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信宜</b></p><p class="ql-block">明朝</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瑶人始在贵子镇平民炉堂下村、洪冠镇楼垌村采矿炼铁。</p><p class="ql-block">明正统五年(1440年)六豪瑶民造反。</p><p class="ql-block">明天顺四年(1460年)广西壮兵攻陷信宜县城。</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年(1576年)两广总督凌云翼调*两广官兵20万人,分10路征讨罗旁瑶民。高州参将陈璘率一路大军进攻信宜,在怀乡虎跳峡杀死当地瑶民首领肉翼大王,怀乡地区成为“草木茂畅,禽兽繁殖”的丘圩。</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五年(1577年)罗旁战事后,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等5个都(今信宜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镇部分,1961年划给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罗定县的扶合、加益、榃滨、新乐一带)划给新设的西宁县,被称为“新图”,设函口哨所,下辖13个汛地。西宁知县在“新图”进行“屯田”,对军官“授田立家”,有部分官兵“受田立籍”,或“听民迁徙”、“受田与世业”;还准许屯田官兵分别承包各地赋税。</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周世臣主持建丽泽书院,纂辑《信宜县志》二卷,并作序(已佚)。</p><p class="ql-block">清朝</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四年(1647年)六月,广西高翔、张九龙(一作张守隆)和安莪古道元率军攻陷信宜县城。不久,广西李明忠来攻信宜县城,古道元等主动撤出,进军到高州城郊。</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五至八年(1648~1651年)县内连年战争:五年,陈选武装暴动历时一年多;七年正月,广西张九龙率军再次攻陷信宜县城;八年三月,清副将李之珍、陈武率兵讨平张九龙;六月,古道元进兵安莪,被部属杀死,余部向李之珍、陈武投降。</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西宁知县李翼鹏执行清廷羁縻政策,以资助修建房子,给予种子、耕牛等办法,招人开发由信宜划给西宁的怀乡、白石等处荒芜土地。</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梧州都司陈龙启率兵征讨落龙十里山瑶民,扎营白鸡岭。七月十一日,瑶民张如龙、陈明泮、谢上升、刘庚隆率众夜袭其营,杀死陈龙启。康熙二十二年,陈龙启之子陈经策请清兵围剿,把当地瑶民杀光。此后,瑶民活动在信宜县境消失。</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朱砂溪兰勾山瓷窑建成,生产瓷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一年(1736年)开始在杯岭修辟通道,向北往罗定从水路直达广州。是时,信宜蓝靛大量外销,以东北部云开村为商业中转站,经罗镜从水路运往广州、梧州。</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根据县人李桂芳、梁升文建议,经朝廷批准,将原由信宜划给西宁的信丰、感化、从善、定康4都划归信宜,沿称“新图”,计有民4694人,田地840多顷,入学名额2名。镇南都仍留西宁县。</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怀乡含沙大塘村周敬斋开设铸造厂,铸造犁头、铁砧、铁钟,远销至广西、云南等地。</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春节期间,钱排塘坳村凌十八(名才锦)在广西参加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共为结拜”,奉命回信宜发展拜上帝教,组织大寮拜上帝会。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发展会众数千人。1850年8月29日于大寮起义重创清军,随后率众转战粤桂两省三州(梧州、玉林州、高州)六县(信宜、茂名、化县、北流、罗定、陆川)。1852年7月28日失败于罗镜。</p><p class="ql-block">清咸丰二年(1852年)金垌生产天罡纸,以东镇、容县为*散地,大量外销。</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暴雨。德亮围(今金垌)山崩出玉石,色青绿,当地人用它雕制玉器。</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十五日(2月24日),天地会大洪国南兴王陈金的部将郑金、刘超由广西岑溪水汶进入信宜,攻下任姓堡、蒲竹径堡和大塘面堡。二月初四日(3月14日),陈金占领信宜县城(今镇隆)。二月十七日(3月27日),陈金以信宜县城为大洪国首府,以学宫为王宫,县署为元帅府,大路街冼太庙为宾馆;向富户重征田赋,名曰“洪租”;在南门外建新圩,实行轻税、互利商业政策;分封西宁、封川、岑溪、容县等天地会首领。</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初三日(9月13日),26岁青年周守帮(今怀乡镇大仁村鱼花塘人)驾驶木头船,首次从怀乡出发,直抵梧州,再溯江而至邕宁。</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主教传入信宜,法国教士在东镇圩尾创建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是年,怀乡杨梅寨陈铭盘,在马来亚吉隆坡苏丹街开设“高华客栈”,经营旅业及包单回唐(即侨胞汇兑),并在香港、广州、罗定、水东、梅菉开店,有船往来于水东、香港和南洋,为乡亲旅居马来亚提供方便。陈是信宜县自带资金出洋经商的先驱。</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凤书院改为中西学堂,为信宜第一所新式学堂,未订学章,不分年级,无程度分限,“中学”教经义史论事务策,“西学”教英法文、算术、理化、体操4科。</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信宜县城成立高等小学。县内次第成立初等或高初两等小学近10所。</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三年(1911年)秋,县人林砺儒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是信宜县第一个出国留学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国时期(1912-1949)</b></p><p class="ql-block">民国8年(1919年),基督教传入信宜,在镇隆设立堂会,名为“中华基督教第九教区镇隆分会”。</p><p class="ql-block">民国14年(1925年)12月,中共广东区委派罗克明、梁本荣回信宜开展革命活动,秘密建立、发展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地方组织。</p><p class="ql-block">民国(1926年)冬,钱排达垌李缉臣(陈炯明残部)纠合十三乡400余众,假道马贵、古丁、良德、才口,攻占信宜县城,县长杨伟绩仓惶出逃,李缉臣、李甘霖分别自任统领、县长。3天后,杨伟绩请高州武装收复县城,俘杀李缉臣等百余人,并派兵往达垌清乡。李甘霖逃亡海外。</p><p class="ql-block">是年,镇隆至东镇公路建成通车,全程22公里,并用竹筏从高州运进信宜第一辆汽车。</p><p class="ql-block">民国16年(1927年)5月下旬,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委员会成立,罗克明任书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信宜县委员会成立,书记张敏豪。同年12月15日,中共信宜县委领导怀乡起义,攻下第七区(怀乡)区团局和二区(怀乡)区署,成立广东省信宜县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怀乡区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民国17年(1928年),信宜县始设有线电话,电话所设于县城南门楼上。</p><p class="ql-block">是年,池洞扶参村罗维车购进美国制0.5千瓦电球1台,利用“水研”(土法水力碾米设备)为动力发电,供扶参小学照明。</p><p class="ql-block">是年,信宜镇隆至高州公路修成通车,全程40公里。</p><p class="ql-block">民国20年(1931年),县内各界热心公益人士捐资,在县城东门岗建立信宜县公立医院。</p><p class="ql-block">民国21年(1932年),县政府内始设气象观测箱。</p><p class="ql-block">民国27年(1938年)6~8月,进步青年廖盖隆、余荣中、杨友德、杨立展、谢荃(女)等奔赴延安、分别进入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他们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民国32年(1943年)2月20日中午,日本飞机7架轰炸信宜县城。落弹地点:县府监狱、信中东侧鱼塘、赓德书院、谢家祠、大路街新楼、窦江亭、城边水埒、镇隆圩尾广福庙。炸死犯人13人,群众3人;炸伤32人;炸毁监狱、赓德书院,烧毁中南照相馆。(注:1993年版《信宜县志》数据不实,此为2006年调查核实数据)</p><p class="ql-block">民国33年(1944年)9月18日,日寇一小队和伪军约1000多人经化州、广西北流窜入信宜西部旺将村,奸淫劫掠。</p><p class="ql-block">民国34年(1945年)2月2日夜,中共信宜县特派员陈志辉领导桄榔东、西两乡武装起义,未发一枪即攻下桄榔东乡公所,缴枪10多支;桄榔西乡起义失败,内应林俊昌、林俊耀被捕,于同月10日在镇隆就义。</p><p class="ql-block">民国37年(1948年)4月16日,南路人民武装部队东征支队800余人,由茂名进入信宜,抵白石四方田住宿。次日,在白鸡岭击溃信宜县自卫大队后,开往云开、楼垌、勃垌活动3天,经沙子、合水,向云浮飞地(今阳春圭岗、永宁地区)挺进。国民党信宜县政府*中4个中队分片“清剿”,历时4个月,人民群众深受其害。</p><p class="ql-block">民国38年(1949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五支队和所辖第十五团宣布成立。五支队司令兼政委王国强,十五团团长兼政委全国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9-1978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2日,信宜宣告解放。</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18日,信宜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张虎,副县长谢树权、杨叙庆。</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12日,土匪攻入马东乡(今属高州市)人民政府,劫粮5000公斤,干部周月颜等6人在抗击土匪中牺牲。23日,土匪攻打思贺乡人民政府,劫粮1万多公斤,掠取长短枪及物资一批。24日,土匪攻打六承南乡人民政府,劫粮3万多公斤,掠取长短枪40余支和物资一批。</p><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12日,信宜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镇隆召开,出席代表220名,内容是清匪反霸,生产度荒,退租退押。</p><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信宜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是年6月10日,全县组成32个土地改革工作队,队员555人,分3批开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八字运动。1952年3月,县土地改革试点新民乡(今大坡山、礼圩、樟坡等村)开始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同年,全县先后分3批于8月1日和12月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1953年4月下旬,完成分配土地工作。1953年5月,进行土地改革复查,颁发土地证。8月,全县土地改革工作全部结束。</p><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信宜县人民政府机关从镇隆迁址东镇。</p><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广海北线信宜至罗定公路动工,1954年竣工通车。</p><p class="ql-block">1953年7月1日,信宜按全国统一规定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p><p class="ql-block">1953年,全县消灭天花病。</p><p class="ql-block">1954年2月15日~5月上旬,全县进行第一次普选,共选出乡(镇)人民代表6177人,各乡(镇)相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镇)长、副乡(镇)长。</p><p class="ql-block">1955年3月20日,信宜县松香厂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1955年11月12日,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p><p class="ql-block">1957年5月,全县患流感病27万多人,一些学校因学生患病停课。</p><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开展教育改革试验:儿童6岁入学;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初、高中语文分设汉语课和文学课;每个乡办一间民办中学,每个行政村办一所民办小学,自然村办耕读班。</p><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22日,县人委发出通知,从是年8月15日起,16进秤改为10进秤。</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5日,兴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运动,撤销乡建制,全县设镇隆、东镇、北界、怀乡、朱砂、白石、合水、古丁等8个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实行营连排编制。</p><p class="ql-block">1959年,信宜第一钢铁厂建成年产1000吨的水泥生产车间,开创信宜生产水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1963年3月10日,中共信宜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联合指示》,提倡节制生育,同时成立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63年冬,怀乡引水工程动工兴建,始由怀乡公社施工,1964年改由县兴办。该工程引黄华江河水,是县内第一宗灌溉、发电综合性的中型北水南调工程,于1973年全部完成。</p> <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信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是年,白石、大成、洪冠试种药材田七成功,用砂仁种子和竹节育苗首次成功,改变单靠分苗种植的传统繁育方法。</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25日,中共信宜县委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9月7日起,铲除国民党的国旗、党徽痕迹,搬掉神庵、神位,更改带封建迷信色彩的校名,全面清理旧书刊,“红卫兵”运动兴起。至12月,“踢开党委闹革命”的“造反兵团”、“造反司令部”、“造反战斗队”等群众组织遍及全县,并冠以“毛泽东思想”、“井冈山”、“风雷动”、“红旗”等名称。各级党政机关受“造反派”冲击,全部瘫痪;领导干部一律“靠边站”;学校秩序混乱。</p><p class="ql-block">1968年3月20日,信宜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简称县革委会),同年11月2日,县革委会决定,小学改为五年制,中学改为四年二、二制,取消升留级制度,学生以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工农业基础知识为主,寒暑假及劳动课,安排师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1966~1968年的高中毕业生,年龄16~25周岁而无固定职业的城镇户口者,全部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p><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上旬,县革委会组织大揪“南路党”,将原在广东南路地区从事革命秘密活动的领导干部、积极分子、堡垒户打成“叛徒”、“特务”,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p><p class="ql-block">1970年,全县农村大办合作医疗,推广使用中草药和新针疗法。</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信宜玉雕厂建成,开始大批量生产南玉系列工艺品。</p><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8日22~23时,受强台风和暴雨袭击,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等公社,水位陡增4~8米,崩山数千处,受灾75个大队、1349个生产队,死亡116人,伤59人,毁房屋5255间,毁农田2660公顷,损失稻谷5750吨。</p><p class="ql-block">1974年6月,信宜县松香厂扩建工地出土西周铜盉一件,现存广东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75年1月初,怀乡公社出动1.35万人投入怀乡河改道工程,改直从含沙至中堂6个大队、全长约8公里的怀乡河道。后经自然检验,此举弊多利少。</p><p class="ql-block">1977年1月26日,大田顶电视转播台(代号732台)首次转播广东省电视台黑白电视节目。</p><p class="ql-block">1978年10月10日,信宜、高州、北流、容县等4县22个公社的一批黄姓群众,聚*北界公社甘棠大队祭扫祖坟,把距离坟墓10~20米的陈屋生产队的猪舍、牛栏和烤烟炉房共12间拆毁。事后,县公安局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这起联宗祭祖事件。</p> <p class="ql-block"> 信宜历史悠久,据本土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纺轮、石船形砸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属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百越设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信宜地属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苍梧郡端溪县。晋永和七年(公元346年)信宜地属广州晋康郡端溪县,南朝梁(公元502)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县。隶属泷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梁德县改为怀德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怀德地置信义、谭峨两县。并在信义县(今镇隆)设南扶州管辖这三个县。武德五年又析怀德地置特亮县,也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南扶州改称窦州,管辖范围不变,隶属岭南道容县都督府。宋开宝五年(972)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隶属窦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信宜县。宋熙宁四年(1071)废窦州,信宜归广南西路高州管辖。元朝属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明万历五年(1577)罗旁战事后,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部分、高州之马贵、古丁、深镇及罗定之扶合、加益、棼滨、新乐一带,划给新设的西宁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经朝廷批准,定康、信丰、感化、从善四都重归信宜管辖。沿称旧图,镇南都仍留西宁县。清朝信宜隶属广东省高州府。民国(1912)之后 信宜先后属高州军政府、高州绥靖处、高雷道、南路绥靖委员公署、“八属”善后督办公署、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10月22日,信宜县解放先后属广东省南路专区,高雷地区、湛江地区管辖。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两县合并为高州县,县治高州城。1961年4月1日,信宜县从高州县分出重设,治所住东镇,原信宜县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马贵、深镇3个镇)划归高州县管辖,1983年7月起,信宜隶属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辖东镇、镇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铜、径口、丁堡、池洞、朱砂、安莪、贵子、旺沙、洪冠、茶山、怀乡、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等23个镇。2004年将径口并入金垌镇,高坡并入北界镇,安莪、旺沙并入朱砂镇。2005年东镇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现在全市18个镇及1个街道办,下辖370个村委会及8个居委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宁县</b></p><p class="ql-block"> 西宁县,即今郁南县。秦属桂林郡,汉隶苍梧郡,晋初为端溪县析地。晋太康元年(280年),从端溪县析出设置都罗县;南北朝宋元嘉年间,撤销都罗、武城两县,置立都城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正式设置西宁县;民国3年(1914年)改名为郁南县;1958年与罗定县合并为罗南县;1959年1月改称罗定县;1961年4月恢复郁南县建制;1994年归云浮市管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6年,秦亡汉兴。原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在岭南地方建立南越国,他也接受了汉朝的封号。</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在其疆域内分设9郡。其中一郡名苍梧郡,该郡设10县,10县中有一县名端溪县。今郁南县是那时端溪县域之部。</p><p class="ql-block">西晋太康年间(280一289年),在端溪县域中增设都罗县(县治在今郁南都城镇)和武城县。</p><p class="ql-block">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出晋康郡,端溪县和现今郁南、德庆两县都是该郡的辖地。</p><p class="ql-block">东晋末期,又在晋康郡设晋化县(县治在今郁南南江口镇)。</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元嘉年问(424——453年),都罗、武城两县合并,易名为都城县(都城之名,由此而来),又从端溪县分出安遂县(县治是令郁南连滩镇)。</p><p class="ql-block">南朝南齐年间(479——502年),从端溪县分出威城县(县治是今郁南建城镇)。</p><p class="ql-block">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古罗水(即文昌水)流域内设罗阳郡,今郁南县域有部分被划人该郡。</p><p class="ql-block">隋初,罗阳郡改为罗阳县。</p><p class="ql-block">开皇九年(589年)都城县因晋康郡废,改隶苍梧郡。</p><p class="ql-block">开皇十二年(592年),晋化、威城两县并入都城县。</p><p class="ql-block">开皇十八年(598年),罗阳县改名正义县。</p><p class="ql-block">大业三年(607年),正义县并入永熙郡的泷水县。安遂县也同时转隶永熙郡。</p><p class="ql-block">唐朝推行州县制。都城县改隶康州,安遂县则从永熙郡改隶康州,并改名晋康县。</p><p class="ql-block">宋开宝五年(972年),都城、晋康两县并入端溪县,隶属广南东路德庆府。</p><p class="ql-block">元朝沿用宋制。只是德庆府改名德庆路。今郁南县仍是德庆路的辖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明朝,德庆路复名德庆府,不久德庆府降为德庆州,隶属肇庆府。</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年(1576年),明朝政府在该地区设罗定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该直隶州除了以泷水县为州治外,还统辖新设的东安县(今云浮县)和西宁县(今郁南县)。翌年,西宁县在今郁南建城镇开始筑城以作县治,这就是建城之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清朝沿袭明朝建制,只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宁县的部分域地划回原属的信宜县。</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因西宁县与青海省西宁市同名,且鉴于该县位于古郁江(今西江)南岸,于是改名为郁南县。</p><p class="ql-block">1950年春,郁南县治改在都城镇。</p><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郁南县、罗定县合并;取名罗南县。</p><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罗南县撤消了.恢复郁南县和罗定县的建制。</p><p class="ql-block">1979年,全县辖1个镇(都城镇)和18个人民公社(平台、附城、桂圩、罗顺、建城、宝珠、通门、大方、大全、大湾、千官、河口、连滩、历洞、东坝、宋桂、南江口、罗旁公社);</p><p class="ql-block">1983年,全县辖1个镇(都城镇)和18个区(平台、附城、桂圩、罗顺、建城、宝珠、通门、大方、大全、大湾、千官、河口、连滩、历洞、东坝、宋桂、南江口、罗旁区);</p><p class="ql-block">1987年,全县辖13个镇(都城、平台、桂圩、通门、建城、罗旁、千官、大湾、河口、宋桂、东坝、连滩、南江口镇)和6个乡(附城、罗顺、宝珠、大方、大全、历洞乡);</p><p class="ql-block">1989年,撤销附城乡建制,其行政区划归都城镇管辖;</p><p class="ql-block">1993年,全县辖18个镇(都城、东坝、宋桂、连滩、河口、大湾、建城、千官、通门、桂圩、平台、宝珠、历洞、大方、南江口、大全、罗顺、罗旁镇),32个社区、177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2003年,大全镇并入千官镇,罗顺镇并入桂圩镇,罗旁镇并入建城镇;</p><p class="ql-block">截至2006年末,全县辖15个镇(都城、东坝、宋桂、连滩、河口、大湾、建城、千官、通门、桂圩、平台、宝珠、历洞、大方、南江口镇),31个社区、177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设县背景</p><p class="ql-block">岭南一带地方割据势力与明王朝统一的矛盾越演越烈,其猛烈程度达到“震骇朝省”、“广东十府被残破者六”、“两广守臣皆待罪”(《明史》)的地步。在广东,以罗旁的动乱为最严重。罗旁大山形势险峻,生产受到破坏,交通梗阻,人民逃离,哀鸿遍野,社会秩序混乱。封建王朝的法律和皇帝的权力受到严重的损害,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余地,地方根本无法平息。</p><p class="ql-block">德庆知州陆舜臣说:“征而不能守,不如不征;守而不能久,不如不守。”他认为只有动员20万大军征讨才能换取承平。</p><p class="ql-block">这事惊动了朝廷,万历皇帝下令大征。</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明代开国已逾百年至万历年间才大征罗旁?由于明代中叶外忧内患严重,国力衰微,宦官横行,执政者无力顾及罗旁。1567年入阁的张居正,从军事、政治、经济进行一些整顿、改革,试图扭转政治腐败、边防松弛龢民穷财竭的局面,加强明王朝的中央*权统治,取得一些收效,客观上对人民也有一定的好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动用大批兵马粮草去平定罗旁的动乱。</p><p class="ql-block">当时作为广东总兵的张元勋,与广西总兵李锡一道,奉了皇命,率领土兵、浙兵、狼兵在内的20万兵将,金戈铁马驰骋在瘴烟迷漫的罗旁大山。</p><p class="ql-block">明军经过半年之间大大小小的战斗,平定此处地方,于1576年10月班师回朝。</p><p class="ql-block">明王朝万历前,今云浮市的地域隶属于肇庆府。肇庆府下属有新兴等县,并管辖德庆州。德庆州管辖封川县、开建县、泷水县,并直接管辖金林、悦城、都城、晋康四个乡。</p><p class="ql-block">罗旁大山平定以后,为了加强对罗旁山区的统治,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朝廷为了有效地控制此处地方,在此建立新的行政区域,把原属德庆州所辖的泷水县升格为州,改称罗定。罗定州下辖东安(今云浮市区及云安县)、西宁(今郁南)两县,也直接管辖划出给东安、西宁两县后的原泷水县土地。州治在原泷水县城。罗定州与德庆州并列。德庆州仍归肇庆府管辖,罗定州则直隶广东布政司。</p><p class="ql-block">罗旁大山一带平定,东边安,西边宁。《罗定志》中说:“神宗万历五年五月改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由是泷水之名始革,而罗定之名亦肇于此。按,罗旁水、罗阳废县皆地入西宁,以是时平定罗旁因以名州,后人相沿,遂以罗旁、罗阳为一州二县之通称矣。”罗定的命名,显然同罗旁的平定有关。</p><p class="ql-block">当时,析德庆州的晋康乡南岸地方(包括六都、宋桂、东坝、白石、镇安、高村),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四都,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以及泷水县的南乡、富林二所地,建置东安县。东安县的县治在麒麟山(又名石麟山)旁(即今云城镇的烈士公园一带)。首任知县肖元冈于同年闰八月主理建设城墙工程,经过半年多,在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建成,县衙、军署(又名参将府)、学宫、分司、社学、仓库等管理军政文教钱粮的机构也先后建立起来。</p><p class="ql-block">把原属德庆州的都城乡三个都即十三都(都城白木)、十四都(桂圩、罗顺)、十五都(平台、万洞),与原属泷水县的6个都即太平都(建城、宝珠)、永安都(通门)、裕宁都(历洞)、常静都(榃滨、新乐)、保和都(大湾、塔脚)、建康都(连滩、河口)合并为西宁县。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把信宜县五个都即定康都、信丰都、感化都、从善都、镇南都(扶合、泗纶)划归西宁县。</p><p class="ql-block">东安县和西宁县,县境中部有大山的主峰,东安县有大绀山、云雾山,西宁县有天马山、金菊顶。许多行政区域都以自然的分水岭来划分界线,为什么明代万历年间却这么特别来划分呢?我们试考查万历之前的行政区域来对照,不难看出,当时云雾山是德庆州晋康乡和泷水县、新兴县的分界线,天马山是德庆州都城乡和泷水县的分界线。现把造反者据以天险的大绀山、云雾山和天马山、金菊顶分别置于新建的县中部,并在其南北分别设置巡检司以监视、控制,显然,这是防范造反者死灰复燃。</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西宁县从南到北一狭长地形与广西相邻?西宁县南端贵子、怀乡、嘉益等地,距信宜县城或罗定州城近,而距西宁县城遥远,可看出明王朝为防止当时逃入广西的残余势力卷土重来而把这一带大山岭统一划归西宁县管辖以利指挥。</p><p class="ql-block">西宁县建立时,以何处为县城?县官上任,请风水先生察看山川形势,初时确定在今天宝珠的地方建城墙,但是,把当地的河水一秤,认为轻了一点,于是就到如今建城的地方观测,此地的水流合符要求,就在那里筑起城墙。此地当时称为太平都,建县初期,称为城厢。自此,西宁县城,经过400多年后才起变化。</p><p class="ql-block">西宁第一任县官为朱宽,广西桂林人,举人出身,在三水县当知县,因廉洁而有政绩,调到新建立的西宁县任知县,主持修筑城池、县署、学署、文庙。</p><p class="ql-block">县城周围360丈,城墙连雉堞高一丈九尺,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环以壕塘。北以近山建层楼。东门还有月城一座,周围五丈五尺。有窝铺22间,城堞847个,兵马司六拐角楼3座,北樵楼一座。</p><p class="ql-block">设封门、函口千户所守御,前者周围315丈,城垛510个;后者380丈,城垛600个。</p><p class="ql-block">朱宽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秋病逝于西宁,十三年(公元1585年)获上司批准入祀西宁名宦祠。</p><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西宁县2275户(不含军户及未编入户者),男11554人,赋亩216802亩(田、地、山地、塘)。</p><p class="ql-block">西宁县的建立后,这种建制并未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改变,这对粤西这片土地在政治上、文化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当时执政者把这种行政区域的划分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当形势改变以后,恢复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那么这种影响就只能持续一段时期,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持续几百年幷且继续影响后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俗的演变</b></p><p class="ql-block"> 明代张元勋平定三罗地方后,剧烈的社会变动留下了好些奇异的风俗,流传在局部的地方,延绵几百年,随着时代的进展而逐步演变或消失。</p><p class="ql-block"> 严禁打五更鼓。昔日没有钟表,只能看星象或铜漏以知时刻,夜间有更夫巡街巷以打更鼓报时,入夜、子夜、下半夜分别称为二更、三更、四更,天将亮时为五更。更鼓响时,人们知道时刻。因为罗旁一带,传说五更鼓响,大藤会浮起,把造反者渡过江,当罗旁平定以后,民间就严禁打五更鼓。</p><p class="ql-block"> 夜夜点亮老虎眼。西宁建立县城后,在通往桂圩的山坳上建了一座茶亭(该地今名茶亭岭),亭面向桂圩方向,四条砖柱,砌成各有一角凹下,形成了五个直角,据说那象征老虎脚。瓦檐之下,左右砌成两个水桶般的圆窗,挂着灯笼,夜间点燃,于黑沉沉荒岭之中熠熠光亮,据说那是老虎眼。老虎把守着这茶亭要冲御敌。如果夜间不点灯,就会招致敌人侵犯县城。</p><p class="ql-block"> 祭霜降。云安县高村降平、郁南县通门都流传张元勋平定三罗时,有一女将在霜降日在那里战死,于是当地乡民每逢霜降日都要祭奠。有传说此女将姓雅,曾是陈璘之妾,十分美丽。还传说昔日在云安县富林镇曾有一雅氏夫人庙,庙前石柱刻有楹联:大丈夫止戈为武,女英雄走马成功。</p><p class="ql-block"> 五月一日过端午。传说西宁成了太平地,外地的人都到来安居乐业。南雄珠玑巷有谢卢陈三姓人家,因逃避皇帝追捕,于五月一日提前过端午节,即星夜仓惶离乡,一同来到今郁南大方镇,结拜为兄弟,三姓互不通婚。自此逢五月一日过端午节,至今已十六代,仍沿袭。至于互不通婚这一清规戒律现已破除。</p><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五日过盂兰节。各地的盂兰节都在七月十四日,但宝珠钟姓人家却在七月十五日过此节。他们被追杀逃到西宁,刚过了十四,就把七月十五日作为盂兰节,代代相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一年过两次冬。郁南县连滩镇谢姓人,同样因逃避皇帝追捕,到达连滩镇落脚谋生。待到结束颠沛流离生活之时,始觉冬至已过,这时为十一月十九日,于是连忙宰鸡补过冬。自此,谢姓人就以每年旧历此日为冬节。但真正的冬至日多非此日,此姓人又随俗过节,于是一年过两次冬至节的风俗就延绵传下。查考历书,二十世纪仅有三年冬至恰巧是旧历十一月十九,其余不是趋前就是延后。</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旁初平时,招民到来创业,有一部份人该是到来寻找绿洲的人。他们后代都相传为被皇上追捕,固然有这种可能,但看来不会全是这样,可能他们在原居留地无法立足谋生才迁移到来。</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建立了罗定州和东安、西宁县,如果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待到此地平定以后则恢复原有的行政区域设置,那么,南江一带的文化发展会是另一种途径。但是,这种建制固定下来,历经朝代的转换而基本不变,使南江流域的汉瑶僮文化合流,留下多民族的文化印痕,对历史发生深远的影响。南江文化形成了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文化的合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僮瑶接受儒家学说的教育,参加了社学的学习,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以期获得功名。</p><p class="ql-block"> 一些僮瑶族的地名得以在汉文化中继承下来,如榃字,在南江地域就有榃滨、榃葛等地名,榃的本义是山间林木环田。</p><p class="ql-block"> 汉人也接受了僮瑶的文化风俗,表现为盘古庙、新娘歌、禾楼舞。</p><p class="ql-block"> 盘古是瑶族崇拜的神,岭南多建有盘古庙,是瑶族文化的痕迹。汉族人也崇拜盘古,说明汉瑶文化的合流。</p><p class="ql-block"> 女子出嫁与伴娘而哭,这种风俗流传于僮族,历史悠久。这种伴嫁歌,就是现在的新娘歌。这说明瞭僮族和汉族的文化合流。</p><p class="ql-block"> 禾楼舞,更是汉瑶僮族文化合流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有关盘古庙、新娘歌、禾楼舞的论述,详见下章《古庙》、《文学艺术》两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