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爱读书的人内心世界是丰盈的。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p><p class="ql-block">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在反思中超越自我。阅读,让我们做最好的老师,遇见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我是回民小学数学教师陈海龙。从期盼到手不释卷,从化错到脑洞大开,我被华老师的化错教学这种理念深深吸引。非常高兴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敬请大家多多指教!</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u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推荐书籍</u></h1><h5><br></h5><p class="ql-block"><br></p> 作品:《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div>作者:华应龙</div><div>推荐指数:⭐⭐⭐⭐</div><div>推荐人:陈海龙</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ed2308">作者简介</font></u></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8px;"> 《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华应龙。</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华应龙,江苏南通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教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曾荣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等。出版有《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我不只是数学》等专著。</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u>作品概述</u></font><u></u></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书共分五篇:第一篇在自然状态下“猎错”;第二篇以明察眼光“辨错”;第三篇用耐心等待“完错”;第四篇在错因里层“究错”;第五篇在关键地方“焐错”。</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u>推荐理由</u></font><u></u></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数学教研、数学学习、数学教育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认识不到位更是常态,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也会如此,即使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专家也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如何对待、研究、纠正“错误”是数学教育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研究错误,如何纠正错误,仅仅放在“做题”上,显得辛苦了一些,不能充分挖掘“错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华应龙老师和他的团队所做的研究和探索突破了这些局限,让“化错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当然也会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化错教育"有以下特点:从纠正做题错误、纠正数学错误跳出来,从小学数学教育、从教育来研究和探索“错误”,拓展这个问题研究的空间,赋予这个问题教育意义,这样就与时俱进,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与教育改革理念接轨,可贵的是这样的拓展是自然的、合理的、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u>读书感悟</u></fon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让错“飞”一会儿</span> 。雨果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对待错误,许多老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如果课堂上一个错也没有,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如果阻止了学生向“错”的脚步,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也就阻止了学生迈向智慧的道路。华老师在教学“推理”一课,要求学生吧1、2、3、4四个数分别填入九宫格中,使横行、竖列四个数的和都相等。学生独立解题后,全班交流汇报。按照华老师以往的习惯,会马上说:这两个格不能确定填几,所以,应该先填只有一个答案的那个格里的数。在那样的引导下,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按照他的思路往下填。但这是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有序学习,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了?又有多少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呢?在现实课堂中,教师急着听到学生流畅而精彩的发言。对于正确的答案往往表现出“正中下怀"的惊喜,对于那些错误和意外,或堵或避,认为它们影响了课堂教学进程,是节外生枝。事实上,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存在着差异,课堂中出现一些错误和意外也是必然的,它反而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使课堂更加灵动而精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化错重在克服师生的思维定式。克服思维定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维定式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一棵树上有7只鸟有人砰的一声打下1只。树上还剩几只鸟?”有不少学生习惯地用数学减法口算7-1=6,而想不到枪响吓跑了其余6只鸟,这是思维定式所致结果。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受狭隘的知识经验范围所限。或是事物的背景发生了变化,而仍以原来的思维模式处理问题,就易形成思维定式,造成对事物错误或歪曲的判断和理解。华老师的题目是这样的:“把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八分之五米,第二段占全长的八分之五,这两段绳子相比(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C.长度相等D.无法确定长度”。华老师通过增加变式练习,打破思维定式;抓住“二分之一”进行比较,化难为易;抓住“两次用完”,排除“无法确定”;几何直观,形象思维这4个方法克服学生思维定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教师由于个人的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常年累月很容易对某些教学方式产生偏爱,或者说固化为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经验积累、思维方式的差异等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小学生的思维定式。面对同一问题,每个人的出发点不相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最终达到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这种思维定式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当小学生在处理某类相同或相似数学学习问题时,通常会依据先前的经验,下意识地按照固有的方式方法去处理。思维定式的存在常常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难以让小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本书,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我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书是我最好的朋友,他能帮我排忧解难,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更加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