的成熟期。这期间,北朝文化有了飞速的发展,魏碑书法可谓北方游牧民族粗犷、朴拙的性格与汉文化的深邃、韵味、含蓄特点相结合的产物,书法风格极其鲜明。该墓志的艺术水平在众多魏碑书法中,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种。它不仅由于元怀的身世显赫,其墓志必然由一代高手书丹镌刻,同时还由于它出土较晚,出土后又得到了精心的保管,因此字迹清晰如新,保留了书刻的原貌,甚至可以“透过刀锋看笔锋”,观察到笔锋毫颖的细微之处。<br></div><div><br></div><div>《元怀墓志》的书法,属于较为标准的魏碑字体,曾被称为魏碑的“馆阁体”,风格和书刻与《张猛龙碑》极为相似,如两者中的“鲁”“春”“岳”“年”“之”等字,从笔画到结构,几乎看不出区别。而由于《元怀墓志》和《张猛龙碑》的书刻时间相距不远,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猜测,两者可能出自一人之手。</div><div><br></div><div>《张猛龙碑》评价历来极高,康有为曾说它是“正体变态之宗”,但由于原碑石风化漫漶严重,即使是早期的宋拓本,碑中的许多字也已缺损,模糊不清。而《元怀墓志》正好弥补了《张猛龙碑》这个缺陷,使得我们得以观察魏碑书法的用笔和笔画的特点。<br></div><div><br></div><div>《元怀墓志》的横画起笔时笔尖向上露锋,行进时中锋运笔,略向右上方倾斜,笔画充实饱满,收笔时有明显向下有力的顿笔。个别字的横画写成蚕头雁尾,像汉隶波状横画,形成一些有趣的变化。而该墓志的竖画起笔大多也是露锋,其笔尖向左偏出,行笔向下转为中锋用笔,坚挺有力,字中间的竖画垂脚多为悬针竖,开成熟唐楷悬针笔法之先河。此外,《元怀墓志》的撇、捺写得舒展、飘逸、大方。其中,走之的捺画起笔较重,捺笔也重,捺后拖出长长的笔锋,显示出一种力度。</div><div><br></div><div>整体而言,《元怀墓志》书刻精妙,字口清晰如新,便于临暮学习,可谓初学魏碑者的上佳范本。<br></div> <h1><b>趣味链接:何为“书丹</b>”<div><br></div><div>书丹是一个碑刻术语,指的是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南宋姜夔在《续书谱》曾提到:“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力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在古代,刻石必须经过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和勒石)才能完成,书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