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在党旗下 奉献在信合里 ——中共党员刘卫东工作纪实

任盼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刘卫东于1976年2月加入农信队伍,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农信老战士,曾先后担任过出纳员、会计员、社主任、联社监事长兼总稽核,临过柜,放过款,查过账,管过人。“青丝变白发、初心仍未改”,他在平凡的道路上,用坚实的脚步,踏出了不平凡的足迹,他把自己的青春、汗水都献给了信合事业,献给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公而忘私,无怨无悔。刘卫东几十年的信合足迹,遍布了佳县的大小乡镇,趟过了无数的沟沟壑壑,亲身经历了农村信用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风雨历程,也亲眼见证了几代信合人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他在党的旗帜下淬炼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在信合事业中践行着共产党员的郑重承诺。</p> 坚持原则  一尘不染 <p class="ql-block">  刘卫东工作勤恳,吃苦耐劳,从基层网点一直到县联社,逐年各项业务指标均名列全县之首。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佳县,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非常落后,农村信用社单笔贷款金额更是从几元起步,直到百元、千元,最后才达到万元,刘卫东走遍十里八乡,就是坚持用这样的小额贷款,累计发放了1.52亿元之多。刘卫东手中有权,但他不谋私利,佳县造纸厂的一位工人要求贷款1万元买汽车,因不符合条件,客户拿出礼品和100元人民币,被他当场拒绝,而后这个贷户又摆下酒席,请来说客说情,结果被他严厉批评,款没给贷、礼没有收、酒没有喝。1999年秋,表弟马某来联社找他,并表明自己要到榆林西沙搞房产投资,急需贷款5万元。刘卫东认为表弟既无抵偿能力,也不符合贷款规定,未给解决。之后姨母多次上门说情仍无济于事,既委屈又气恼:“想当初,你卫东家庭贫寒我没少帮忙,你小时候姨母当生母般待你,如今出了'柴窑'不认人!”。虽然感到十分内疚,但他仍然坚持原则、耐心解释,婉言拒绝。几十年来,他坚持原则,一尘不染,从未发放一笔违规违纪贷款,贷款经营始终保持着无欠息、无逾期、无两呆,成为全市金融系统首屈一指的“全国信用社优秀信贷员”。当地群众佩服地说:“如果人人都像刘卫东的话,共产党的事情就好办了!”</p> 心系群众,扶助贫困 <p class="ql-block">  刘卫东土生土长在佳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从他进入信用社第一天起就暗下决心,要办好信用社,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作出贡献。峪口村贫困户魏明高,体弱多病,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常年靠政府救济过日子。1986年,刘卫东将他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多次深入该户走访、动员,向其发放贷款500元,帮其搞染色纸生产。遇到技术上的困难,他就亲自到峪口造纸厂拜师求教,充当“二传手”,将技术传给魏明高,当年盈利600元,后又帮其扩大经营,兼营小百货,3年盈利5000元,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魏明高全家老小十分感激,逢人便说:“刘卫东是我们家的活财神”。1987年6月的一天,刘卫东下乡到任家畔村,得知一储户因儿媳第二天就要住院家里急需用钱,他连夜返回信用社取钱,第二天一大早又冒雨急匆匆步行十几里路将入院费送到储户手中,储户全家深受感动,事后还经常感慨:“卫东同志胜似亲人,急人所急,关心群众”。</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他累计包扶贫困户193户,扶助包扶对象发展个体加工业和种养殖业,使188户困难群众脱了贫;扶持建起个体红枣加工厂两个,纸箱加工厂两个,农具加工厂一个,木雕加工厂一个,砖瓦加工厂三个;扶持木业加工145户,手工造纸77户,食品加工15户,养殖276户,个体经营188户,个体运输64户,生产扶贫373户。他自己掏钱购买《果树修剪与管理》、《内经摘要语释》、《农村实用大全》等书籍,为老百姓义务修剪果树枣树等;同时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主动上门给群众宣讲多种疾病的预防常识,并积极探索诊治当时群众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老弱妇幼修理电器、农具,给贫困群众提供各类致富信息,深深的打动了广大群众,在他的不懈坚持和热心帮助下,众多农民兄弟先后走出了经济窘迫的困境,逐步迈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在他离开峪口信用社的时候,峪口乡人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伍,抬着“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两面大匾,敲锣打鼓一路送到网点。</p> 公而忘私,事业至上 <p class="ql-block">  在“公”与“私”面前,刘卫东总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每逢春耕、秋收时节,他总是让其他同志回家帮忙,而自己却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坚守着。三十多个传统春节,他都坚持让其他同志去享受与家人的团聚,而自己却年年留守在单位。工作三十多年,个人请假不到120天,上班出勤率高达99%。妻子生病,他请来年逾花甲的外祖母照料孩子;家中的责任田年年托亲戚帮忙耕种、收割,他从来没有因家庭拖累而影响工作。1983年和1986年,妻子两次住院治病,因单位人手短缺,他考虑到网点的安全,决定请来亲戚帮忙护送、护理,而自己继续坚守在岗位上。1988年,儿子病重住进了佳县县医院抢救,他却没有因此而放下工作,就在孩子住院的半个月时间里,他独自收回了七八年以前的沉淀贷款5900元。1992年,白云山“四月八”传统庙会期间,来旅游朝拜的游客、香客数以万计,盛况空前,是揽储的“黄金”时节。这时,他二哥突然病重,家里让其陪着去绥德“二康”医院治疗,然而他却不舍得放弃这个揽储的好机会,未尽手足之情,东门进、西门出,忙碌半个月,一人为单位揽储102万元,然而返家时,见到的却是二哥的遗体,听到的是全家老小的一片哭声,他深感内疚和悲伤。由于长期的劳累,严重地透支了身体健康,一米七三的人体重却常年不到90斤,因忙于工作而被忽略的家庭,多年来都由身在农村的爱人独自苦苦操持和支撑着,爱人也因此罹患多种疾病。</p> 永葆本色,奉献余热 <p class="ql-block"> 刘卫东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作为一名老党员,始终心系信合,奋斗不止,继续发挥余热。他主动承担起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节日及庙会期间白云山景区揽储工作,在2009年至2019年,每年亲自带队为信合组织资金,十一年从未间断,累计揽储1.6亿元。尤其是正月初一至十五,陕北的天气依然寒冷,他天不亮就早早赶到单位提前做准备工作,然后在山上一直忙到夜晚。上下山公路蜿蜒曲折,晚间时常结霜路面湿滑,他坚持要亲自押车,爱人因此而揶揄他:“你一个半老头子,又不懂驾驶,路上能顶个甚?”他总是回答那一句:“不放心么!”</p> 不辱使命,殊荣满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卫东参加信用社工作以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实际行动高高举起了党的为民服务这一伟大旗帜,以热忱服务紧紧牵住了农信社为三农这一重要纽带。他先后荣获各种表彰奖励93次。其中:县乡两级奖励57次;地市级奖励15次;省级奖励18次;国家部级奖励3次。</p><p class="ql-block"> 1977年至1993年连续17年被峪口乡党委、乡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个人”,1989年被峪口乡党委、乡政府分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197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农村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县委、县政府分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1990年至1991年被县文明办分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和“双文明先进个人”,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学雷锋标兵”。2000年至2003年连续4年被县公安局评为“经文保系统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76年至1983年连续8年被县农行评为“农金先进工作者”,1985年至1988年连续4年分别被县农行、县信用联社评为“农金先进工作者”,1990年至1992年连续3年分别被县农行、县信用联社评为“农金先进工作者”,1995年至1998年连续4年被县信用联社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县信用联社党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1983年被地农行评为“金融红旗手”,1985年至1986年被地农行评为“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地农行评为“优质服务标兵”,1988年至1989年被地农行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地农行评为“清收非正常贷款先进工作者”和“农金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地农行评为“农村金融先进个人”,1992年被地农行评为“农金先进工作者”和“清收非正常贷款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地人行评为“四讲一服务”先进个人;1988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十面红旗百朵花”;2002年至2003年被市公安局评为“经文保系统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87年被省农行评为“文明优质服务标兵”,1989年至1990年被省农行分别评为“组织资金先进工作者”和“文明优质服务标兵”,1991年被省农行分别评为“储蓄工作先进个人”和“农金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省农行分别评为“最佳储蓄员”和“农金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省农行评为“一级信贷员”,1994年被省农行分别评为“一级信贷员”和“优秀信贷员”、“集体存款先进个人”和“最佳集体存款员”,1995年被省农行评为“农金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省农金体改办评为“先进信合工作者”,1997年被省人行评为“四讲一服务”先进个人,1998年被省农金体改办评为“优质服务,优质支农”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1989年、1995年分别被农总行授予“全国农村信用社优秀信贷员”光荣称号;1991年被中国金融工会命名为“全国金融系统文明优质服务标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