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爱您一生一世

紫玉

<p class="ql-block">  七年前秋日的凌晨,对女儿来说真是晴天一声霹雳,亲爱的妈妈永远离开了我们。尽管有些心理准备,却没想到妈妈会离去得那样快。她到另一个世界和爸爸会面了,把钟爱的一双女儿孤零零地留在了人间。从此,我们阴阳两隔,再也无法享受到父母亲对我们长达半个多世纪遮风挡雨的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 咏:失去了双亲的这种切肤之痛,只有此时,我们才有真实的体验!妈妈,我们还没有对您尽完孝心呢。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模糊了我的双眼,沾湿了衣襟。我无法继续敲打键盘,对着电脑屏幕伤心至极,除了无助还是无助。亲爱的妈妈,我们还是很难对您说再见!从此女儿没有了娘家!</p> <p class="ql-block">  吟:一想到妈妈曾经那么快乐而美丽,我就忍不住哭。我在温哥华上班的地铁上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赶回上海的飞机上还是</span>忍不住地哭。因为我不知道,当我们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们的灵魂要到哪里才能找到您和爸爸,外公外婆等曾给过我们爱的长辈们的灵魂呢?</p> <p class="ql-block">  咏:由于妈妈晚年因糖尿病,突然间双目失明,患上了血管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很快变成了高龄失智老人。整整三年,我们姐妹俩总是不断重复着做着同一件事:每个星期日相约11点和您通电话。妈妈的病床就是我们姐妹连线互诉衷肠的地点。我们生怕妈妈忘记女儿,总是寻找回放她对过去的熟悉人物或事件,通过她残存的记忆碎片来对话。我和妹妹最喜欢对妈妈说的一句话就是:“I Love you”,您总会很迅速很清晰地回答:“I Love you too”。我每天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去探望您,哪怕只看一眼病床上的您,因为对我们来说,妈妈只有一个。</p> <p class="ql-block">  吟:在与您告别的那天,黑色灵车启动的瞬间,我撕心裂肺,真正体会到骨肉曾经相连的那种生命分割的疼痛。妈妈是我曾经住过的身体,一定是那个宫殿里出奇的温暖和舒适,所以我才迟迟不愿来到这世上,害您的身体那时不得不多沉重了几个星期,真是抱歉。这不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吗?!</p> <p class="ql-block">  咏:亲爱的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祝天上的您母亲节快乐!您出生在腊月,乳名梅儿,亲戚们习惯唤您梅姐姐、梅姨姨、梅娘娘。儿时,看到银幕上张瑞芳扮演的梅表姐,我会很自豪地对小伙伴说,我妈才是真正的梅表姐。</p><p class="ql-block"> 送别妈妈的挽联是我和妹妹在微信上讨论的结果,当时她还在回国途中。上联是“梅蕊争春一生暗香韵自寒苦来”,字头以您的乳名开始,寓意您的生辰、品格和历经风雨数十载;下联是“冰心凝玉一世清澈萧飒得乐归”。字头取自您名字慰冰的冰,冰心又是我外婆的名字,寓意妈妈您为人爽直、敬业、透明、达观、真我、离苦得乐。</p> <p class="ql-block">  吟:永远记得妈妈温暖的怀抱。幼时,妈妈抱着我从外滩的单位回武康路的家。虽然我们在公共汽车上摇摇晃晃,车里车外都是漆黑一片,可是您柔软的身体带着的妈妈香味给了我无比的安全感。 尽管我长得远远比不上您年轻时那么漂亮,可是我相信,姐姐和我都是您和爸爸爱情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咏:妈妈对女儿从来就是高度的信任和宽松。我们是双职工的孩子,从小全托。童年的我从幼儿园开始,每个星期一早晨,就独自挽着小包裹步行去幼儿园。每个周六天黑了,我才被接回家。我六岁时,就能带着妹妹坐10站公交车去外滩妈妈单位洗澡,吃晚饭。然后,妈妈在单位继续加班,让我带着妹妹原路返家。那时,我们身高都还不需要买车票。途中,看着妹妹进入梦乡,我也困的睁不开眼睛,但还得使劲睁开双眼,不让自己睡过去,我一定要听售票员报站名,否则坐过站我会找不到家。小学一年级时我发了高烧,妈妈请假带我上医院注射了青霉素,但她没时间送我回家,就花2角钱叫三轮车送我。我怕同学们嘲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就让车夫停下车,一瘸一拐回家。那时年幼,不理解为什么妈妈老是没空,不免心生埋怨。文革开始,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她和父亲下农村劳动,把工资的一部分交给我当家。当我们十三四岁时,妈妈又下放黑龙江6年多,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更强了,一切全靠自己。今天我们要感谢妈妈,正是她这种信任和宽松的教育,让女儿从小就面对各种挑战而越来越成熟。当年我说想报名去援藏,妈妈只淡淡一句“你报名吧”,让我义无反顾去了高原。妹妹不管是在农场挖河泥、插秧割麦还是远渡重洋留学工作,从来报喜不报忧。当女儿们自己也做了母亲后,才越发体会妈妈对我们别一样的母爱……</p> <p class="ql-block">  吟:姐姐和我自小都受到“千金”的待遇。所以,我们成年后都对生活中任何美的事物有一颗敏感的心,那么津津乐道,对周遭的人和事物也有那么多源源不断的热爱。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您和爸爸遗传的印记。感谢您给了我这一生许许多多的爱,我要感恩给了我生命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  咏:妈妈出生于1928年1月4日,她在战乱年代分别在上海、杭州、吴江念完了小学。</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妈妈在安徽省屯溪市徽州女子中学、安徽省休宁县苏浙皖大学先修班完成了学业。妈妈曾经告诉我,为了求学,她每周必须行走120里路上学。正是一直走长路,锻炼了妈妈的体力和耐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妈妈曾得过华东广电系统马拉松女子第一名。小时候我看见她脚底的老茧,还嘲笑她的脚底硬的像面包皮。八十年代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妹妹外出回家,走到武康路我们三人竟开展了一次短跑比赛。虽然妈妈年纪上去了,也没我们跑得快,可是她心态很年轻,以至于路灯下,我们仨在马路中间哈哈放肆大笑,快活至极。</p> <p class="ql-block">  安徽省立徽州女子中学高二全体同学欢送远征同学纪念合影。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廿四(1944年5月16日)。中排右一为妈妈。</p> <p class="ql-block">  安徽省立徽州女子中学第五届高中毕业同学摄影纪念,民国三十四年五月(1945年6月)。前排右五是妈妈。</p> <p class="ql-block">  吟:1947年妈妈还在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文学院文学系读书,时值中国革命进入胜利阶段,革命的理论和进步的浪潮指引她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她目睹了国民党的官场腐败和民不聊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引导着她,寻求光明,追求进步。1947月5月26日妈妈参加了大同大学文商学院进步学生组织“紫荆团契”。</p> <p class="ql-block">  部分大学同学合影,前排左一是妈妈。</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师生合影(局部),前排右二是妈妈,三排左一是爸爸,他们是同学又是恋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妈妈参加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大同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并积极参加校内外地下党组织的各项迎接上海解放的斗争活动,为上海的解放奉献出青春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前排右一为妈妈。他们的舞蹈教师是戴爱莲。四位女生被称为“哆来咪发”我妈妈是“发”。</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在校内秘密成立了人民保安队,护校值班。5月25日凌晨,解放军解放了上海西部地区之后,5月26日,妈妈接受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参加了上海人民保安队纠察队,于当日进驻国民党上海电台,协助军管会接管电台,5月27日早晨,电台正式对外呼号。图为妈妈上街扭秧歌,欢迎大军进城,欢庆上海解放。</p> <p class="ql-block">  咏:妈妈作为新中国第一届大学毕业生,1950年7月被正式分配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此妈妈一生与广播事业结缘。她当过青年节目和妇女节目的记者。1951年12月又担任军人节目记者。妈妈的听觉很灵敏,每天早晨6点她就打开收音机听广播,如果我们没有对准收音机频道,她立刻就能听出来了;哪个播音员读了错别字她也要记下,一切为了提高广播质量。在妈妈的影响下,全家人养成了每天晨间听新闻联播的习惯。收音机伴我们长大。</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至12月妈妈参加了皖北濉溪县的土改工作。图片前排右一为妈妈。</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北京将组织联合国代表团,急调青年学生参加外事工作。因妈妈有较好的英语、法语基础,组织上派她去国务院人事局报到,参加培训,后来因中美关系冻结,未能成行。经组织同意,安排妈妈调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51年11月1日,上海广播电台为了向解放军指战员进行宣传教育,接受驻沪陆海空三军委托,创立了《解放军节目》正式开播。年仅24岁的妈妈作为电台记者参加了军人节目筹备三人编辑小组,参与编辑、采访、通联工作。每星期一至六播出,每次60分钟,工作强度是很大的。1952年春天,《解放军节目》经常播讲抗美援朝的情况,及时宣传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还请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刘胡兰母亲到电台播讲英雄的战斗故事。由于警备区和电台双方共同领导,协同工作,使《解放军节目》起到了鼓舞部队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作用,在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并获得好评。为此,妈妈受到了警备区的表扬。和爸爸一样,妈妈一辈子热爱编辑工作。她对待工作认真、细致、负责。她全身心投入,经常加班加点。在近40年的电台工作生涯中,她先后在听众联系组、文艺部文学组、节目组、《每周广播》(文革后更名为《每周广播电视报》)、总编室、新闻教育台、《热线电话》节目信访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以及节目管理、编辑出版和群众工作。她所负责编排的节目五联单,是一项内容庞杂、时间要求极度精准的节目播出顺序单,特别是遇到重大节庆和重要事件播出时,她能主动与编辑、播音员沟通协调,几十年工作中避免了不少差错,确保了节目播出质量。</p> <p class="ql-block">  吟:妈妈是个真性情的人。她对工作及其敬业,工作的事永远放在她生活中最优先的位置。广播电台工作的性质就是准时。在女儿的记忆中,妈妈工作非常忙,每周为了编排节目,她经常翻三班,很少顾及女儿的生活学习。我和姐姐都是在出生56天后就被送入电台托儿所哺乳室,又都在全托幼儿园度过童年,每周和父母只见一次面,直到上小学。虽说妈妈生活上是个大大咧咧的人,经常会丢失购粮证、钥匙,钱包等贵重物品,但是妈妈工作起来却一丝不苟,从不出差错,并且乐此不疲。在妈妈留下的资料中,有厚厚一叠不同时期由她编排的各类广播节目表。想想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全靠手工作业,可见妈妈花费了多少心思。在外滩悠扬的海关钟声和轮船的汽笛声陪伴中,妈妈熬过了无数个夜晚。</p> <p class="ql-block"> 咏:妈妈一辈子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她曾在虹桥路饲养场劳动锻炼三年。1963年我上学前的暑假,突然从“圈养变散养”。没有大人照看,妈妈只好把我带到虹桥路农场(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她在那里学习种植蘑菇的技术。记得我学割草,一不小心手被生锈的镰刀割破。还记得杂草丛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比我人还高的白山羊,挡住了我的去路,要不是有大人过来牵走,我真不知如何应对……</p> <p class="ql-block">  吟:文革期间,1969年10月妈妈下放五七干校。1970年4月,妈妈又克服了女儿们尚未成年、双亲年迈的家庭困难,在人生迈入中年阶段时,参加了黑龙江省学习慰问团,来到了七千多公里外的中苏边境瑷珲县瑷珲公社做知青工作。那年我13岁,姐姐14岁。图为临行前合影,前排右四为妈妈。</p> <p class="ql-block">  咏:妈妈临走前带我和妹妹去照相馆拍了张照留念。1970年4月14日,我和妹妹去北站送妈妈。火车一进站,候车室顿时大乱。我和妹妹在扑向火车的人流中乱了方寸,招架不住一个个从我们座位上跳过去的年轻人,只能双手抱头往地上蹲。送走妈妈后我们出去坐公交车,意外看见了爸爸在火车站门口向里张望。我们问爸爸你怎么来了?爸爸幽幽地说,你妈妈大大咧咧,一定忘了给你们回家的车钱。天已经黑了,你们不认识路会找不到家的。爸爸的细心和妈妈的粗心还真是一块馒头一块糕搭好的。</p><p class="ql-block"> 妈妈去了黑龙江后,面对紧张的国际形势和当地艰苦的自然环境,无所畏惧,苦中作乐。她热情地带领知识青年一起劳动、学习,并关心照顾这些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小字辈”,为知青们排忧解难。多年后,知青们仍亲热地称她为“张老师”。她以“学习老愚公,甘愿吃大苦”和“胸怀大目标,革命不让步”的坚定信念,在黑龙江学习、生活了六年多,和当地群众、知青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妈妈走时我是少年,归来时我已是青年。妈妈走时,14岁的我趴在床上哭了整整一个下午,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今后的日子,妈妈归来时,我什么家务活都会做了。</p> <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妈妈第一次回家过春节,爸爸前往送站。</p> <p class="ql-block">  妈妈每天要下地,冬天还要烧炕,点火做饭。所以她寄来的信,往往要写上几天才能完成寄出。她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和身体,一直叮嘱我们要孝敬外公外婆,帮爸爸分担家务。</p> <p class="ql-block">  吟:妈妈是个从来不哭的人。我曾见到别人的妈妈拍着大腿哭天喊地,或是掏出手绢呜呜呜地哭,可是我既没有见过妈妈拍着大腿哭天喊地,更没有见过她无声地流泪。所以,小时候有一天我坐在小板凳上看书,妈妈正坐在窗边安静地织毛衣,我偶尔抬头看见她眼睑处有一颗大大的泪珠时,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吓得心都要跳出胸腔。我就不时偷偷地看看妈妈是不是还在哭,也想知道从来不哭的妈妈为什么哭?我心烦意乱,书也无法看下去了。后来我发现那滴泪珠并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慢慢流下脸颊来,我便想也许因为我在房间里妈妈是不好意思当着我的面哭,就准备悄悄地离开房间。当我站起身时才发现,妈妈眼睑下并不是泪珠,而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两个大大的眼袋。尽管发现妈妈并没有哭让我放心了不少,可是当初以为妈妈流泪而对我心灵造成的震动,我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咏:我见过妈妈哭。那是外公咽气时,她有事下楼正打传呼电话,没有及时送别外公。上楼后妈妈见状一愣,突然扑跪在外公遗体边埋头嚎啕大哭。妈妈的眼泪里既有悲痛,也有女儿对父亲的歉疚,这是我长到22岁,第一次亲眼看见妈妈哭。还有一次是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我从师范开完追悼会回家,妈妈也回家了。我们左臂都戴着黑纱,妈妈揉揉肿胀的眼睛对我说,“我们追悼周总理,大家都哭,难过死了。”那年头,我理解这话有双重含义:一是失去了人民的好总理,妈妈忧国忧民;二是妈妈从不哭,一掉泪就头胀眼肿,这就是我妈妈一生掉了两次泪。 </p><p class="ql-block"> 从妈妈留给我的信中,我才记起了是她给我们从黑龙江买来了优质军帽,我特地上街去照相馆拍照留念,那年我15岁。</p> <p class="ql-block">  吟:妈妈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对朋友真诚,助人为乐。妈妈是医生的女儿,她有一手娴熟的针灸技术,经常用银针帮助有病痛的人。她曾当月下老,撮合成年轻同事的美满婚姻。因为高兴,妈妈让我绣了一对枕套,可我却不小心把枕套熨焦了,也不敢告诉妈妈。结果,熨焦的枕套就被妈妈当做礼物送给新婚夫妇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对不起妈妈和新婚夫妇。</p> <p class="ql-block">  咏:1988年妈妈离休了,她上了老年大学,书法、国画、英语、摄影是她的最爱。她已经四次《走遍美国》了。在爸爸去世后的几年中,妈妈又迷上了国画,她留下了数百张国画和书法习作。妈妈喜欢绘花鸟、也爱画梅花,怡然自得。妈妈还喜欢旅游,欣赏歌剧,喜爱服饰和美食。近年来,妈妈虽然病魔缠身,但她一直保持着一颗年轻开朗乐观的心,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烦恼。</p> <p class="ql-block">  吟:妈妈为人乐观、爽直热心,一辈子热爱生活,她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曾是上海新闻记者协会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上海广播电视协会会员、上海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离休后,妈妈还坚持参加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并积极参与老干部监听监视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上海的广播事业健康发展奉献余热。她曾担任大同大学校友会理事的社会职务,为校友们做了许多具体的服务工作,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p> <p class="ql-block"> 咏:妈妈离世的前一天,我儿子去医院看她,她睁大双眼,表示知道外孙前来探视。儿子和外婆留下了最后的合影。我庆幸赶上了和妈妈作最后的人生告别,亲自为妈妈擦身换上刚买的新衣,亲自送她进太平间,亲自摄录下妈妈最后时刻的镜头。亲爱的妈妈,这次您真的远行了。</p> <p class="ql-block"> 吟:2013年1月4日,妈妈在病房度过了她85周岁寿辰,恰好是网民推崇的千年一遇的吉利日子,谐音是“爱您一生一世”。病友、医护人员和护工们很高兴地与您分享了这一喜庆时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绍兴的亚承表哥和蝶眉嫂前来看望小舅妈。</p> <p class="ql-block">  已是高龄的温州祥娟舅婆和女儿(左一左二)、杭州的建民阿姨结伴来上海看望“梅甥女”和“梅表姐”。</p> <p class="ql-block">  著名播音员陈醇叔叔、夫人张广霞阿姨都是妈妈电台老同事,他们特地到医院看望妈妈。</p> <p class="ql-block">  妹妹带女儿回国祭拜父母。</p> <p class="ql-block"> 吟:妈妈,无论现在您的灵魂在哪里请您不要害怕,我们永远记得您。您在天堂里找到您的爸爸妈妈了吗?您是否也对外婆说了“祝您母亲节快乐”?</p> <p class="ql-block"> 咏:亲爱的妈妈,女儿爱您一生一世,我们永远是您的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