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散记—花海汉寻古迹

阳光

<p class="ql-block">  花海镇,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地处玉门市区东北部,东与金塔镇接壤南邻赤金镇,西接下西号乡,北达马鬃山南戈壁。</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就听人说道过花海境内有汉长城遗址。一直期待在合适的时候与合适的人一同去探寻这一历史古迹。</p> <p class="ql-block">  一直对这大漠深处的边塞小镇的名字“花海”怀有很多诗意和浪漫的的想象,很想知道为什么要叫花海。</p> <p class="ql-block">  恰逢休息日,同伴邀约要找个地方踏青野炊,想来想去就约定去探寻花海镇汉长城遗址。虽然去年去金塔北海子领略过该遗址的残留芳容,仍念念不忘想像中的那份期待。</p> <p class="ql-block">  结伴的三家人,个个都是标准吃货,火速集结完队伍各自带着喜欢的美食要结母亲的借口节好好的到户外疯一把。</p> <p class="ql-block">  从老市区驱车70公里就到花海镇,又走了二十公里就到一个叫双泉子的地方。茫茫四野的盐碱地,除了被春风吹醒的几颗老杨柳穿上了单薄的绿衣外,周遭的红柳滩还依然在冬日里沉睡,它们簇拥着黑黑的脸膛任凭一群干瘦的牛群失望的慢慢走过。而我们这些个叽叽喳喳探寻者插入这人迹罕至之地更是那么的不和适宜。</p> <p class="ql-block">  同伴一边急促的穿行在这松软的沼泽地中,一边敏捷的发现出水的两个泉眼,于是先订好了安营扎寨的野炊之地后,我们继续向目的地出发。冒着迎风而起的沙尘,穿过西泉村十几公里的戈壁,终于看到了汉长城遗址的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  该段汉长城遗址位于玉门市花海镇西泉村头墩西侧至二墩东侧,西起三墩,东至花海头墩,全长约3.5公里。长城基宽约2.4米,用沙石、红柳分层夯筑,最高部分保存有红柳7层,是河西走廊汉代长城遗址中保存较完好的地段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初看这些残留的小土堆我想同行者既惊愕又失望,好在我们都是在走走停停中随遇而安穿行者。于是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了一次历史大穿越。</p> <p class="ql-block">  汉长城是在汉武帝时期整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修建,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人。而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但依然能想象当年的修筑时壮观气势。</p><p class="ql-block"> 四周除了我们几个游客外,罕无人烟,看着这用芦苇、胡杨树、红柳和沙土砾石,筑成的墙体遗迹。每隔几十米就是一个烽火台也是一个繁华的边城。然而斗转星移,经过长年累月的打磨,再加上西北干旱少雨,现在只是一副残败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汉长城遗址,可以只能看到它的走势,地基有3米宽,上面宽1米,高3米。我站在这,望着这一片残垣断壁,穿越着当时万马奔腾、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心中不免一番感慨。走近看,遗留的城墙上,纹理依旧清晰可辨,外形像是机动车档位上的橡胶皮套。</p> <p class="ql-block">  近处的红柳林黑着生气的脸膛,静静凝视着泉眼湿地上叽叽喳喳、来回穿梭的鸟儿。只有这些个清脆的叫声和着远处徜徉的牛羊,才能够唤醒沉睡着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几米高的夯土城墙接受了两千多年风雨洗礼,见证着世代魔幻般的传奇。一切物资和肉身都会腐朽糜烂,唯有精神永远长存。,唯有精神可以化腐朽为神奇。</p> <p class="ql-block">  花的海洋一定是汉朝留在大漠深处的老祖宗传承生命的精神密码。要不凭什么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