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最喜欢的一首诗,也是于永正老师喜欢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是啊,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于永正老师的字字句句深深地打动着我。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但很多时候越发地觉得自己不会做老师了,觉得初为人师之时“做一个真正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梦想离自己似乎渐行渐远。周末,当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后,于老师那“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似乎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p><p class="ql-block"> 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p> <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做甘草,就是做个好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p>