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教育――玛纳斯县第二幼教集团党支部“追寻红色足迹,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宣讲故事第十一期

张月娟

<p class="ql-block"> 本期作者介绍</p> <p class="ql-block"> 玛纳斯镇第二中心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中共党员:张月娟</p><p class="ql-block"> 故事名称:《蔡畅》</p> <p class="ql-block">  蔡畅(1900-1990),原名蔡咸熙,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蔡畅是红军长征年龄最大的女红军,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p> <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1900年5月14日)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光甲堂,乳名毛妹子,是父母的第六个孩子。在故乡群山环绕的紫云峰下,毛妹子随兄姊割草放牛,栽花种豆,捉蝴蝶,采野果,度过了欢乐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蔡畅(1900-1990),原名蔡咸熙,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蔡畅是红军长征年龄最大的女红军,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1900年5月14日)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光甲堂,乳名毛妹子,是父母的第六个孩子。在故乡群山环绕的紫云峰下,毛妹子随兄姊割草放牛,栽花种豆,捉蝴蝶,采野果,度过了欢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蔡畅与母葛健豪</p><p class="ql-block"> 母亲葛健豪有着刚强的个性和坚定的政见,蔡畅兄妹成为共产党人,受母亲的影响极大。1913年,接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母亲变卖自己的衣服和金银首饰等妆奁,带着儿子蔡和森、女儿蔡咸熙(蔡畅)及蔡畅的姐姐蔡庆熙一起进学校求学。和母亲一起在学校读书的日子,是蔡畅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中的一段。她非常珍惜母亲为她争得的学习机会,读书异常刻苦,每天直至深夜还抱读不倦。因而她成绩十分优秀,一连跳了好几级,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别人四五年才能学到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高级小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办了一所学校并自任校长。为了节约开支,蔡畅转到母亲办的学校读书,兼教音乐、体育课。十三四岁的蔡畅上音乐课时,要站在板凳上讲,后排的学生才能看到她。</p><p class="ql-block"> 正当蔡畅潜心读书之际,父亲蔡蓉峰从上海回到家乡,他素来认为女孩子应擅守“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因而对蔡畅上学读书很看不惯。这年夏天,他到一家地主家去了几次,就擅自接受人家500元光洋的聘礼,将蔡畅许配给这家做小媳妇。一心想求学上进的蔡畅,得知这一消息,犹如五雷轰顶,惊呆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丈夫为了几个钱就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行为极为愤慨,更何况蔡畅又是这样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她面对丈夫的疯狂举动,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下决心让女儿逃走。在母亲的支持下,蔡畅逃婚长沙,考入周南女校音乐体育专修科,改名蔡畅。1916年春毕业后留校任体育教员。</p> <p class="ql-block">  蔡畅抗婚出逃来到长沙,不久,长沙周南女校招生,她前去报考音乐体育专修科。在报名表格的姓名栏目内,端端正正地写上了自己的新名字“蔡畅”(原名蔡咸熙),既表达了她与命运搏斗后 的舒畅心情,也反映了她渴望今后的生活道路畅通无阻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蔡畅在周南女校结识了向警予、陶毅、劳启荣等进步学生。她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探讨人生,抒发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她还参加周南女校召开的“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二十一条”大会,她第一次听到动人心弦的爱国主义演讲,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演讲,体会到唤起民众觉醒的激昂心情。通过这次参加反帝反袁斗争,她开始悟出了“革命”二字的含义。她饶有兴趣地探讨有关女权主义、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等思想观点,逐渐地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同情。当时,蔡畅虽然还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她渴求真理,为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铺垫了基石。1919年,蔡畅和向警予发起了湖南女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作为运动的组织者,她来到法国,跟哥哥一起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妇女解放理论,并把在法国学到的新思想不断地传回国内,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妇女运动的深入发展。</p> <p class="ql-block">  李富春、蔡畅都是湖南人,他们同年同月生,蔡畅比李富春大一个多礼拜。认识之初,李富春便亲切地叫蔡畅“大姐”,因此,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都和李富春一样,称呼蔡畅为“大姐”,连身边的工作人员,同事也这样称谓——“大姐”成了蔡畅的代名字。一次留法学生聚会中,年轻的李富春邂逅了手 捧着传单的蔡畅,蔡畅那青春焕发的神采吸引了他。他追了上去,送她回家,一路谈学习,谈生活,谈革命,还谈到了新民学会,十分投机……蔡畅的母亲葛建豪非常喜欢这个质朴活泼的湖南小伙子,热情地招待他吃家乡的辣子拌面。</p><p class="ql-block"> 1920年底,李富春到法国。当时正赶上北洋军阀政府勾结法国当局刁难迫害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所以李富春一直没有得到进学校的机会,他在巴黎一家机车厂当了4年工人,只是利用工余时间自学。起初,李富春还是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到法国认识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很快就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p><p class="ql-block"> 李富春和蔡畅颇带传统色彩的婚姻生活,以一个浪漫新式的婚礼而宣告开始。葛健豪作主,1923年3月的一天,李富春和蔡畅携手走进巴黎市区一个半地下的咖啡馆,想单独庆祝这个大喜日子。当新郎新娘才坐下,没有想到提前得到消息,早早地躲在咖啡馆里的邓小平突然笑着出现在他们跟前,一边道喜,一边嚷着要为大哥、大姐证婚。16岁就留法的邓小平天性活泼,操着一日浓重的四川口音,当着二人快言快语说,“怎么样,该请我吃喜酒喽!”</p><p class="ql-block">婚后不久,蔡畅怀孕了,性格倔强的她宁愿放弃做母亲的权力,选择“革命家”这一危险且神圣的职业。蔡畅的生活中本来就没有预留孩子的位置,不是她不想要孩子,而是害怕他们的事业会造成孩子的不幸。考虑再三,蔡畅果断地作出了人工流产的决定。她连连找了几家医院,可当时法国的法律是禁止堕胎的,蔡畅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母亲葛健豪却极为高兴,因为她极力反对蔡畅去冒险流产,说是自己放弃做工也要抚养外孙。在母亲和李富春的劝阻下,孩子终于还是生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1924年春,蔡畅在巴黎剖腹生下一个女孩,葛健豪高兴地说:“很像她爸爸呢。蔡畅两个字的法文字母开头都是特,就给她起名特特吧。”蔡畅两口子觉得女儿是在特殊条件下来到人世的,起名“特特”很有纪念意义,于是欣然同意。为表示自己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决心,蔡畅在产床上便做了结扎手术。</p> <p class="ql-block">  1925年2月初,蔡畅和李富春奉党的指示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8月,蔡畅从苏联回到上海,不久即赴广州,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书记。同时根据中央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邓颖超一道协助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领导妇女运动,蔡畅领导的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为引导妇女走上彻底解救的道路,提出了妇女解放运动要同国民革命运动相结合,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领导 妇女积极参加支援省港大罢工,支援北伐战争,推动了两广地区以及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1926年11月,蔡畅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1927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妇女部长。蔡畅大力选拔培养妇女革命干部,领导建立了两省妇女解放协会,使两省妇女解放运动迅猛发展。</p> <p class="ql-block">  大革命失败后,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妇委,考虑由蔡畅任妇委书记。但蔡畅认为向警予之后,杨之华一直代理中央妇女部部长,有了经验,还是由杨之华任妇委书记为宜,中央采纳了蔡畅意见。杨之华曾对中央妇委的同志说:“蔡畅同志能力比我强,应当是她当书记,但她不肯,我只好服从组织决定”,中央妇委恢复后第一次会议是在上海周恩来、邓颖超的家中举行。 当时正值白色恐怖之中,为了安全,杨之华招议妇委之间以年龄为序编成姐妹关系,今后相互联络以姊妹相称。大家自报年龄后,蔡畅年长,应为大姐,但蔡畅认为杨之华是书记应为大姐,蔡畅自认为二姐,李文宜为三姐,贺稚华为四姐(后叛变),邓颖超为五姐,第六为杨之烈(张国焘妻),七妹是一位姓朱的女工,八妹是庄晓东,此乃为当时闻名党内的中央妇委“八姐妹”,在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蔡畅以卓越的革命功绩,赢得党内敬重,遂成为中共党内著名的“大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第一、二代领导核心都尊称蔡畅为“蔡大姐”。蔡畅与周毛邓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p> <p class="ql-block">  1975年,蔡畅的革命伴侣李富春去世了。她把老俩口积累多年的一张10万元存款单,作为富春的“特别党费”交给了党组织。几年后,当她又要把自己积存的3万多元作为富春的第二笔党费上交时,其身边的工作人员问她:是否给外孙李勇留下一点,她坚定地说:“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用不了就应该退 给党和人民。我们留给他们的应该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思想,而不是钱财。”当党组织高度称赞蔡畅时,蔡畅却谦虚地说:“这3万元算不了什么,只表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颗关心祖国建设大业的心。”为了把党的好传统留给后代,蔡畅不仅自己严于律己,而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早在战争年代,她就把独生女李特特送到苏联学习农业技术,让女儿立志为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而作出贡献。晚年,她带养一个外孙在身边,为避免养尊处优,她将小外孙寄居幼儿院,一个星期才接回来一次。小外孙能上学以后,从没有用公家的小车接送过。据其外孙李勇说:“记得上小学时,我住在学校,每周回来一次,外婆每周就只给我往返一趟所需车费5角钱。说起来有点‘寒碜’,我有时为节省出买一只冰棒的5分钱,而不得不步行几站路。</p> <p class="ql-block">  在1990年9月11日蔡畅去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讣告,沉痛哀悼蔡畅,对蔡畅光辉的一生及崇高品德给予了极高评价。蔡畅逝世前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笔者曾陪同双峰县党政领导房鹤皋等同志代表家乡人民赴北京参加了对她的悼念活动。一首挽联对蔡畅光辉一生作了概括写照:“为中华崛起妇女解放赴汤蹈火,功高德重与世同龄,当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万代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