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2021年5月2日至2021年5月24日,我们开车从北京出发,行程7891公里,共计23天,领略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的变化,观赏美好风光、人文。现记录一下行程,供自己回忆,同时也和大家一起共享这美好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天:从北京—山西芮城风陵渡镇,在山陕豫三省交会处风陵渡。行程950公里,过路费343元(五一节免费)游玩了风陵古渡;潼关古城。晚上住芮城风陵渡鹏悦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清初诗人淡文远在其潼关八景诗之《风陵晓渡》中写道:“洪波一片接天明,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诗在描绘风陵渡口清晨船只争渡情景之后,继而写了渡口的作用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诗中的“此陵”即指风陵渡。相传风陵为女娲的陵墓,因女娲姓风,故称其陵为风陵,风陵附近的渡口被称为风陵渡。风陵渡在潼关古城东门外的黄河北岸,是黄河上有名的渡口,通往古长安的重要门户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诗中的“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形象地概括了它连接秦晋的交通要道作用。</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于10月19日从风陵渡过河到达潼关。在潼关停留两天后,又一路西行,于10月26日抵达西安。</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历史悠久,专家根据新发现的“封陵津印”研究认为,风陵渡早在战国、秦时业已存在。西汉时,风陵渡是“横渠、渭水、黄河三流水运的枢纽”,西汉在此设船司空,专管水运、船库。</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城:今天古城私家车能开上去,景区正在复建中,听古城收停车费(10元)的工作人员说,今年7月能正式开业。</p> <p class="ql-block">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仅次于山海关),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古潼关始建于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战略地位险要的潼关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潼关城也在历次的战争,尤其是日本的狂轰滥炸下惨遭损毁。到解放前夕,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中,幸存者已经屈指可数了,而这些都没有对潼关古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为过高地估计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潼关县城故城所在地因太靠近黄河,被规划进了淹没区,不得不另外选址搬迁,从此人去城空,城内许多建筑被拆毁,其建筑材料被人们用作建造新的家园。故城遗址遭到严重毁坏,仅留其残存城垣,但是仍可窥其基本轮廓。</p> <p class="ql-block">女娲</p> <p class="ql-block">芮城风陵渡镇美食肉夹脆饼。</p> <p class="ql-block">混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天:从风陵渡—西安,行程211公里,过路费78元(五一节免费)。游玩了风陵渡渡口、风陵渡镇,参观了西安城墙(门票51元)</span></p> <p class="ql-block">一直觉得风陵渡这个名字霸气、沧桑而又浪漫。提起黄河上的古渡口,数一数二的当属风陵渡了。今天早晨,好心的酒店老板董先生热情好客做问导游玩了风陵古渡。</p> <p class="ql-block">“万里黄河第一湾,风陵渡畔有古关” 历史上的风陵古渡就跟潼关隔黄河而望。</p> <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因为它是黄河沿岸最大、最为繁忙的古渡口,更重要的是因为它那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曾在此发生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千年古渡,是肩挑秦晋两省,力压千钧的支点。</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也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郭襄与杨过邂逅的地方。“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古人。”</p> <p class="ql-block">1949年,风陵渡镇境域属芮城县第五区;1984年9月,由风陵渡公社改为风陵渡镇。截至2018年末,风陵渡镇户籍人口为67921人。截至2020年6月,风陵渡镇下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风陵渡集镇。</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镇境内有180万年前的西侯渡古人类文化遗址,60万年前的匼河古文化遗址和2600多年前的羁马城遗址,并有黄帝名相风后陵、唐国公李靖墓、女娲补天凤凰岭遗迹、七女坟、黄河古渡等人文古迹。</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p> <p class="ql-block">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文化名片和标志性建筑,明城墙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也撑起了西安这座城市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宝庆寺塔</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羊肉泡馍(35元),若干年以后,会多少钱一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天:游玩大雁塔、小雁塔。</span></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p> <p class="ql-block">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因寺建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p> <p class="ql-block">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由于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雁塔脚下,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街区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500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建有大雁塔北广场、玄奘广场、贞观广场、创领新时代广场四大广场,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西安美术馆、曲江太平洋电影城等四大文化场馆,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谱、贞观之治、武后行从、开元盛世等五大文化雕塑,是西安唐文化展示和体验的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29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被列为全国首批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之一。2020年7月,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p> <p class="ql-block">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开发区,大雁塔东南侧,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域面积300亩。</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p> <p class="ql-block">岐山哨子面</p> <p class="ql-block">岐山哨子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天:从西安—广元昭化古城,行程565公里,过路费(五一节免费)。参观了张良庙(留候祠),游玩了昭化古城,晚上住古城民宿。</span></p> <p class="ql-block">张良庙位于秦岭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p> <p class="ql-block">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像。二水轻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去云雾飘渺,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相传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p> <p class="ql-block">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p> <p class="ql-block">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留侯。</p> <p class="ql-block">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p> <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原名益昌县,后才改为昭化县。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是广大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学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它浓缩了中国地方政权连续的建置史,是中国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自唐虞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文明有史可鉴。尽管历史悠久,但古城文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小,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和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p> <p class="ql-block">水毁后的秦葭萌古城遗址清晰可辩,大量的三国古遗址诸如古驿道、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侯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关索城、鲍三娘墓等国家、省、市级保护文物,风貌依旧,保存完整,实属全国少有。</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古城墙和明清时期的古城门、八卦井、龙门书院等古建筑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张飞战马超</p> <p class="ql-block">文庙</p> <p class="ql-block">县衙</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处(君臣客栈民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五天:从昭化古城—剑门关—黄龙,行程345公里,过路费27元。游玩了剑门关,晚上住松潘云峡大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p> <p class="ql-block">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p> <p class="ql-block">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崖底修建了关楼。2006年2月,关楼被大火烧成灰烬</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关楼,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剑门关战斗(红军攻占剑门关):此役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著名战斗之一。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邓锡侯部第28军第8混成旅司令刁文俊率4个团的兵力防守剑门关,并有多股军队配合部署。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31日,奉命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的红四方面军在王树声的指挥下,已构成多路合攻剑门关的阵势。4月1日拂晓,红军兵分二路迂回进攻剑门关背部,快速占领关楼,并于下午4时许结束战斗。</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剑门关战斗(解放军攻克剑门关):1949年12月,败退四川的国民革命军胡宗南部第7兵团驻守剑阁县,司令裴昌会派38军55师杨占培部据守剑门关一带,164团3营守剑门关口,第177师炮兵驻扎剑门关隘口两侧高地。12月17日,解放军180师一部直抵剑门关外志公寺,准备进攻。同时,另遣小分队沿山崖小道爬上关隘西侧的金城山,于半夜开始进攻。解放军集中火炮掩护战士从志公寺冲击关隘,小分队居高临下攻敌。此时,中共地下党员、关口守军营长乘势策应,守军溃退。解放军遂攻克剑门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六天:从黄龙—九寨沟,行程120公里。游玩了黄龙风景区,参观了川主寺,晚上住九寨沟。</span></p> <p class="ql-block">黄龙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等美誉。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除了高山景观,还可以在这里发现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p> <p class="ql-block">相传,六月十五是黄龙真人修道成仙之时。为了纪念黄龙助禹疏导大江之功,方圆数百里的藏、回、汉等族人民,或聚会 或观景,或祈祷吉祥,或亲朋欢聚,或谈情说爱。天长日久,约定俗成,便成一年一度的黄龙庙会。</p> <p class="ql-block">庙会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帐篷、炊具、食品等,络绎不绝,前往黄龙。千里之遥的青海、甘肃以及绵阳、阿坝等地的藏族同胞也远道赶来,参加庙会。</p> <p class="ql-block">提醒: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黄龙景区是中国最高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游客来旅游时要做好预防高原反应的准备,建议在去黄龙之前7天开始服用红景天或随身携带速效的奥默携氧片。</p> <p class="ql-block">川主寺始建于1270年,简称“卓仑贡巴”。解放初寺院共有房屋86间,占地27亩,大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寺内曾经供奉大小泥塑菩萨2018尊,铜铸菩萨1025尊,银子唢呐2对,大蟒号4对,唐卡350幅,经书3250卷,舍利塔2座,大小转经筒524个,木雕菩萨128尊,还存有黄金、白银等财产。“文革”期间,寺院和财产遭到损毁,仅镇寺之宝、部分文物和经书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七天:从九寨沟—松潘古城,行程100公里。游玩了九寨沟、松潘古城,晚上住松潘古城宾馆。</span></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海拔1900—31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氐羌。经考古调查,除草地、永和乡之外,其他乡镇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可将九寨沟县历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内河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高山为主,另有部分山原和平坝,地形呈阶次变化,海拔落差达2000米。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千米。</p> <p class="ql-block">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化滩流等。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九寨沟以高原钙化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化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化沉积为主导。</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有角峰,刃脊,冰斗、U字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在内的嘉陵江、岷江上游地区称氐羌之地,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活动早至殷商,九寨沟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内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玛曲一带的俄洛部落,原属党项羌弥药支,后被吐蕃臣服。唐初吐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其为先锋,占领松州(松潘)后将其留住当地,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与白马部结成联盟,其后代即为九寨沟中九个寨子的藏胞。</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从地域上看,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九寨沟的藏族文化也带上了其它民族文融合影响的印记。与西部藏区居民明显不同的是,在藏式村寨及宅院布局的基础上,普遍使用了汉式的披项、垂花柱、柱角花、翘屋角、圆洞门等处理。</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藏族信奉本教,藏语称“本波”,原为藏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俗称黑(本)教,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等自然的神鬼精灵,后因受藏传佛教——喇嘛教影响,新创了教理教义,演变出类似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俗称白(本)教,以示和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黄教(格鲁派)、红教(宁玛派)等相区别。本教在四川藏区影响较大。</p> <p class="ql-block">藏族村寨</p> <p class="ql-block">水磨坊</p> <p class="ql-block">岷江源头</p> <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顺势略呈三角形,东部崇山之下河谷部份为长方形,外城毗邻内城南面的河谷下坝,有城门与内城相通,平面为长方形。城墙总长6.2公里,用本地烧制的青砖砌成墙身,内土石而成,高12.5米,厚12余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浆粕连勾缝,坚固如铜墙铁壁。</p> <p class="ql-block">各城门仅以大块规则的长方条石券拱而成。松潘古城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其城墙的长度、高度、厚度、浮雕石刻的精美在民族地区是首屈一指的。</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p> <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松潘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在松潘境内召开。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p> <p class="ql-block">酥油</p> <p class="ql-block">川贝</p> <p class="ql-block">虫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八天:从松潘古城—都江堰古城,行程273公里,过路费50元。游玩了青城山,参观了都江堰。晚上住都江堰古城99优选酒店(南桥步行街店)。</span></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p> <p class="ql-block">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p> <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p> <p class="ql-block">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p> <p class="ql-block">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p> <p class="ql-block">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p> <p class="ql-block">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p> <p class="ql-block">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p> <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区: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前山景区: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p> <p class="ql-block">后山景区:青城后山距成都60千米,距都江堰市区20多千米,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一山幽意论平分”之说。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泰安古镇、水晶溶洞、三潭雾泉(金娃娃沱)、龙隐峡栈道、双泉水帘、百丈长桥、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今重建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p> <p class="ql-block">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p> <p class="ql-block">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p> <p class="ql-block">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则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仍发挥巨大效益。</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p> <p class="ql-block">灌县古城:都江堰因堰改名,古代称灌县,就是西游记里面二郎神的灌江口。</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市古城区东至都江堰大道一环路口、南至公园路外江河堤、西至玉垒关城门洞、北至建设路,幅员面积2.8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8724人。</p> <p class="ql-block">辖区内保留了与水文化密切关联的文物古迹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巷深院和公共建筑,以及纯朴的民风民俗,是都江堰两千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