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入贯彻和学习党的精神,学习党的历史,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在中共湘乡市东山街道党委的支持下,东山街道幼儿园联合党支部党员、各幼儿园园长以及幼儿园工作人员一行23人,于2021年5月9日走进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韶山,瞻仰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及毛泽东主席铜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毛泽东广场的中心矗立着毛泽东主席铜像,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背靠韶峰,面向毛泽东同志故居。主席身着中山装,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高大伟岸而又平易近人。毛泽东同志和家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夫人杨开慧、胞弟毛泽覃、毛泽民、堂妹毛泽建、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6位亲人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同志一家为中国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位党员。我们一行23人在党支部谢书记的带领下,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铜像敬献花篮,深深的三鞠躬,表达深切缅怀之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冲,坐南朝北,是所“凹”字形土木结构农舍,有青瓦房13间,屋前一块小坪,坪前有两口水塘相连,毛泽东少年时代常在此游泳。屋后山上竹茂松翠,屋东有毛泽东劳动过的菜地、稻田和晒谷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聆听讲解老师的讲解: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年秋毛泽东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家求学,开始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1921年春毛泽东回韶山教育弟妹们投身革命。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期间,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一起回到韶山组织农民上夜校学习文化,并发展成立了中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韶山支部,开展农民运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我们一行来到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参观,瞻仰了毛泽东同志生平使用过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毛泽东同志的众多遗物中,有一件物品十分引人注目,那是一件白色泛黄的棉质睡衣。这件睡衣材质一般,样式普通,夹层,香蕉领,外侧有两个口袋,长141厘米。睡衣外观通体破旧,它的领子全换过,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竟达73个之多,以至几乎看不出本布。从50年代初一直到1971年,毛泽东春秋两季都穿它,这一穿就是二十年。尽管越来越旧,毛泽东却总不舍得扔掉。围绕它的去留更换问题,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睡衣的肘部、领部、袖口就有了破洞。1963年初夏的一天,毛主席的理发师兼生活卫士周福明来到中南海服务处取衣服。洗衣房的同志对他讲:“给主席换换新的吧,你看这件睡衣,袖肘又破了,洗的时候从水里都不好往外提,弄不好就被拽破了。”周福明不止一次听过洗衣房的同志这样说,他也多次向主席提过,可主席总说:“再穿一穿吧,过段时间再换。”主席不发话换它,周福明也实在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几天之后,周福明趁陪毛泽东吃晚饭时说:“主席,这件睡衣今年该换换了吧。”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说:“现在国家不是还很困难吗?我看再补一补就行了嘛!”周福明小声嘀咕了一句:“您是主席。”“噢,我是主席,主席的睡衣就不能补一补了”,“你不是也穿着补的衣服吗?”毛泽东不以为然。“主席,您和我不一样。”周福明连忙解释。“为什么不一样,就因为我是主席。难道我不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吗?”毛泽东回答。</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件睡衣被送到总后被服厂刘奎元师傅那儿补,刘师傅是这行的高手,找了同颜色的布料精心缝补,不仔细看竟看不出补丁来。毛泽东很满意,此后破了补,补了又穿破,几年过去了,补丁也快打满了,以至工作人员洗衣服都不敢用手搓,必须小心翼翼地清洗。直到1971年,睡衣已到了稍不留神就会裂破一个大口子的程度,实在无法再穿了,毛泽东才同意更换。这件一穿20余年的睡衣终于被工作人员登记入库,正式退休。</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是毛泽东独特的生活习惯使然,说他恋旧。但这绝不是一种普通的习惯所能解释的。中国有句俗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历来重视服装的作用。只要条件允许,在衣服穿戴上,人们能讲究的,一定都会有所讲究。这一点,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自然是知道的。事实上,他早年对此还曾有过切身的体验。1910年,毛泽东以一身破旧衣裤到湘乡东山求学,受到穿着讲究的阔同学歧视,以至当时“精神上感到很压抑”。20余年后,他在陕北同斯诺谈起这件事,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不用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刚刚起步,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一直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从生活点滴做起,率先垂范。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从1953年到1962年,毛泽东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他的标准就是方便实用,而不在乎新旧优劣。在毛泽东所遗留下来的衣服鞋袜等日常穿戴用品中,除应付场面的外套外,很难找到一件完整没有补丁的衣服。对此,毛泽东有着自己的考虑,他曾在不同时期说过:“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没关系,穿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他这样做,更为深刻的目的或许在于提醒自己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有示范作用的。他曾说:“我们可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还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决不能贪图享受。”“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这件布满补丁的睡衣,听着讲解员深情的讲解,谢书记不禁感叹道:“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保持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伟大的中国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韶山之行虽然短暂,但我们一路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感受着这个孕育了伟人智慧和风采的地方,感怀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留给我们“牺牲,奋斗,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每一位亲历者都表达了心得,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崇高思想,处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勇于牺牲的革命豪情,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胸怀。生动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活动加深了每位党员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加强了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理解,强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