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長城走边关

王孝仁

<p class="ql-block">看到网上介绍长城关口,共有十三关,包括阳关和玉门关,其实这两个关和长城没什么关系,和诗有很大关系。不知是谁界定的这十三关,不过这倒容易激发人的兴趣,就像集邮一样,搞个专题就想把它凑齐了,想到这所谓的十三关中已去了大部分,那就把剩下的几个也走一走看一看吧,只留阳关玉门关以后再找机会去吧。这是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来过好几次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匾额还有故事传说,是明朝34位书法大家之一,山海关当地人萧显所书。据说是当“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挂上后,众人发现“下”字下面还缺一点,萧显不慌不忙,用布团浸满墨汁投向“下”字,正好补上这一点。现在搞旅游,没点神奇故事咋成?萧显书写的这块匾,就收藏在天下第一关的城楼内,外面悬挂的是1920年复制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城入海——老龙头。</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二关,黄崖关,亦称小雁门关,位于天津蓟县,始建于公元556年,山上有一段北齐时建的长城,明朝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重新设计,包砖大修。1984年掀起“修我长城,爱我中华”热潮,军民协力修复边墙3025米,敌台20座,是中国修复长城工程中最长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三关,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北京昌平区,去八达岭长城经常路过这里,八达岭很雄伟,也很有名气,但它是居庸关的外城,这里交通最方便。</p> <p class="ql-block">長城第四关,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逆拒马河而上,经过十渡,到了六十六渡,就是紫荆关了。地型极为险要,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合称内三关,偏头关,宁武关和雁门关是外三关,这是抵御蒙古拱卫京师最重要的两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进行过修复,不过不如北京的八达岭,慕田峪旅游热门处,这里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战斗,1449年,蒙古瓦拉部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挟英宗南下,攻破紫荆关,直达西直门下,只因兵部左侍郎于谦率部坚守,瓦拉只得挟英宗经紫荆关退回长城以北。</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从这个门洞中走进又走出的,没有哪个关口能享此殊荣吧?</p> <p class="ql-block">上关马道,没有人行台阶。</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长城不能上去。</p> <p class="ql-block">关城北边就是拒马河。</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五关,倒马关,位于保定市唐县的西北部,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摔倒而得名,倒马关最初战国时设置,称鸿之塞,可见其险,明朝以后通称倒马关,绰号变大名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只能说是遗址了。</p> <p class="ql-block">固定旗杆的石座。</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倒马关村的集日,也没多少人,不像别处的大集。</p> <p class="ql-block">村西口还保存一处水关,进行了整修。</p> <p class="ql-block">長城第六关,平型关,位于山西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型寨,以周围地型如瓶得名。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平型关大捷让它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这是平型关村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三年前来这里时,村里很破旧,只有很少几间新房,只是因为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中最重大的胜利,需要大书特书,才使村里大变样。</p> <p class="ql-block">这是保存相对完好的北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门外向东的瓮城。</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城门还在。</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离平型关不远的一段长城,这里新修了一个关楼。</p> <p class="ql-block">第七关是偏头关,位于山西忻州偏关县。当地一位老者向我介绍说,当年日本鬼子把偏头关城楼给烧毁了,不过在烧毁前给关楼拍了照片。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日友好,当年的日本鬼子,后来的日本友人拿着照片又来到偏关,当地政府对此很重视,就根据这张照片复建了偏头关。此说未经考证,但据说山西很多古建都毁于日军炮火,像雁门关,绵山等,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前些年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偏关县还保留一段城墙已属不易了,说到长城,我们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的故事更是流传已久。不过秦长城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很多遗迹也只有专家才感兴趣,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长城,基本都是明长城,清室入关,蒙满联姻,长城已不再有战争防御功能,年久失修,破败是必然的,特别是近几十年,人口聚增,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挖砖取土,破坏严重。幸亏近些年搞旅游经济,把修长城抬到爱我中华高度,否则很多地方的长城连遗迹都难寻了。</p> <p class="ql-block">这已是第四次来偏关了,才在偏头关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第八关是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代县,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很多著名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像昭君出塞,杨家将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故事让雁门关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城楼也被日本鬼子烧毁了,这里也是2000年以后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原名苇泽关,后因唐高祖的三女儿,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这里驻守,被后人改称娘子关。</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十关,杀虎口。位于山西右玉县和内蒙交界处,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是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杀虎口,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皇朝重要的税关,是中原开展与蒙古,俄罗斯等国贸易的必经之路。一曲悲凉的走西口小调,在这贫瘠荒凉的西口古道上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人。清朝入关后,滿蒙联姻,长城也不再具有战争防御功能,无数山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走西口,这里便成了重要的税关。</p> <p class="ql-block">后修的城楼,1984年开始的重修长城,为今天的旅游铺了路。</p> <p class="ql-block">长城只修了一小段,有人愿意翻墙过去亲近一下土墙垣。</p> <p class="ql-block">右卫镇,不属于长城关口,但是走西口都要走这里,这次来杀虎口路过这里,这里曾是朔平府治所和右玉县人民政府的驻地(现在右玉县离这里25公里)。就在高速出口一公里处,来到这里,看到“右玉精神”的标语,想起电视上播过的节目,是说右玉的每一位县委书记,都会从前任手中接过一把铁锨,意思是要带领百姓不懈的植树造林,电视上是位女县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右卫南城门,城里还都是50年代建筑,没看到一座高楼。当年这里险被风沙掩埋。</p> <p class="ql-block">西门处的一段土墙。</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的最西关,第十一关,嘉峪关。嘉峪关除了关城还有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延绵万里,千百年来经过多少战争烽火,如今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个旅游景点了,作为游人,来到这里,站在边关之上,遥想当年的守边将士“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长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也记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