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书院的美篇

凌云书院

佩服母亲三次重要的决策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母亲节,是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凝望着母亲的遗像,泪流满面,思绪万千……想起母亲三次重大决策,无比佩服母亲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 避免风险,迁居老屋</b></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上,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几乎无立锥之地。直到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打土豪,分田地。我家才分到地主的房屋,才解决了居无定所的窘境,终于有了属于自家的住房,过上了幸福开心的新生活。1976年3月,我父亲因病去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生活陷入了困境。我父亲是独子,无亲无故,仅有的舅舅舅母,在我父亲去世后不久因怕被我家拖累而无情的断绝了往来。八个子女(出我大姐和二姐出嫁外,其他子女大的14岁,最小的才4岁不到)抚养的重担算压在我母亲的肩上,压力可想而知。那时候,我母亲经常嚎啕大哭:苍天啊,六个未成年的我怎么才能够养大成人呢?在喊天天不应,求人人人不帮的情况下,我母亲选择了坚强。起早摸黑养鸡种菜,到富山粮站从事搬运工作,她身高只有1米48,体重仅有80余斤,却要肩扛180斤的大米、145斤稻谷上汽车,母亲几乎挑战了自己身体的极限,吃的苦可想而知。母亲从41岁一直从事搬运工作到62岁才正式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更遇打头风。正当我母亲为一家的生计发愁的时候,1976年12月,南昌的地主崽子(我家房屋的原主人的儿子们)要求我们归还房屋。以后又多次要求我母亲归还房屋。让我母亲寝食不安,除了生活的压力外,又感觉到了房屋的压力。我母亲不仅勤奋,而且有智慧,她勤于思考,善于化危为机,能过死里求生,转祸为福。1977年春节过后,她在离我家500米左右,位于富山粮站东北角的北面,富山供电站的南面的荒地上画了一个圈,这个圈约有10亩地。这个地方离村庄较远,当时属于偏僻地带,杂草丛生,附近有很多坟墓。我母亲考虑此地虽然偏僻不属不属于风水宝,但将房屋搬迁到此地有三大好处:一是将原屋拆过来,改头换面,可以避免地地主崽子逼着归还房屋;二是她在粮站搬运比较方便;三是占到这块土地(那个时候乡下还没有土地规划意识)将来儿子四个有栖身之地,即使他们没钱盖房,搭个草棚也可以安身。于是在1977年6月份,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用我父亲过世时到位发的800余元抚血金买了些红砖,将分得地主家的已破旧不堪,墙体破损,多处漏雨的四列三间木质结构的房屋整体搬迁到这里。旧貌变新颜,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但当时,大部分村民都不解:说我母亲真胆大,带着一伙子女住到荒无人烟,鬼都打得人死的地方去住!至今想起刚搬过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这里真有点孤独和害怕,尤其是晚上,我们兄弟姊妹都不敢出门。我家迁到此地后,有见识的人都夸我母亲有眼光和远见,后10来户人家都效仿我母亲的,先后在我家附近,甚至在我母亲占的地上盖了房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不顾别人反对,坚持让我读书</b></p><p class="ql-block"> 我1964年4月出生,我小学尚未毕业,我父亲便因病逝世,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虽然家庭困难,但母亲的心愿是还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兄弟姊妹能好好读书,她是旧社会运过来的人,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她常说:农村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于是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但天不遂人愿,1978年中考,我以七分之差名落孙山,未考取高中。那年我肝肠寸断,常以泪洗面,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吃饭也不见任何人。母亲担心我得神经病,便到处托人解决我读书的问题,先拜托我村在向塘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向塘分校的教务处副主任殷良忠让我到共大去学习农机厨专业,学习开拖拉机。当时共大招生的原则是“社来社去”,即从农村来毕业后到农村去,培养农村需要的人才。我至今依然清析记得当时带我见校长的情景:殷良忠叔叔带我到校长办公,说明来意后,校长十分诧异,但仍十分儒雅地说:殷主任,这不太合适吧!他个子太小,能把住方向盘吗?婉拒了我们的要求。我当时只有1米46,切实扶不到方向盘。只得乘兴而往,败兴而归。没能如愿,我母亲很失望。又求爹爹拜奶奶,到处求人解决我读书的问题。那年我村18名同学只有2名考上了高中,其余同学都回家种田,唯有我妈坚持让我读书,我非常感动。但我村村民大部分百思不得其解,对我母亲说,你家穷的叮当响,为什么还要花钱让儿子读书呢?不可以能他种田,帮帮家里减轻负担吗?我母亲坚定的回答:他个子矮,能做什么?他又要读书,也许将来能考取功名也说不定。只要他愿意读书,我就是讨饭也要供他读书。我妈执着,村民无语!</p><p class="ql-block"> 后我哥哥通过关系采取我曲线救国的方式,先让我到若冈村办中学复读初二,(当时初中实行两年制),大约在该中学读了不到一个学期,便转到我家门口的富山中学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的勤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1980年中考,以我的成绩为分数线幸运的考取了普通高中——南昌县莲塘二中。分数线的那天,我家人都欣喜若狂,为我感到高兴和自豪。我母亲这次的决策正在我改变我的命运,影响着我的未来!路上高中后,我继续发奋读书,但由于偏科严重,数理化三门均不得入门,致使1982年高考名落孙山。我母亲不但未责备我,还不理我复读。后在我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的恩师祁宣德老师考虑我语文成绩不错,数学又不行,建议我莲塘二中复读文科,由于数学英语的成绩不行,1983年高考又铩羽而归。高考累累失败,我十气馁,万念俱灰,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我鼓足勇气,决定背水一战,再复读一次。此时,家人大部分反对,在关键时刻,我母亲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包括生活上的压力,一咬牙,一锤定音,支持我复读最后一年。两次高考落榜,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我退无可退,只得背水一战。我更加勤奋努力,攻难点、补弱项、重点在英语和数学上下功夫。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1984年高考实行的是大学本科、大专和中专一条龙考试。我总老天眷顾,我考了460分。幸运的是中专录取分数不多不少,刚好是我考取分的数460分,我真是太幸运了!1984年8月23日,当我接到江西省司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把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和我抱头疼哭:终于考上了!我母亲在家里条件十分差的窘境下,仍坚持摆了三桌酒表示祝贺!可见我母亲高兴和兴奋的心情!我十分庆幸有一个理解我的、支持我、并愿为我的复读默默奉献的好母亲!</p> <p class="ql-block"><b> 分家析产,母亲一锤定音</b></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真是伟大的女性。她用勤劳的双手、坚韧不拔意志和崇高博大的母爱,以她羸弱矮小的身躯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磨万难,</p><p class="ql-block">守寡将我们兄弟六人养大,撑起了一个诺大的家,让我们全家吃的饱,穿得暖,四兄弟都结婚成家,并且未欠一分钱的外债。真是不易!母亲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动天地,催人奋进的人生之歌!提起我母亲,附近十里八乡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1990年5月,我结婚后,四兄弟均成家立业,我母亲便完成了他的命!</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树大分枝,儿大分家。1990年国庆节期间,我妈请来了南钢工作的亲大母舅商量分家事宜。鉴于我和我哥哥均有工作,建议乡下的就房屋归两个弟弟所有,我们什么都不要。我建议后,我哥哥只好勉强同意。后来才得知,我嫂子不同意,背后也责怪我!我们放弃分家里的房屋后,我母亲很高兴:你们老大老二不分房屋,说明兄弟重义气,我不持反对意见。旧房屋不值钱,早晚是要拆除的。但我搏命才守住的这近三亩地你们四兄弟平分,还有老宅基地和菜园,四兄弟抓阄。我当时对母亲的决定很不理解,执意不要分地。认为我好不容易考到南昌去工作不久,以后还会到乡下来生活嘛?我母亲说:树高万丈,叶落归根。并举例说明:我村有一人五十年代全家到南昌去工作,把房屋奶给了同村。后七十年代下放回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悔不当初!在我尚未同意的情况下,我母亲不容致疑,一锤定音:“这件事老娘做主,现在的地四兄弟平分,老宅基地和菜园抓阄”!母亲下了命令,我们哪敢再坚持!于是按照母亲的指示抓阄决定宅基地的位置和老宅基地和菜园的归属。结果,老大我老三老四分别均分得房屋所在地的地块的西北角、东南角、东南角、西北角方位同等面积的土地,其中老大和老四还抓阄获得老宅基地和菜园。1990年分家后,1992年6月,老宅拆除,1992年10月和1993年10月,老三和老四先后在分得的土地上盖了两层的楼房房屋。2004年10月,为了让母亲大人安享晚年,也为退休后能在乡下养老我将积存的15万元存款再向朋友借了5万元总共在分得的地块上,连建筑带装修花费近20余万元建了一栋3层约600平面的房屋让我母亲居住,作为母亲七十大寿的献厚礼,我周末带妻子跟女儿到乡下度周末,陪陪老母亲。。2017年,由于两个弟弟分别迁到新农村和莲塘居住,我妈居住在大房屋里非常孤独。我便决定,趁母亲身体尚好,加上南昌到乡下收了高速公路,已通到我家门口,回老家居住陪陪母亲,让她开心地度过过她最后的岁月。光我回去还不行,我不会做家务事,,于是我便考虑如何把我老婆忽悠到老家去才是上策。春节期间,在家翻看殷氏宗谱发现我的前辈在明朝天启年间月1557年创建了凌云书院,清朝乾隆年间又第二次重建。于是我决定第三次重建凌云书院。师出有名,顺理成章,就把妻子忽悠到重建凌云书院的队伍自己来。既可以照顾我年迈的母亲,又可以协助第三次重建凌云书院,一举兼得。2018年6月,凌云书院第三次重建竣工。我从2017年3月月起,一直在富山陪母亲居住,上班早出晚归,直到她老人家2020年4月13日仙逝。能陪伴母亲度过她最后的三年岁月,让她感到开心和快乐,我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我能第三次重建凌云书院,不得不佩服老母亲的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 通过我母亲三次大事件的决策,体现了我母亲的智慧和胆识以及博大的母爱!今天是母亲节,也是我过的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今天饱含热泪,断断续续草九此文,算作是对伟大慈祥母亲的怀念!愿母亲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8日16时许草于凌云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