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邮为扬州代管的县级市,它因水而生,因邮而名,因邮而兴,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是座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我们原打算看过千垛菜花后,在兴化住一晚,第二天再去高邮。但由于菜花节的缘故,兴化市区大小酒店均告客满,我们便提前住到高邮。这样一来,游览高邮的时间就比较充裕了。</p><p class="ql-block"><b>1.文游台</b></p><p class="ql-block">文游台源于苏轼路过高邮时,与王巩、孙觉、秦观(字少游,高邮人)载酒论文于此的经历。当时的地方官听闻此事,便雅称为“文游台”,此后不断有文人学士到此访古拜贤。游览高邮,这里是必去景点之一。</p> 文游台门厅,也是景区的大门。匾额上“淮堧名胜”四字为著名书法家萧娴手迹,意指此处为淮河边的名胜古迹。两边抱柱上的对联“展畴比屋连舻穿樯尽占盂城胜概,策杖登台持螯赏菊想见学士风流”,为训诂专家季廉方先生遗墨。 过了门厅,正前方便是秦观塑像。塑像的造型是秦观手持书卷,长衫飘动,神情俊逸,凝视远方。 由于神情兼备,塑像的创作也颇得好评。 塑像后面即为“盍簪堂”。门上匾额“文游古跡”由原司法部部长魏文伯所题。堂内牌匾上“盍簪堂”三字为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盍簪”二字出自《易经》,大意是朋友相聚勿迟疑。秦观是北宋婉约派词人,他的一些作品深得苏轼赏识,两人关系可说是亦师亦友。 盍簪堂内的墙壁上镶嵌着《秦邮帖》等28块石刻,系清代学者、书法家、金石学家钱泳所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过了盍簪堂便是主建筑文游台。阁楼上匾额“山抹微云”为秦观词《满庭芳》的首句,系截取盍簪堂内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迹而成;大门匾额“文游台”三字由当代书画家田原所书;两侧抱柱上是已故著名书法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蘧常的章草“无双国士、终古文台”。 登上文游台,可凭栏望远。楼内西侧牌匾“湖天一览”,由曾任苏北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常务副部长的李一氓题写,东侧牌匾“稼禾尽观”则为高邮籍作家汪曾祺所题。 站在文游台的大门前,即为中轴线的北端,可以一眼看到盍簪堂的前后门、秦观塑像以及门厅。 出门往右边小道去,可到“秦观读书台”。相传秦观进京考试前,曾在此潜心读书。 秦观读书台的旁边,是“泰山庙”的东岳殿与元君阁。泰山庙原来规模很大,“文游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由于战争的破坏,保存下来的建筑很少。东岳殿与元君阁于2008年底重建,总算使泰山庙的香火得以延续。 泰山庙的西侧,有座“映翠园”,是新建的院子,系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设计。 映翠园里主要建有“重光亭”,用于保护“高邮州公田记”石碑。高邮多水患,明代朝嘉靖年间的高邮知州将民众组织起来,开垦公田,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皇帝得报龙颜大悦,便赐了这块碑。 映翠园的曲墙洞门外,建有廊道,放有石凳石桌,可供游人休息。 此外,还有“四贤祠”“古鉴堂”等也很值得一看。 院子里盛开的樱花和古色古香的房屋相映成趣。 秦观的著名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经典绝唱。正如江苏省著名书画家、作家李亚如在门厅内匾额所题“遗风千载”,千百年来,这句词以超越时空的至高情感境界,感动着世代人心。 <b>2.汪曾祺纪念馆</b> 汪曾祺是20世纪一代文学大师,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文学评论等方面颇有建树和影响。他是高邮人,少小离家,颠沛不居。从镇江到昆明,从上海到北京,无论是在张家口坝上劳动,还是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他心中都有烙印恒在的温热:“我的家乡在高邮!” 纪念馆根据汪曾祺作品颇具“城”“水”“间”内容的特色,注重与周边环境、人文历史的协调与传承。从空中看去,纪念馆的主体建筑错落有致,起翘的屋顶仿佛水面涟漪,又似散文稿纸随风扬起,还如同一本本浸染了岁月光华的书籍。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上官踏月。 门前广场的砖墙上,镶嵌着汪曾祺头像,两旁排列着《受戒》《人间草木》《大淖记事》《沙家浜》等作品铭牌,人与作品相融,散发着经久不息的人文魅力。 这面“高邮山水图”的镂空墙,所用的青、红砖均来自当地拆除的老旧房屋,以此延续高邮民居传统,体现汪曾祺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 汪曾祺的长子汪朗在纪念馆题词:“老头儿做梦也想不到,家乡人会给他建这么一座精美的纪念馆”。的确,汪曾祺的艺术魅力,正在持久不断地散发,成为高邮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为高邮的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br>图为汪曾祺大幅彩照。<br> 纪念馆内布置了“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为人为文”“怀念与传承”等五大展览主题,共设有11个展厅,由此串联起汪曾祺的人生与文学成就。<br>这是汪曾祺年谱。<br> 著名作家铁凝评价汪曾祺的那些名篇“初读似水、再读似酒”,“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br>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及部分手稿。<br> 莫言等著名作家对汪曾祺的评述。 汪曾祺“翘楚之作”介绍。 时尚的互动体验设施。展厅内有若干处多媒体设备,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多层次和互动式模式,引领参观者进入汪曾祺的文学世界。 台阶式图书间,藏书区和阅览区相结合,阶梯式书架上摆放着汪曾祺著作。游人、读者均可坐在台阶上,阅览汪老作品,品味名著书香。 当谈及个人名望时,汪曾祺曾诙谐地说过:“在高邮,第一是秦少游,第二是双黄蛋,我是第三”,充分体现了他的深深的故乡情结。<br>这是展厅里“我的家乡在高邮”专题部分。<br> 二楼的书籍互动展厅内,书架依次排开,上方银幕显示着汪曾祺著作节选的投影,每个书籍阅读架上均放有一本汪曾祺作品。 纪念馆的中部是挑高的玻璃屋顶,菱形的立体灯饰从屋顶上悬挂下来,有点像耕耘文坛的笔尖,又好像是辛勤创作的累累硕果。 纪念馆一侧的汪老书吧、汪氏家宴、汪家客栈等,是体验汪曾祺亲近自然、人文市井生活情趣的一个去处。不过要充分了解汪曾祺,还是要到他的著作中去细读、细品。 <b>3.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b> 高邮“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而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直到1945年底,高邮城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是年12月19日至26日,在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和指挥下,打响了高邮战役并一举收复高邮城。这场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 进入文化园的南门,就能看见不远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的标识,其造型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胜利广场的标识高19.45米,象征着1945年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胜利广场标识旁,是125米长的抗日甬道,沿途共设置了14个雕塑单元。甬道的路径曲曲折折,两侧锈红色的墙壁上为抗战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浮雕,其中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高邮受降等,象征着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这是有关日军在高邮投降的浮雕。 甬道的另一端是胜利广场的主雕像。雕像高12.16米,寓意1945年12月26日高邮城解放。雕塑上部是抽象的国旗剪影,底部是芦苇荡的浮雕,中间是五名新四军战士欢欣鼓舞庆祝抗战胜利的场景。 胜利广场主雕像的北面,是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主馆(礼堂),也是当年举行受降仪式的场所。日军占领高邮期间,其司令部就设在此礼堂内。 纪念馆内主要展出了地方抗战直至收复高邮的内容,布置了表现当年受降仪式的蜡像。1945年12月26日凌晨4时,新四军代表韩念龙(时任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部主任)在此举行的受降仪式上,接受侵华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的投降(图片来自“中国文明网”)。 据悉,高邮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已获得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等荣誉。<br><br><b>4.高邮州署</b><br>宋、明、清等朝代设高邮州,元代一度为高邮府,辖高邮、兴化、宝应三县。所以在当地人颇为津津乐道的文史话题中,除了秦少游、汪曾祺以及双黄蛋外,就是这段历史了。<br>现存的高邮州署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除了历代高邮知州曾在里面办公,这里也曾是高邮市政府的办公地。为保护古建筑,高邮市政府已经搬出,并于2011年8月对高邮州署头门进行保护性抢修。<br> 这是高邮州署的头门(门厅),门外便是府前街。1949年后,院子里许多房子被拆除;1958年,建起了办公楼。看过那时的照片,小汽车是可以从头门出入的。 进入头门,里面是道“仪门”,即通常意义上的第二道正门。 公生明戒石碑及碑亭。戒石上的官箴为黄庭坚手迹。黄庭坚与秦观等人游学于苏轼门下,均是“苏门四学士”成员,且为官清正,治学严谨。 过了公生明戒石碑,便是正堂了。这里是知州办公的地方,内有“礼仁堂”及“明镜高悬”等匾额,显得庄重威严。 院子东侧的墙上,嵌着“高邮知州名录”,上面共有208人的名字,应是从宋代设高邮州时算起的。高邮知州中最有名的是魏源(名字旁划红线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便是由他提出的,其著作《海国图志》影响也很大。另还有“高邮进士录”,秦观的大名也收录其中。 魏源在南京乌龙潭公园与龙蟠里之间有座故居,名为“小卷阿”,其中有两间房子保存了下来,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海国图志》主要是在这里完成的。但不知何故,这处故居一直处于关闭状态。<br>这是魏源南京故居的大门及塑像。<br> 高邮州署后墙上,醒目地写着勤、清、慎等几个大字,显然是那时对官员勤政、廉政等方面的一些要求。 <b>5.盂城驿</b><br>开篇提到,高邮是座因邮而名、因邮而兴的城市。漫长的历史阶段里,高邮在邮驿方面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盂城驿则是见证这段历史的重要遗产。盂城是高邮的“曾用名”,出自秦少游《咏乡》中的词句“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倾湖,粘天四无壁”。原意指高邮中间高而周围特别低的地理特征。<br> 盂城驿周边的街巷都是开放的,我们根据导航从东边的馆驿巷前往。这是馆驿巷牌坊,周边各类餐馆居多,我们在著名的“冶春”用了中餐。馆驿巷在明代已有,巷里当时设有秦邮公馆,有60多张床铺。 这一带也称“盂城东市”,位于盂城驿的东边。 盂城东市旁边的景观小品“驿印流年”,展示了高邮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驿站名称及驿印封泥的模型,比较直观、生动。 盂城驿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途许多房屋前挂着大大的“驿”字旗,渲染了邮驿之城的氛围。 在盂城驿附近,有座“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介绍了历代著名集邮家的事迹,展示了他们的邮品收藏。这是博物馆一角,“东方邮都”四个大字非常醒目。 路边的一面墙上,布置了“人文魅力”专题摄影展,照片反映了高邮的风土人情。 盂城驿的围墙上,镶嵌着反映当年邮驿活动情景的浮雕。 盂城驿的门厅。门上匾额内容为“古盂城驿”,系原邮电部部长朱学范所题;门旁还悬挂了“邮驿博物馆”的牌子。 门厅的旁边即是鼓楼。鼓楼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当时有三大功能:站岗远望、值更报时、传鼓报捷。 皇华厅,为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场所,同时也是驿站管理中心。古代,高邮地方官在此迎送往来的上级官员。而“皇华”是当时对往来使节的敬称。 穿过皇华厅,是一处小院,两边有驿卒舍,相当于现在的工作人员宿舍。现在用作陈列馆,陈列了当时在驿站审犯人的情节。顺便说一下,过去驿站的功能是比较综合的,大体有四项:邮驿,接待,漕运,解押犯人。 驻节堂,用于接待的场所。“驻”有停留的意思,而“节”则指过往的使节。驻节堂是整个盂城驿保存最好的一进房屋,系明代遗存,已有600多年历史。厅、梁、瓦、柱完全保留了当年的风格,是目前盂城驿建筑群的精华所在。 驻节堂后面,又是一处小院子,除了驿卒舍,还有库房、厨房等,只是规模仅为原来的八分之一,是一种象征性的展示。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那块有马可•波罗头像的石碑。原来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高邮,他在游记中专门提到,高邮不仅物产非常丰富,而且价廉物美。 穿过小院的廊门,便是盂城驿的庭院区,是当年供过往官员、文人墨客等休息、休闲和娱乐的地方。这座“礼宾轩”曾经是笙歌曼舞的热闹场所,现在布置了“历代名人与盂城驿”展,介绍了李吉甫、范仲淹、王安石、岳飞、韩世忠、文天祥、蒲松龄等人与盂城驿的故事。 马神庙,里面供着三只眼的马王爷。古代邮驿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便是马匹,为祈求神灵保佑人马平安,驿站建有马神庙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在马匹的雕塑旁有块上马石,据介绍是从汉代保存下来的。 这座“甘棠轩”是新修建的一间陈列室。据《高邮州志》记载,盂城驿在清代曾设置了一间厅房“甘棠小憩”,专供官员休息之用。 出盂城驿向运河大堤而去,可见“皇华”牌楼,它也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 在运河大堤上,有座“秦邮碑亭”,它与高邮的地名有关。公元前220多年,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从而有了高邮这个名字,而秦邮也成了高邮的别称。 从运河大堤向对岸望去,是镇国寺及镇国寺塔。镇国寺塔高25米,共七层,与西安大雁塔同属一个年代、一个风格,古建筑专家称之为“南方大雁塔”。1956年,当地改造大运河时曾计划拆除。据说最后由周恩来总理作了批示才得以保存。如今镇国寺塔已是“国保”级文物了。 高邮已有2244年的建城史。今天的高邮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城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高邮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