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夏,南美之行的下半程——秘鲁。 在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诞生了被称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印加文明)的南美大陆,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着,秘鲁就在其中。</h3> <h3> 据说,大约在1.1万年前,印加人的祖先从欧亚大陆出发,越过白令海峡来到了美洲大陆,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印第安人在南美家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公元11世纪,安第斯山脉迎来了“太阳之子”创建的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智利及阿根廷的北部、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的全境,以及哥伦比亚的南部。 秘鲁的库斯科则是印加帝国的首都,是其政治、文化与宗教的中心。至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历时几个世纪的印加帝国就此覆灭,1533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其后被西班牙人统治了近300年。</h3> <h3> 南美之行,源于我心中一直掂念向往着的那片废墟、那片深藏在遥远的崇山峻岭之中曾经不为人知的印加之所——马丘比丘,成于与朋友的高度默契以及不谋而合,是时候出发了。于是便有了这个四十天的南美行程,而其中的21天(7月31日至8月20日)时间,我们在秘鲁。 时间短暂,边走边看,见到的只是星星点点,然而,只是这星星点点,印加帝国时代的遗存,足以让我赞叹,也更加加重了对印加文明的神秘感。</h3> <h3> 一种文明的诞生与湮灭,愈是了解,谜障愈发难以逾越。</h3> <h3>7月31日:由厄瓜多尔的基多经秘鲁的利马转机,到达秘鲁库斯科。 经常去机场的,谁不会遇上点儿什么事?昨天基多飞利马,这是我们此行的第六飞,行李被特别开包检查了两次,就因为里面装了一个圆柱形不锈钢水杯,同样的行李,同样是基多机场,十多天前飞加拉帕戈斯却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也许,一个是国内飞,一个是国际航班吧。不过,因为这两次特别开包,有机会进入几道刷卡才能进门的行李安检处,得以一窥机场行李输送的内部场景。今天早上利马转飞库斯科,登机门换了一次又一次,上楼下楼折腾两番,飞机还晚了点。起飞从凌晨天将明未明延迟到了早上,虽然辛苦我们起个大早(在利马机场转机停留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我们在机场附近租了民宿洗洗小睡了一会),辛苦房东摸黑开车送我们到机场,正因为晚点,让我们有机会在飞机上透过舷窗,看到了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的壮观景象。 哈哈,机场那点事儿,也许会变好事呢!</h3> <h3>8月1日:库斯科(Cusco)。 库斯科曾经是印加帝国的首都,是当时政治、文化与宗教的中心,印加人称其为“宇宙的中心”。1983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h3> <h3> 武器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大广场中央建有美丽的大花园,秘鲁的民族英雄雕像,高高地伫立在双层喷水池台上。广场四周有几座天主教堂,沿街是西班牙式的拱廊建筑商店。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南美各国城市中的广场,都叫“武器广场”。</h3> <h3> 印加人信奉太阳,但凡有点规模的驻地,都会修建太阳神殿,只是大小规模、豪华程度不同而已,奉献给神灵的太阳神殿是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举行各项大型祭祀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为首都的库斯科,他们用大量的黄金装饰,修建了最豪华的太阳神殿,只可惜西班牙人来了以后,不仅掠走了黄金,同时也毁了神殿建筑。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是西班牙人在印加人用坚固规整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的太阳神殿的半截石墙上,建造的天主教堂——圣多明戈教堂。 教堂内里是印加太阳神殿宽敞的四方形庭院,周遭被带有摩尔风格的西班牙式拱廊建筑环绕着,两种建筑文化的交融共存,背后其实是一部带血的文明侵略史,而这建筑本身,便是无声的见证者。</h3> <h3> 教堂里留存的印加石墙。</h3> <h3> 庭院的中央有一口井,传说正是印加开国大帝选择都城时,插下黄金手杖的地方,印加人称其为“世界的肚脐”。 庭院外围的走廊一角,展示着这幅著名的黄金雕刻画,各种图案、符号排列,传达出古印加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h3> <h3>通道里面的这幅图,也表达了印加人对生命起源的理念。</h3> <h3>二楼展出的印加织物,不同的线条、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像山川、河流等等。</h3> <p class="ql-block"> 教堂外,面向西边是高台,有弯曲的石头阶梯连接到下面的草坪,阶梯旁的树上,小精灵一样精巧的蜂鸟飞舞在花丛中忙碌着,草坪上,由精心培植的绿色植物构成的巨鹰躺在茵茵绿草间静默着,这是印加人崇拜的兀鹰。 阳光下,这里没有了那座金光闪闪的神殿,转眼已是几百年。</p> <h3> 库斯科的街道是石头铺就,房屋的基础是石头,主体建材也是石头,穿街走巷,仿佛走进一座石头城,但是这里绝不是一座简单粗糙的石头城。你看那墙面,石头被磨得光洁平整,线条棱角处处精致;再仔细看,这些石头与石头之间的连接,线条或规则或不规则,却严丝合缝丝丝入扣,而所有这些石墙建筑在堆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任何的粘合剂,整个墙体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地震,依然是那样坚不可摧,千百年的风霜刻蚀,让岩石粗粝的本质焕发出了历史的光亮。</h3> <h3> 石墙上著名的“十二角石”,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印加历法计算工具的一种,一种说法吧。</h3> <h3> 圣多明戈天主教堂里展示的这块石头,其精确的凹凸造型,是古印加人利用榫卯结构搭建石材建筑的智慧之作,也是古印加人拥有高超石材加工工艺和技巧的明证。</h3> <h3> 萨克塞华曼(Sacsayhuaman)。 在库斯科的后山上,有一片壮观的印加遗址,即萨克塞华曼,有历史学家推测它是当年的皇家圣地,也有说它是一处古堡,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库斯科城。</h3> <h3> 跟周边的山形比较来看,它应该是削掉了大山头以后整出来的平地,面积很大,工程很大,但是更加让人震惊的,是其上面的建筑,据说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将这里的建筑拆毁以后,用这些石料在库斯科修建了那些天主教堂。其实,现在我们根本看不到它真正的样貌,遗址上的留存已经没有一房半屋,但是当你踏着宽阔的石头阶梯走上去,站在石墙面前,压迫你的就不止是这些动辄几十吨,上百吨甚至几百吨一块的石头,也不是由这些石头堆砌成的一稜一棱锯齿形长长的石头墙壁,而是你无法想象当年的盛景以及千百年后你面对残存的遗迹,种种疑问依然得不到解释的困惑。</h3> <h3> 人们总在问:以当年的技术条件,在这样封闭的高原地区,印加人怎么能够完成这样宏大的建筑施工?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大山里的人们也很难完成如此完美的巨型石头的打磨、堆砌,重现这样的工程。</h3> <h3> 石头上的印加人,偏居一隅,凭着勤劳、勇敢和智慧,在大山深处繁衍生息,其千百年前精湛的石料加工及其建筑技艺,令今天的我们赞叹不已!</h3> <h3>8月2日:库斯科彩虹山(Vinicunca)。 彩虹山距离库斯科有点距离,交通不是很方便,尤其在高原地区,保存体力很重要,所以我们选择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小团,体验下来,虽然有一点累,却很值得。 早上摸黑起了床,洗漱以后就到民宿门口等预定好的旅行团来接我们的车,五点,我们从库斯科老城出发了。不得不说,当地的这种小团还是很靠谱的。报团的散客基本都是住在街巷的民宿里,司机会根据各个点位设计好线路,接上每一位游客,然后准时出发。 行车一个半小时以后,到达了一个村庄,在这里吃完早餐,再继续行车一个小时,到这里车不能再往前开了,要上彩虹山,有两种选择:直接徒步或者先骑马再徒步。我们选择了后者,体力能省就省嘛。在马背上颠簸着骑行四十多分钟,到达海拔4800米处,接下来的路程,马也不能骑了,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h3> <h3> 我和我的马主人。</h3> <h3> 300米的高度差,在平原地区那都不叫坡,但是高原地区的情形就完全不相同了,还好前一段比较缓,虽然拉长了路程,却给了一个慢慢抬升的适应过程。</h3> <h3> 4800米起步,徒步四十多分钟,我们仨到达了山顶(很遗憾焘焘美女感觉有点不适没有来),海拔5100米。</h3> <h3> 山巅之上,冷风有点刮面,周遭群山环绕,一侧是黑呦呦的石山,角峰如削,覆盖在岩石上的冰盖闪着寒光;一侧却身披彩虹峰线柔美绵延,如此不同的地貌相连着,好似一对情侣,不知道它们相依相伴对视了多少年。站在这片亦刚亦柔的高地,回望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小路,那条灰白色蜿蜒的线条,从脚下延伸着消失在远处的山谷间。</h3> <h3> 山巅之上,再站一会儿吧,毕竟,以我老人家六十几岁的年纪,依靠自己的双脚,再徒步近一个小时,上五千多海拔的高处,还能有几次呢!</h3> <h3> 回到库斯科,补充能量,当地的一道著名莱。</h3> <h3>谜之秘鲁,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