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学农教育”项目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深入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更早更全面的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组织、实践技能教学、日常生活管理、农业科普教育等工作任务。学农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定以“每周学农教育,影响学生一生”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正中间”为工作理念,通过打破教育资源供给边界的方式,致力于实现学生自主体验,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学农教育”的工作目标是:争创“国家级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努力建设成为以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劳动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中四门必修课(作物种植、菜园管理、营养配菜、主食制作),选修课五门(待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学农教育实践与创新(一)课程设计创新,构建“一纵五横”学农课程体系坚持“1345”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学院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以课程为核心、为实践为重点”。“1”即贯彻一个宗旨:紧紧围绕“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提供教育服务供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农教育”课程基于学院重点、优势专业及历史、社会热点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设计。“3”即做好三个对接:接生活,接地气,接课本;“4”即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思想引领、坚持有机融入、坚持实际体验、坚持适当适度;“5”即实现五项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构建“一纵五横”的学农课程体系。立足大学生的学情,结合大学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内容,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与普通教育的普适性相结合。“一纵”即以周年农业生产为主线;“五横”即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生态、农业与创意、农业与文化五大板块。秉行现代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学农课程依据“农作物周年生长模式”“岗位轮动操作模式”等模式进行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学科知识融合,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学农课程”课程安排与农事、农时紧密结合,以及按照农产品加工工序,引入“工位”操作方式,合理安排“个人、小组以及小组之间”任务分工,将自立、自强、团结、协作的学农课程操作理念渗透到每名同学。探索“基地+试验校”的联合共建模式。与试验校建立“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基地现有课程进行升级优化,或者基于教学需求,开发新课程,最终构建一系列“符合大学生知识结构、价值观养成、职业引领”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例如,基地发挥实践教学优势,与北京各大农场共建的《智能温室》课程,通过与大学课程对接,有效补充了大学生学段教学需求的校本实践课程,拓展学农教育的外延功能。(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构建现代化特征显著的学农课程管理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课程设置策略上,按照学农教学目标及相关要求,将“学农教育”课程分为“基本生活技能,传统种植、养殖,现代农业,职业特色”等模块为主的必修课程,和“农业创意、生活技能、知识拓展”等模块为主选修课程两大类,将实践劳动课设置为必修课,学农期间占2/3。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学农教育课程以都市农业发展为背景,以“种养殖相结合、构建循环农业生产”为主线,将多门跨学科的实操类课程融合编排成为多个课程组合。学农教师打破学院原有的系部界限,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以学农课程为平台,将多维度的农业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不仅增加了学农课程的知识体量,更增加了学生对农业多方面的了解。在课程实施管理上,与信息中心平台共同开发网上选课模块,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了打破原有区县、学校、班级界限,实现资源平等,公平选择;拓展了青年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途径和渠道,同时有意地植入“社会”的理念,让学生的心灵走出校园的大门,锻炼以更宽广的胸怀去主动适应。建立双向评价机制,学农教学管理中通过学农基地、大学试验校将课程设置、授课教师、实践场地、应急处理等实际教学和管理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进行定向反馈,其有助于学农基地和实验校在实际工作中有效避免形式化工作方式,将沟通、反馈工作得以量化。(三)学农氛围创新,构建学农教育文化体系。学院在建设青年农场历史文化碑的基础上,设计学农教育活动“LOGO”及延伸制作学院学农活动场所总平面图;基地平面图(包含教育功能、内容及目标);主要道路导图;学农徽章;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胸前工作证等。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开设传统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农家生活体验等课程,让学生能更快更好融入学农氛围。(四)运行机制创新,构建高效协调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1.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体系建立学农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了《学农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队伍建设的意见》、《学农基地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管理组织架构。“学农教育“是事物新、节奏快、数量大、强度高、情况杂的市级项目,学院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学院其他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专门的“学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学农基地管理中心,负责学农工作的整体统筹和协调工作。同时,学院在确保学院原来教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积极统筹协调人员,合理调整资源,建立以学农基地为主要执行单位,学院各单位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学农教育工作稳定运转。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学农教育活动。强化沟通协调机制。学农教育活动运行中,基地,附近兄弟大学、试验校积极沟通,形成管理合力。从学生“入园”到“返园”,基地与试验校有效对接,积极配合,实施全流程管理服务;实验校领导、老师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承担班级管理和生活管理;活动实施中,各班级积极做好督导、反馈工作。2.建立安全可靠的服务保障体系加强硬件保障。学院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改造、提升设施、设备对已有教学设施改造提升。完善学院学农科普展厅,用于现代都市农业的集中展示,完善学农餐厅,用于开展生活技能类课程,包括《主食与家常菜制作》、《北方传统饮食文化》;将农家小院打造成农家生活文化的展示区和《农家生活体验》教学实践区;新建素质拓展场地用于学农教学。此外,还坚持以“非遗项目、农业科技、农业未来发展”及学院优势学科等因素作为工坊计划植入学农课程建设,“pizza工坊、老酒坊、农业智能机器人工作室,兰文化园,多肉温室”等多个项目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植入。住宿保障。为“学农”师生单独安排划拨专门“学农教育”餐厅供师生使用,每桌10到12人,营养配餐,荤素搭配,四菜一汤,每天菜品不重复,每餐食品留样,保证食品安全。学生饱尝饭菜的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体会了大家庭的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安全保障:鉴于宿舍公寓、实践教学等相关设施分布范围较大,建立安全网格,进行封闭式管理并针对性地增加学农区域的安保力量,确保师生学农期间的安全。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学习特定要求,针对性制定中、大型活动安全预案,包括开班典礼、成果展示等大型活动,为每位学生上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3.建立层次分明的师资培训体系在学农课程教学中,通过构建多个特色课程科研小组,对学农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将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权威传递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读懂学生,放下身段、平视学生,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正中间。根据不同课程授课标准、不同师资渠道来源将学农师资培训分为“常规性师资培训”“请进来培训”“走出去培训”三种方式,其中“常规性师资培训”主要以教师继续教育、再学习为主,包括教学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等,通过组织学农专题课程研讨会、新教师培训会将课程立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实施条件、实施难点、师资培训等工作通过多个“农业主题”进行嫁接,有助于加深基地教师对“五大板块”课程体系的理解;“请进来培训”是通过邀请大学农业教育专家、农大名师开展专题讲座,探讨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农课程内容有机衔接,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为主要形式,进行新理念的学术交流;“走出去培训”是针对国内其他学农教育基地进行短期、中期的考察访问,借鉴和学习外省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积极推进学农教学工作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学农教育成果显著(一)提升劳动素养,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农教育”始终站在劳动育人的角度上,开展集农事教育和农事劳动为一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农事劳动,学生学习到劳动技术,通过劳动创意小组比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劳动过程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学农劳动教育,学生的成长与改变十分显著。通过主食与家常菜的制作,同学们感受到劳动的光荣,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对父母养育之恩也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通过艰苦的农作物种植、田间除草,有“味”的羊圈猪舍清扫等活动,同学们充分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通过“农业机器人”、“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等课程,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了现代农业知识,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体验了都市农业的魅力。同学们如果到外阜基地,同一间寝室、一起吃饭、一起打开水、过集体生活,学会了生活,增强责任感;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开拓视野,收获了课堂之外的快乐和幸福。通过学农生活,同学们学会了协调,学会了共处,学会了宽容,增强了集体荣誉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确保教育活动高标准,实现劳动教育品牌化建设“学农教育”创新实行网上选课,打破教育资源边际组班上课,农职院将劳动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在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管理及保障等全方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明确“立德树人”劳动育人目的,坚持弘扬劳动精神,贯彻教育品牌化意识,建立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流程,以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体现教育品质。同时,推崇学农育人模式,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同学们参与“学农教育”活动,感受“学农教育”带给同学们的改变。学农教育项目一定会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好评。建立“快乐学农”公众号,通过不同途径宣传学农教育活动。(三)凝练劳动教育课程特色,挖掘现代都市职业教育新职能“学农教育”拓展了高职院校现有办学体系,学院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涵,不断拓展、完善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和手段,以专业技能为基础,衔接初中学段知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建立新时代“1345”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应鼓励各地开展类似的社会大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养成良好品德,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顺应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职业教育服务普通教育新途径通过“学农教育”社职院将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向普教教育进行了有效的延伸,搭建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教学校交流融通的桥梁和纽带,紧密结合北京市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拓展青少年学生学习农业科普知识、获得职业体验、实践劳动过程的形式和途径,不断提升青少年劳动教育质量,有力补充素质教育实践需求。逐步探索出了“学农教育”的典型模式,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特征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基地学农+非学农期间常态化合作”的“基地+试验校”共建模式,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社职院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及基地管理模式,具有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实践育人效果显著,示范作用较强的特点,能够为其他高职院校或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实践育人效果提供经验借鉴。社职院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构建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资源向普教倾斜的共享平台,为推动劳动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了落实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北京市教委也将出台相关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文件,北京市各大中小学校也将呈现劳动教育工作的高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