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好好准备,好好发挥。可是人生哪儿来的如果?</p><p class="ql-block">昨天至此,虽然,我找了各种理由来宽慰自己,但心头还是因莫大的遗憾而隐隐作痛——先是晚上迟迟地睡不着,接下来又是早晨早早地醒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终究还是辜负了重重重望,辜负了自己的一腔热忱……</span></p><p class="ql-block">昨天的场景此刻更加清晰地出现在脑际——我的确发挥失常了——不但课没讲完,黑板上也就出现了七个字,板书也没来得及展示。</p><p class="ql-block">这次赛事允许自带教材,当然也就可以大做文章。抽到那篇《桃花源记》的时候,我还庆幸,自己已经看过了,而且在书上备注了一点自己认为好的构思。也许正是这些备注成了我最致命的痛!</p><p class="ql-block">我在书上备注了一段“换角色,明视角”的思路——1.假如你是武陵渔人,请你简述自己的见闻。2.假如你是游览者,请你赞美一处美景。3.假如你是桃源人,请你描述一下自己的心理。情境带入,既明晰了思路,又领悟了桃园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真的是完美至极!</p><p class="ql-block">抽到课题,我暗暗窃喜,事前的准备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于是,我很快添头加尾,准备为己所用。</p><p class="ql-block">添头导入:“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能有人渴望功成名就;有人渴望升官发财;然而,有人却渴望拥有一个能让天下人都幸福和乐的美好社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在陶渊明所构想的“人间天堂”去游走一番。”</p><p class="ql-block">加尾拓展:</p><p class="ql-block">1.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好多人都曾努力寻找过这个“人间仙境”,但都无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p><p class="ql-block">这个设置意在让学生明白“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地——关于这一点文中也有暗示:“忽见桃花林,中无杂树”——一片偌大的桃林,怎么可以中无杂树?难道是桃源人种植的?可它分明在桃源之外;“山有小口”,虽然“初极狭,才通人”,可毕竟没有阻塞,为什么几朝几代都没人发现;还有桃源人秦代就躲避至此,为什么到了晋代“男女衣着”都还“悉如外人”?而且与晋人交流,一点也没语言障碍。这些疑点不单单可以帮助学生彻底明白陶渊明笔下的“桃园”本就不复存在,还可以培养他们细读文本,深入探究,大胆质疑的精神。</p><p class="ql-block">2.那陶公究竟为何要构想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呢?顺势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无力改变的社会背景。</p><p class="ql-block">此时,一个美丽、和乐又神奇的桃园便会自然显现。</p><p class="ql-block">3.结语:虽然桃源只是陶公虚构的一处“人间仙境”。但在那些无比黑暗的日子里,它却成了无数人心中希望的灯塔。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它也曾是我们修复心灵伤痛的最佳居所。当然,今天,我们也能从中窥视和学习陶公对生活和人生的那种态度——他就算身处困境,却依然能保持自己最初的喜好和追求。不管现实多么悲惨,他总能淡然、超然地生活在自己丰盈的精神世界里。</p><p class="ql-block">看似完美的结构,还是一步步将我带入了谷底。就是那个最关键的环节,我引用了事先准备好的“换角色”的思路。我也觉得情境带入,会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体验和更灵动的思考。然而,我忽略了,没有学生的课堂,所有需要学生完成的活动,都需要我一个人自导自演。加之,赏桃源之美环节,我过于追求语言的优美和答案的完整,反而弄巧成拙,耗时过多。以至于知背景的环节还没有结束,评委老师就指令授课结束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失败也是必然,并不是偶然。我太过相信权威,太过依赖优秀,我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创造力。现在想来,不就是感悟桃源之美,赏景识人吗?我为什么要生搬硬套别人的思路?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辟出蹊径?严肃的竞技场上,我活生生把自己演绎成了无头无脑的搬运工。</p><p class="ql-block">突然,不想再写下去了,我对自己也好失望。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就算再给一次机会,又能好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