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祖父祖母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1.5.1纪念祖母诞辰100周年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赵 士 林 赵 先 娥 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于2010年1月,后多次修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赵士林赵先娥之长孙赵安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言:</p><p class="ql-block">今年5月31日,是我敬爱的祖母赵先娥(1901年5月31日~1978年10月26日)诞辰120周年,也是我祖父赵士林(1889年 ~1952年5月27日)诞辰132周年。</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二位贤祖,现将我于2010年为二老撰写的传记,配图编入美篇,献于家人与亲属,以期从中了解村史、族史与家史,学习先人的业绩、品德与精神;也期望家乡与社会的读者,从中了解老辈人所经历的时代、苦难与变迁,从先辈的人生要诀中受到有益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赵士林赵先娥之长孙 赵安廷</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0日于邯郸</p> <p class="ql-block">祖父画像</p> <p class="ql-block">祖母像</p> <p class="ql-block">赵士林生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卒于1952年,享年64岁;其妻赵先娥生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78年,享年78岁,家居太行深山河北涉县后梁家岩村(现简称为后岩村)。赵士林夫妇,勤、俭、贤、智 , 亦农亦商,身居深山,心向光明,系平凡百姓中的姣姣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村传说多 名氏渊源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记述赵士林生平之前,我们不能不先交待一下他的故土后梁家岩的传说以及赵氏家族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后梁家岩村位于涉县东南关防乡的中沟之内,居涉、磁、武、林四县接壤之地。据传说,早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就有人居住这里,姓梁的人家居住河边石岩处生活,就以姓氏称此地为梁家岩。东汉光武帝刘秀曾被王莽追杀,单人独马跑到这里,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在走投无路之时,见河滩东侧有几块巨石,刘秀用绳索将几间房那么大的石岩套在马身上,暗中念念有词:马儿马儿将石拉开,露出泉水解困救驾,那马心领神会,使出浑身气力,将巨石拉开,果然在石下露出泉眼,冒出清泠泠的泉水来,从而使刘秀饮水解困,脱离了险境。现村后二里处有马拉岩子的巨石及水潭与这一传说相佐证,这表明这里有人居住的历史已达两千年之久了。后来又先后有王姓人家在王家沟口、乔姓人家在乔子沟山门岩洞、桃姓人家在桃家院落户,由于战火与灾荒,都因断代失后而没能繁衍下来,但王家沟、乔子沟、桃家院等地名却保留至今。到明朝时,李姓人家先后在乔家井李家场、桃家院胡同和西坡居住,传衍至今,但人丁不旺,不成气候。直到明永乐年间赵氏一族迁居至此,此村才逐步兴旺起来,但依然沿用了“梁家岩”的称谓。</p><p class="ql-block">赵氏历史渊源极为久远。据史记关于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回镐京,使周穆王发兵打败徐偃王,因平叛有功,遂赐造父以赵城(后并入洪洞县)的记载,造父乃赵氏始祖、赵城乃赵族之老祖根也。</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涉县赵氏始祖赵斌带领家人,自山西平阳府赵城县赵城村迁至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更乐村。更乐古称上党,唐开元时便“户三百,太行之巨村也”(清嘉庆《涉县志》载)。元末明初,周边七村又陆续迁聚于此,村庄便更为庞大。后取更居乐业之意,改名更乐。赵氏在更乐“始迁于斌祖,递延至宽祖,又传至镇祖。至此后,分居四股,一股迁至茶口,一股迁至南脉,一股居住更乐村后麻地,而我(指赵氏)春祖居三,于永乐十二年二月十九迁至后梁家岩”(《涉县地名志》所载清康熙十七年后岩村所立碑志)。这表明:(1)后梁家岩立村始祖为更乐镇祖之老三赵春;(2)立村时间为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农历二月十九;(3)后梁家岩村赵氏由更乐村后麻地迁来;(4)后梁家岩关于立村的碑志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距赵春迁居二百六十四年。由此看来,从赵春立村至今,已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关于赵春立村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赵氏先祖初迁此地时,先将村舍设在河西侧的小社沟口,发现喂养的鸡子放出后就跑到河东台地上现后街胡同处,且天天如此,在那儿公鸡打鸣,母鸡产蛋孵小鸡,遂悟出这是良鸡择窝、凤巢鸣窝的道理,断定那里定为福地,并将家舍迁至现村后街胡同处。从山形地貌、风水环境看,村子座落在二龙戏珠之间,东有两青龙,西有虎头山,后有百果山,十山就有九山朝着村子走。村内有旱池像个聚宝盆,全村的水流均入池内。村子像个宝葫芦,肚大把小,外人戏称“不知里面装的什么药”。所以,赵氏不仅能在这繁衍生息,而且代代都有人材出。</p><p class="ql-block">在后梁家岩这块山岩间,从立村之祖赵春经历九代,赵士林的十世祖赵加祥才降临人世,他便是垴子坟赵氏墓地之坟祖。他身材高大,是个顶天立地、英武练达的农家汉,婚后共生育八个儿子,他们系维字辈,起名字依次为:维登、维科、维及、维地(第)、维金、维榜、维标、维名,八子名号的最后一字,连起来恰是一条成语:“登科及第,金榜标名”,表明了身居深山的十世祖对子孙的厚望(见后岩垴子坟赵氏墓地祖碑)。因这儿地处深山,石多土贫,十年九旱,又缺水源,致使长子维登流落外地,杳无音信,老四维地到林县郝俭村落户,老六维榜到河南岁(遂)平县大石桥村落户,其余五股至今还在本村传有后代。而赵士林便是老三维及的九世孙,亦即村祖赵春的十八世孙、坟祖赵加祥的十世孙。从坟祖赵加祥向下传递代次图是:加祥→维及→洪程→赵柱→成和→秉志→景明→元德→时书→士林。如今,赵士林之下又传了四代子孙,向下传递代次图是:士林→云庆→安廷→志涛→晓婧。</p><p class="ql-block">赵士林的先人们,经过几代人垦山造地,艰苦度日,时光流转至清乾隆、嘉庆年间,此时当是赵士林曾祖父赵景明生活的年代。赵景明是赵家历史上功德卓著、值得一书的好汉,他身材魁伟,体力过人,精于谋划,善于聚财,不断地发家致富与创建家业。正是赵景明在其父赵秉智等人积攒家业的基础上,带领其子赵元漳、赵元德等人,终于建成了自己上好的家院、水窖与碾道。这片宅子,占地约一亩,有四个大的院落组成,以东西向的街门过道为轴,把庄院分作南北两个部分:在北区,东院为主院,它又分宅院与外院,宅院系清代晋式民居风格,堂屋为五间雕粱画柱、飞檐斗角的大瓦房,东厢为二层瓦楼,西厢为平房,宅院门为五彩门楼,各房墙底均有丈余长的条石压基,正房正面伸出长方形的檐下平台,平台上立有双排各四根顶梁柱,下设三步台阶,石阶两侧各装有一斜面石坡,在主房与宅门楼上,还有多处砖石木雕,其外院东为驴圈,西为磨房,在两层门庭的阴面,又各立有四根顶梁柱,两层门庭南墙上各镶嵌</p><p class="ql-block">有四个石制的拴马槽,宅子古雅而壮观。外门南面是东西向宽敞的长过道,街门朝东, 街门内靠南侧设有一个瓦缸形的大水窖,两头细、中间粗,窖壁光滑细腻,窖深7米许,胸径达4米,容积约四五十立方米,水窖口盖有0.4米见方的光滑石板,盖板中间凿有直径为0.38米的园孔水窖口,有园石盖可以盖启与上锁。主院西侧为副院,乃是客人与帮工住的地方,正房为三间瓦房,西厢为三间平房,西院门南空地设有碾道,由赵士林的高祖父赵景明于道光十四年(1835年)置价六万五千二百文建起了一副砂石制的碾盘与碾磙,系自家及村人用牲口碾米碾面的地方。进门过道的南面,又各有东西两个院落,东为铁匠铺,西为轧油房。整个宅院,是统一的石条基础,一次砌墙。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沟,能建造一亩地面积的庄院,足见他们艰苦创业的胆识气魄。正是赵景明为家业的兴旺和后世的安居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传,清朝更乐村同宗赵鸿举(1820-1889),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朝廷开科取士,唱一甲三名武进士--探花,初授二等御前侍卫,后任南阳镇总兵、曹州镇总兵等职,皇帝赐于诰命,授其为"振威将军"(见《涉县志. 赵鸿举》)。赵探花金榜题名返乡省亲时,从更乐村专程来后岩小住,就住在这个家园,一时间成为整个村子的美谈与荣耀。</p><p class="ql-block">赵士林就是出生并生活在这样一个古村、古院、古宅、古老传说的环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山西洪桐县(赵县与之合并)“根”</p> <p class="ql-block">洪桐县老槐树</p> <p class="ql-block">落户后岩之前的更乐村探花府</p> <p class="ql-block">涉县云台(百果)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少小受磨难 终身勤创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赵士林的祖父赵元德拥有宅院北部东西两个宅院,有四个儿子,为书字辈,依次是:尚书、林书、时书、意书,因老大未成人,分家时分作三份:老二林书占东院东半院,老三时书占东院西半院,老四意书占西院。赵士林系老三赵时书之独子,随父在东院西半院生活。其父赵时书所处的时代已是清朝晚期,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海战到八国联军进中国,由于清廷政治腐败无能,列强侵入并图瓜分中国,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由于时势变迁和天灾人祸,赵时书家境就衰败下来。他负债累累,为了维持生计,只得靠卖地典产度时光,最后连祖传的宅院也几要典当一空。</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代的赵士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苦难中。他十岁时就离开了母亲,跟祖母生活;十三岁起以要饭为生,吃一饭,讨一饭;随后他开始给人家放牛,换饭吃,稍大外出到武安等地打短工或做月工,挣个零钱,农闲时回家开荒造地种地;关防故衣店老板见士林小小年纪,却那么懂事、勤快、头脑清,就雇</p><p class="ql-block">他到店里做学徒,卖故衣;到十七八岁时,他有了点本钱就开始自己走街串村卖土布;二十岁出头又与他人合伙缫丝,之后,他就从买蚕、养蚕到缫丝、卖丝一条龙地经营起来。赵士林靠自己积攒粮钱,二十三岁时买了两亩地, 1919年他三十岁的时候,将其父典押给别人的田产赎回,后来,赵士林先因二伯赵林书无子,约定由他的后人过继为其送终,遂继承了这门财产,后又因四叔赵意书流落他乡、杳无音信、田产无人照料,也由赵士林继承下来。由于其在磨难中勤奋创业,再加上其幸运地继承了叔伯的两份为数不多的家产,赵士林此时算是闯出了困境。</p><p class="ql-block">因赵士林家境贫寒,到三十岁了还未能成婚。这时,家居前岩的姥姥家来人向赵士林介绍了赵先娥的情况:她出身于前岩一殷实农家,家系上下两个二进院,上有兄下有弟。赵先娥生得小巧玲珑,皮肤白晰,慈目善面,举止大方,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好闺女。她本来已与本村一男子定下婚约,因未婚夫家死了人,遂遵嘱以未婚妻身份参加了其家葬礼。尔后,这个未婚夫不慎从房顶上跌下来摔死了。却因算命先生说她要妨死七八个男人,故迟迟未能出嫁。来人问赵士林信不信算命的?怕不怕死?从小闯天下的赵士林素来不信算命那一套,坦然笑答:我不怕。于是,与其说算命先生的妄言邪说耽搁了赵先娥的婚嫁,宁肯说命运有意让她等待赵士林走出困境再出嫁。1920年,三十一岁的赵士林与十九岁的姑娘赵先娥成就了百年之好。婚后,夫勤妻贤,和睦相处,一同度难克艰,创立家业,是一对远近闻名的恩爱夫妻。他们除了垦山造地、干好农活外,还由缫丝、卖丝逐步发展到榨油、开中药铺、为人医病等,逐步发展家业,家境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赵士林造地、买地、赎地、继承绝门地共多少呢?这里,不妨将其二子赵日美登统的土改前家庭土地祥情抄录于下:</p><p class="ql-block">地头名 地段数 地亩数 地头名 地段数 地亩数 </p><p class="ql-block">土 崖 5 5.02 西坡凹 18 2.02</p><p class="ql-block">老黄莲树 2 2.2 小碾凹 4 1.3 </p><p class="ql-block">返麻地 1 0.1 牛头峧 5 1.03 </p><p class="ql-block">大 坪 1 2.1 小王家 1 3.3</p><p class="ql-block">南 凹 2 1.4 小八分 1 1.2 </p><p class="ql-block">(以上自有地小计 10处 40段 19.67亩)</p><p class="ql-block"> 小圪道 4 1.7 小北凹 5 0.8</p><p class="ql-block"> 庙坡地 4 1.78 </p><p class="ql-block">(继承绝门地小计 3处 13段 4.28亩)</p><p class="ql-block">共有地头13处53段23.95亩平地,平均每段0.45亩。</p><p class="ql-block">当然,除了这些小块平地种粮外,他们还要刨些山坡砂石地,在那里种上柿子树、黄连树、软枣树、花椒树等等,并在山坡上点些南瓜、豆角,等待雨水“望天收”。</p><p class="ql-block">作为农家,赵士林深知:地就是粮,地就是命,土地是他创业的根基,是他家人的命根子。可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区,要保地、造地、种地是何等艰难啊?即是“家有良田”那年年的山洪也要把地冲毁,何况他是从白手起家做起的!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年复一年,赵士林牢牢地把造地修地抓在手上。每年十冬腊月农闲时,他总是天天带上镢头、钢钎、铁锤与干粮,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土少石头多” 的山上造地修地。他造地,就先要在石土混合的山坡上掘地刨地,起高垫低,大体平整;然后从远处山岩处起石运石,将一块块石头把堰边砌起来;再从远处有土的地上挖土担土,垫到平整过的石子地上,再加平整,并经日晒施肥,待雨后有墒时才可耕种。</p><p class="ql-block"> 赵士林以及他的家人们就是如此千辛万苦地在山上一块块、一段段造出梯田的。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冻裂,疼痛难忍;夏天,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头晕目眩;饿了,或忍饥发慌,或啃口干粮;渴了,或口干舌躁,或饮口山涧。而种地要经备耕、耕地、耙地、播种、间苗、锄苗、拔草、浇水、施肥、收割、打场、晾晒、储藏等多个环节,哪一样农活不是同样都要耐得住寒暑、付得出辛苦、流得起血汗啊!。他们就是这样创造财富、维持生命、延续后代,实践着自己的信念,探求着美好的人生。他们确实是穷苦的,但他们的创业却又是可贵的、高尚的、伟大的。难道人类社会不正是靠他们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亿万老百姓支撑、延续和推动的吗!</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境好转,到1945年,家有耕地23.95亩,房产33间,其中瓦房14间、平房19间(含门房7间,新买3间,实际可住房23间),毛驴一头,羊80只,油房一个,是本村比较富裕的家庭。赵士林的生意越来越多,越做越大,为结算方便,他为自家起了个商号曰“天兴公记”,在商品购销中转帐结算,成为当地有实力、讲诚信的商家。</p><p class="ql-block">土改后,他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狠抓生产经营,在老二日美、老三成元积极参与下,除干好农活外,继续收购黄连子自己榨油、卖油,并收购小猪先喂糠、后喂黄连饼加肥,四十五天就出手卖大猪。赵家同时养着十来头猪,养小卖大,循环经营。有一次,他们以一头大猪换二百斤小米,再按一斤小米换五斤食盐的比价换成了一千斤盐,随即因蒋军内战败退南逃行情大变,由原来一比五的米盐比价变为一斤盐换四斤米,从而使这头猪最终变成了四千斤小米。灵活经营,勤奋发家,使赵的家业于土改后又迅速恢复与兴旺起来。晚年,他在涉县城第一次见到了小火车,还到彰德府等地做生意,算是见到了“大世面”。 </p><p class="ql-block">1951年,赵士林六十三岁时已感到有病在身,不得不为身后事早作盘算了。他将房地分作三份,采取抓阄的方法让哥仨依次拿纸蛋,因老大在外工作,则由其子安廷代领:分房结果大体是:老大云庆:堂屋西两间、西厢房三间、西北角过道一间、西南角过道两间以及碾道南侧粪堆处;老二日美:东厢楼楼下三间、楼上四间、东南角过道两间、外院东厢驴圈三间、外门东过道一间;老三成元:堂屋东三间、东北角过道一间、外院西厢磨房三间、外门西过道一间;内外院、通道、水窖、里外院门、街门及毛厕共有。1952年5月27日,因患食道病,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的赵士林离开了人世。按照风俗葬礼五天,乡邻同吊,柏木棺柩,哀荣空前,将赵士林葬于风水宝地本村垴子坟赵氏墓地。</p> <p class="ql-block">后岩村兴盛阁</p> <p class="ql-block">祖宅房顶照</p> <p class="ql-block">涉县梯田</p> <p class="ql-block">后岩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身受迫害重, 心向光明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士林本是个正直老实的庄稼汉,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他却屡屡遭受迫害与盘剥。民国二十八年(1929),因天旱无雨,地里寸苗不长,颗粒不收,饥民流离失所,无法度日,他因家中贫寒与要饭的赤贫汉赵老帽一起带领乡亲请愿要求发救灾的“皇粮”。后来上面给了一千斤救灾粮,本应发给无粮户,但富农当权的“二县长”为照顾富户利益按人头予以平分,第二年还粮时却又改为按户摊谷还粮,因富户家大业大人口多,这就使为数众多的穷苦的小家小户家少领谷、多摊谷,吭害了穷人。当他因气愤同“二县长”讲理时,却让“二县长”喷了一脸,说:“你们野鸡还想成凤凰!”,只得忍气吞声受盘剥。</p><p class="ql-block">1932年冬号称“小军伐”的关防村大地主、伪保长王吉仁,到后岩村派款买枪装备他的军队,赵士林带领众人抗款不交,遂怀恨在心,1933年春夏之交,以“私藏枪支”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捆绑带至关防军营,吊在二梁上,先用皮鞭抽,后又脱光衣服用烧红了的铁钎打与烙,昏迷过去又以冷水浇醒,使身上青红糜烂,血肉模糊,流血不止,打得死去活来,疼痛难忍,只好含冤认供,让请名人担保,限七日交现洋400元。只得卖牲畜、典土地、借债款交清了事。</p><p class="ql-block">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1934年秋冬,王吉仁因与关防村他的对门王世元生意上斗气,告其为反民,致其被捕入狱押往河南安阳处予死刑。因赵士林与王世元关系密切,并曾在他家卖故衣、卖土布,王吉仁便向县衙呈暗状告其保反民有罪,顽县政府偏听偏信,将赵士林捕入大狱,后经各村联保,请人说合,花费银两100余元,用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将人赎回。</p><p class="ql-block">1935年秋,赵士林又遭受蒙冤。顽县政府派员到后岩村抓一名叫“赵水林”的犯人,其闻风而逃,差丁觉得无法回去交差,向保长行私弊将传票改动一字变为“赵士林”,并到家示公文,亮名字,要速带大堂,经几位穿长袍褂的先生赶路十余里,拦住说合,给差丁二十元小礼才算了事。</p><p class="ql-block">由于连年遭受灾难,大量债务接蹱而来。不仅卖牲口一头,典地一处,还请人到台华村大地主李清香家揭款360元。因月利3厘,月月计利,年年还本,还债总是还不清。那年秋夜,赵士林与同伴去台华上利钱回来的路上,思虑着何时才能归还本息的事情,顿感心身疼痛,回家大病一场,数月不醒人事。</p><p class="ql-block">1939年冬,在旧军队任队长的“福盛号”三少爷赵万庆回来,找出赵士林祖父赵元德未抽回的少许借贷的陈年文书,找赵士林算帐算利,否则就要以“鸡生蛋蛋生鸡”的方法,将家产一扫而光。赵士林被债务逼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红军东征已经入晋。在一个黄昏时分,他决定带着十四岁的老大与十二岁的老二逃往山西找八路军,他对两个孩子说:“听说太原有红军,最讲真理,咱仨人一起去山西找红军去,我当伙夫,你们俩当小鬼。”当晚乡亲闻风赶来劝阻,经人说合借富户赵日东120元还了人家,将文书抽回,才算了事。</p><p class="ql-block">1940年八路军129师进驻涉县,全境获得解放,涉县被开辟为解放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家乡终于见到了光明。解放后,共产党推行减租减息政策,铲除恶霸势力,发动民众抗击日本侵略,随后,政府又以银票顶银元帮他清理了旧债,并处决了大恶霸王吉仁、大地主李清香,扫平了集聚在他与乡亲心底的深仇大恨,所以,赵士林从心眼里拥护共产党,支持八路军。他把自家变成八路军的“堡垒户”,八路军一个被称为“陈主任”的团级干部长期住在家里为129师组织后勤保障工作。赵士林夫妇也全力支持抗战:让大女儿赵凤芹与八路军女干部张烽(后与皮定均将军结婚)结为干姐妹,把张当作自己的干女儿,为抗日工作提供方便;支持长子云庆投奔了抗日干校原曲抗日高小,在那里经老红军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后到县委组织部工作,走上了革命之路;二子日美先当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后任青救会副主任带领群众参与支前作战三次,还被评为模范,出席了县模范大会;三子成元年小志气大,在本村担当儿童团团长,整天站岗、放哨、查路条,协助八路军执行任务,还发动群众起早,抓一个懒汉罚二两油,推动了生产;赵士林因群众威信高被选为村公所民调主任,忙于民间纠纷调解;赵先娥则带领儿媳通宵达旦为八路军纺纱、织布、做军鞋,以支援前线,两个儿媳先后担任村妇联会主任;二子赵日美与长媳曹七月因政治上进,成绩突出,均于1949年3月加入了共产党;由于长子参加了革命,赵士林一家按政府规定也先后享受到“抗属”、“干属”的待遇,成为那时的“革命之家”。</p><p class="ql-block">1946年涉县土改时,由于长子云庆给其宣讲土改政策,赵士林积极支持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响应“献产”的号召,向农会献出土地九亩、西院等三处房产八间半、油房一个、驴一头、银元若干,土改后期“三榜定案”认定赵士林为中农,因按政策本不应接受献产,农会遂退回油房半个、并退银元若干以弥补(2006年,在西院献出六十年之际,西院房主因建新居欲出卖,赵士林之长孙赵安廷以5680元将西院购回。此乃后话)。从此,赵士林一家就跟着共产党指引的方向,从互助组到农业集体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关防村景</p> <p class="ql-block">涉县将军岭</p> <p class="ql-block">姑姑照</p> <p class="ql-block">父辈三弟兄约于1966年秋的“文革”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富裕谋远虑, 节俭度时光</p> <p class="ql-block">政治上的翻身,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获得解放的赵士林,感受到从来没有的轻松与自由。他具有独到的商品经济眼光、胆识与才干,立足农耕,又兼营养殖、放牧、加工与商贸,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着经营的品种与布局,特别是后来有了二子日美的鼎力相助、三子成元的积极参与,真是年年增收,家境越来越好。那时,家里储藏的粮食,从堂屋、厢房到楼上,屋屋是囤满缸平;自己开着油房,家里自然少不了存放三五缸食油;家里经营着小卖部,光酒墰子也有十多个;金钱收入可能不多,但生活也不会太拮据。应该说,赵家储藏的粮油,足够全家两三年食用了。但,从苦水里泡大的赵士林确实是穷怕了,他具有超强的本能的防灾抗灾意识,认为富裕不可忘本,丰年要想到灾年,还要筹划儿子成婚、家业发展等大事,只有节俭度时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在治家理财上实施了许多近乎苛刻的“政策”:</p><p class="ql-block">三个儿子成亲时,只做了一件小袍子,哥仨依次穿新衣做新郎;也未给儿媳们新衣裳,几年后分别各给一只小羊,让各自放羊挣钱买衣物。山区不产棉,八路军来后以二斤棉换一斤土布,通过纺纱织布可结余点布,于是每到夏天给家里每人一块布料,用土法染成黑布做裤子,并将纺出的白线染成篮线,将篮线与白线相交织成方格布以做布衫,又将白布以粘土泡的水染成土红色布料给两个孙子做衣裳。赵士林为了节俭油料往往不让晚上点灯,儿媳们只好借着星月光亮纺纱、做鞋,有时婆婆偷偷给点油,儿媳们还得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偷偷在屋里做针线。他们治家有方,每天一早男人们便去上地,婆媳们则在家分别轮换着做饭、推碾、扫院落,不准有一个闲人,更不准有一个懒人。</p><p class="ql-block">至于吃的,因山地贫瘠,收成微薄,还要储粮防灾,只能维持着吃糠咽菜的日子,山民们苦笑地自嘲说:“三天不吃糠,肚里没主张”。所谓“糠”,是指碾小米余下的谷糠,而吃糠有多等品格与多个吃法:论质量等级,有全糠、一斤糠对一斤玉米的糠、一升糠对一升玉米的糠等多个质量等次;论吃法,有糠面窝子、糠面秙蔂、野菜秙蔂、用柿条与糠面做的甜秙蔂等多个品种。所谓“咽菜”,是指吃山上的野菜,因山地缺水,除夏秋能吃一点自种的南瓜、萝卜、豆角外,只得采点野菜充饥:其品种有小黑叶子菜、马齿菜、猪毛缨、扫帚苗、杏仁菜、槐叶、槐花等,其吃法主要是蒸团子、做秙蔂、泡酸菜等,那些有滋味的山韭、山韭花、小蒜则用来当调料,做“就吃”。这种吃糠咽菜的日子,那是长年累月地过,祖祖辈辈地过。糠,对于赵士林家也是这样,除了过年过十五,那可是人人吃、天天吃、年年吃,不打折扣不走样。有时为照顾“当家的”, 婆媳给赵士林煮个玉米面窝子,两个几岁大的孙子看得眼热,大人们就将糠秙蔂做成窝窝的模样哄孩子。说到过年,那当然得美食大餐一番了:初一五更吃饺子;中午吃馒头肉菜;傍晚喝面条汤。从初二开始就依次转向两面馒头、玉米面包萝卜丝团子、小米捞饭等。初六开始又吃糠了。到正月十五,才让人们喝点用炒米面打的“茶”,吃点萝卜丝豆芽馅“素扁食”和小米面做的煎饼。遇有其它节气,吃顿杂面菜饭或抿芥菜饭就算改善了。赵家的富裕本可以摆脱这种低水平饭食,但可贵的是他们富日子穷过,始终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与美德。</p><p class="ql-block">山区缺水那是客观现实,这一环境也逼迫着人们珍惜水源。村子方园十五华里之内没有一眼水井,他们便把夏天的雨水与冬天的雪水储藏在祖传的大水窖里,以解饮用之需。下雨之前,大人小孩齐上阵,从房顶到院里再到街道上,总要把它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雨水引向水窖;下雪之后,他们还要千方百计多扫雪,将雪堆分别投入水窖中。在用水上从不敢有一点浪费,往往仅限洗菜做饭,且一水多用,用得少之又少,洗脸则系全家共用一水,洗衣服也只能到旱池用污水洗涮了。遇到连年久旱无雨,春天水窖没水,那只好从十五里外的漳河,人担驴驮取水以解家人的饥渴了。但,只要自家水窖有水,赵士林对邻里那些没有水窖、吃不上水的人家,总会心甘情愿地“开窖让水”,不能眼看着乡邻断水停炊。</p> <p class="ql-block">祖宅街门图</p> <p class="ql-block">祖宅堂屋图</p> <p class="ql-block">祖宅东院图</p> <p class="ql-block">祖宅西院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宽厚待众人 贤德育后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士林夫妇虽然生活中对自己抠之又抠,但在待人上却又是宽之又宽,从不慢待任何一个人。在家中,夫妇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公婆与媳妇之间以及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相处得总是亲密无间;对家里雇用的帮工,总是待之若客,想方设法让他们吃饱吃好,而自己以糠菜充饥;对于那些孤寡老人、残疾人,他们给人以尊重,待人以和善,示人以温暖;对村里那些揭不开锅的困难户,凡是来借粮借款的,一律给予解决,没有不办的。赵先娥有个充满人性关怀的的“口头禅”:“长短是个棍,好歹是个人”,她要求家人善待一切人,不允许歧视任何人。宅院四周有四五户单身汉,头疼脑热了就给送碗姜丝面汤让他们出身汗,衣裳挂扯了就给他们缝补衣裳。要饭出身的赵罗俊与古老二哥俩,就住在赵士林土改时献出的西院里,年过半百均系孤身一人,赵家对他们的困难充满同情与理解,总是乐意帮助解决困难。乡邻们有大事小情愿与赵士林夫妇唠唠,需借东借西的也常到赵家来求助,觉得赵家人和蔼、可亲、能帮助的不会拒之门外。赵士林常说:“吃亏吃福”,在买卖以及与乡邻相处中,他宁让自己吃点亏,决不允许亏待人。赵士林夫妇在开中药铺期间,都学会了使用偏方、按摩、刮痧、艾疚、拔火罐医病。但他们都是义务为乡亲服务,从不凭手艺收费。有件陈年小事,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记忆犹新:那一年,老大云庆八岁、老二日美六岁,哥俩作伴上西山坡拾柴禾,老二见人家山坡地有瓜秧就顺手摘了一个鸡蛋大的小南瓜,放进老大的篮子里。回到家母亲见老大脸色发红,追查发现了小南瓜,当娘的深知 “老大老实、老二顽皮”的秉性,就把目光盯住老二盘查,于是当娘的骂、当爹的打,狠狠地教训起来。并让两个刚从地里回来的孩子正中午从后街送往前街瓜主人的家,当时人们正端着碗在街上“饭市”吃饭,“二子退瓜”的事惊动了全村。人们都说他夫妇俩“人品好,威信高”,这正是由类似的大事小情形成的。</p><p class="ql-block">夫人赵先娥是个勤劳、慈祥、宽厚、可亲,居家劳苦功高,在外德高望重的人。她性情和善,待人宽厚,慈祥可亲,品洁行端,人缘极好。丈夫去逝后,于1954年随在邯郸地委工作的长子赵云庆赴邯居住,在地委大院生活与上班期间,无论是干部还是家属,对她是交口称赞,有口皆碑,久久不能忘怀。那时正是新中国各项事业奠基发展需要用人之际,老家来邯找工作的亲朋乡邻常常一班接一班,有时三五成群甚至十来个,有的一住十几天,她都是热情欢迎,耐心招待,亲手做饭并帮助安排住处,从无流露出厌烦与冷淡的情绪。1958年,因赵先娥在地委家属食堂工作期间,劳动积极、服务周到、群众拥护,被评为劳动模范,光荣出席邯郸地区模范大会,受到了地委、专署的表彰奖励。</p><p class="ql-block">赵士林夫妇的言行举止和品德素养,深深地传递给他们的儿孙们。他们先后生育一女三男:女儿赵凤芹(1921--1986),曾与皮定钧将军之妻、八路军女干部张凤结为干姐妹,使婆家成为八路军的重要活动场所;长子赵云庆(1925 --1967),曾任邯郸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为建国初期邯郸的组织人事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二子赵日美(1927--1977),曾任涉县商业局副局长,被评为全国山区建设先进工作者;三子赵成元(1933--),是建国后邯郸首批商业干部,为建设商业机构、建立购销渠道、开辟流通业务,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才干。赵先娥不仅辛勤养育了四个子女,而且毫无怨言地抚养着孙子女,先后经手抚养和带大的孙子女多达十几个。其中,长孙安廷、长孙女桂莲由其亲手抚养带大,而长孙成长为副厅级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惩贪除恶、维护安定创出了傲人业绩。她,就象一支蜡烛,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心甘情愿地付出着,无私无悔燃烧自己,照亮后辈,直至仙逝。现在,他们的四代子孙及家人达五十口之多,其中,硕士7人、大学12人、工商业者15人、金融保险5人、教师6人、医生3人、公务员6人、检察官4人、律师2人,分别在邯郸、邢台、涉县、峰峰、北京等地工作着和成长着,如果赵士林夫妇在天有灵,他们是非常值得为此欣慰的。</p> <p class="ql-block">邯郸丛台</p> <p class="ql-block">邯郸地委礼堂</p> <p class="ql-block">奶奶与桂莲、秋莲妹约于1954年春节的</p><p class="ql-block">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6年奶奶与姑姑、复生弟合影</p> <p class="ql-block">奶奶与三叔、三婶以及桂莲、安平、秋莲、桂兰约于1957年春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约于1961年春节前后由父亲提议祖母与孙子女在邯郸合影。从左到右,前排:邯生、祖母、奶花、秋莲;后排:安平、桂莲、安廷、安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生有要诀 勤俭且贤智</p> <p class="ql-block">综观赵士林夫妇的一生:自小讨饭,时光不可谓不艰;无本经营,发家不可谓不难;土改浪潮,命运不可谓不险;牢狱吊打、糠菜充饥,日子不可谓不苦。究其历经艰难险苦而不败的原因,其生存要诀:一曰“勤”,勤奋劳作,乐此不疲,为自己、为后人、为社会奉献了一生,这是他们人生的资本与基础;二曰“俭”, 节俭度日, 以俭为美,立足当前,心怀长远,精打细算过时光,这是他们共度难关、创建家业的法宝与保障;三曰“贤”,心地善良,贤德为人,对乡邻、对亲朋、对弱者,不烦不躁,奉若上宾,或和善相处,或仗义疏财,这是他们德高望重的基石与根源;四曰“智”,治家处世讲智慧,商海营销讲智巧,政治风浪讲智谋,既劳体,又动脑,善用智,这是他们于困苦中重生、于风浪中不倒的捷径与绝窍。此四者,乃劳动人生之至要也!</p> <p class="ql-block">祖母晚年照</p> <p class="ql-block">1989年在纪念祖父诞辰100年时十四堂表兄弟合照</p> <p class="ql-block">1989年在纪念祖父诞辰100年时八堂兄弟合照</p> <p class="ql-block">1989年纪念祖父诞辰100周年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清明节部分家人在祖宅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清明节赵氏八兄弟在祖宅合影</p> <p class="ql-block">约于1961年春节前后我与奶奶的合影(裁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